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巴匹林钙粉在养殖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德芬 《中国畜牧业》 2024年第13期42-43,共2页
卡巴匹林钙粉在1974年荷兰批准生产,在我国属于国家三类新兽药,通常作为抗菌抗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化学上,卡巴匹林钙是乙酰水杨酸(即常见的阿司匹林)的衍生物,其化学名为双一(2-乙酰氧苯甲酸)脲。与阿司匹林相比,卡巴匹林钙具有更强... 卡巴匹林钙粉在1974年荷兰批准生产,在我国属于国家三类新兽药,通常作为抗菌抗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化学上,卡巴匹林钙是乙酰水杨酸(即常见的阿司匹林)的衍生物,其化学名为双一(2-乙酰氧苯甲酸)脲。与阿司匹林相比,卡巴匹林钙具有更强的解热镇痛作用,且副作用少,对胃肠道几乎没有刺激作用,在动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动物发热和疼痛,尤其适用于经常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动物。此外,卡巴匹林钙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匹林 解热镇痛作用 辅助治疗药物 感染性疾病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动物医学 刺激作用
下载PDF
注射用赖氨匹林的两种含量测定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丽 刘放 孙滢婕 《药品评价》 CAS 2011年第12期32-36,共5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注射用赖氨匹林的含量.为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 C18(150mm×46mm,10μm),以甲醇-0.1%三乙胺溶液(1:1、冰醋酸调节DH至35)为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注射用赖氨匹林的含量.为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 C18(150mm×46mm,10μm),以甲醇-0.1%三乙胺溶液(1:1、冰醋酸调节DH至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210nm。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在6034~90510μg/ml和120~18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99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6%~9929%(RSD=0.59%~0.93%);和98.49%~9969%(RSD=O80%~1.01%)。紫外分光光度法赖氨匹林浓度在40~140μg/ml范围内与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548X—0.0299.r=0.9998,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8%~100.7%,RSD为1.62%~1.8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作注射用赖氨匹林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匹林 阿司匹林 水杨酸 注射用赖氨匹林 高效液相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铝镁匹林+氢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曾泓滔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铝镁匹林+氢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展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4年5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使用氢... 目的探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铝镁匹林+氢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展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5月—2024年5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参照组使用氢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使用铝镁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异构前列腺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参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5)。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异构前列腺素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铝镁匹林+氢氯吡格雷用药方案治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脂质过氧化水平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氯吡格雷 铝镁匹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镁铝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岩 樊朝美 +10 位作者 胡大一 杨新春 贾三庆 高炜 黄一玲 边文彦 刘文玲 丁枭伟 郑平渝 韩江莉 李一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066-2068,2082,共4页
目的:评价镁铝匹林(阿司匹林、甘羟铝、重质碳酸镁复方制剂)对心血管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患者22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镁铝匹林组(113例)和阿司匹林组(110例)... 目的:评价镁铝匹林(阿司匹林、甘羟铝、重质碳酸镁复方制剂)对心血管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患者22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镁铝匹林组(113例)和阿司匹林组(110例),试验组给予镁铝匹林2片(含阿司匹林162 mg),对照组给予阿斯匹林150 mg口服。于用药前及用药6周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组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51)。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0.28±22.45)%,-(21.57±23.67)%。镁铝匹林组药物不良反应较阿司匹林组少。结论:镁铝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对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无明显差别。镁铝匹林比普通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匹林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药效学 安全性
下载PDF
铝镁匹林片单剂量和多剂量人体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田蕾 黄一玲 +3 位作者 华潞 成小如 李飞鸥 李一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393-1396,共4页
目的:研究单剂量和多剂量铝镁匹林片(每片含阿司匹林81 mg,甘羟铝11 mg,重质碳酸镁22 mg)的人体药动学特征。方法:2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等分成81,162和324 mg·d^(-1)三组,每日口服规定剂量的铝镁匹林片,连续7 d。采用HPLC-MS-MS法测... 目的:研究单剂量和多剂量铝镁匹林片(每片含阿司匹林81 mg,甘羟铝11 mg,重质碳酸镁22 mg)的人体药动学特征。方法:2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等分成81,162和324 mg·d^(-1)三组,每日口服规定剂量的铝镁匹林片,连续7 d。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阿司匹林和水杨酸浓度。结果:阿司匹林的T_(max)约30 min,t_(1/2)为17.4~29.8 min;水杨酸的t_(1/2)为3~4 h,T_(max)为30~60 min;各剂量组的C_(max)AUC,T_(max),t_(1/2)和Cl/F在给药后d1和d7均无显著性差异,t_(1/2)和Cl/F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研究剂量范围内,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呈线性动力学,连续服药未见体内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镁匹林 阿司匹林 水杨酸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丙氧匹林的镇痛效应和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潘励山 谢潞 +2 位作者 尹萍 陈磊 郑继旺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用小鼠乙酸扭体法、热板法和大鼠甩尾法测定了丙氧匹林片(右丙氧芬100mg,阿斯匹林250mg)的镇痛效应,并进一步测定其急性毒性。镇痛强度:小鼠热板法和乙酸扭体法的ED50值分别为158和6.09mg/kg,大鼠甩尾... 用小鼠乙酸扭体法、热板法和大鼠甩尾法测定了丙氧匹林片(右丙氧芬100mg,阿斯匹林250mg)的镇痛效应,并进一步测定其急性毒性。镇痛强度:小鼠热板法和乙酸扭体法的ED50值分别为158和6.09mg/kg,大鼠甩尾法ED50为151mg/kg;急性毒性:LD50大、小鼠分别为616和960mg/kg。结果表明:同右丙氧芬相比,丙氧匹林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且毒性较低。提示丙氧匹林可能是一疗效更好的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氧匹林 右丙氧芬 阿司匹林 镇痛效应 毒性
下载PDF
铝镁匹林片(Ⅱ)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7
作者 蒋泽萍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7期61-64,共4页
探讨铝镁匹林片(Ⅱ)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选取遵义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研究组在此... 探讨铝镁匹林片(Ⅱ)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选取遵义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铝镁匹林片(Ⅱ),从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指标和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不同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研究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研究发现,通过铝镁匹林片(Ⅱ)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降低其血脂水平,证实联合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铝镁匹林片(Ⅱ) 阿托伐他汀钙 炎性因子 血脂水平
下载PDF
阿司匹林新剂型的开发研究
8
作者 袁今才 《临床军医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55-57,共3页
阿司匹林是一个常用的解热镇痛药.100多年前以其钠盐首次应用于解热、抗风湿的治疗.近年来它的新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如抗癌、预防死胎等),尤其是防洽冠心病及中风的有益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成为防洽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的临床... 阿司匹林是一个常用的解热镇痛药.100多年前以其钠盐首次应用于解热、抗风湿的治疗.近年来它的新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如抗癌、预防死胎等),尤其是防洽冠心病及中风的有益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成为防洽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但其消化道的副反应长期以来始终未能解决,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扰.降低阿司匹林的副反应,通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是改变阿司匹林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本文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医院药学 新剂型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 赖氨匹林 血药浓度 片剂 缓释片 阿司匹林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注射用赖氨匹林中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含量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放 孙洁胤 周芝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69-70,共2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赖氨匹林中阿司匹林含量并对其降解产物水杨酸进行控制。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1mL.L-1三乙胺溶液(1∶1,冰醋酸调节pH至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以峰面积外标法计算。结果阿司匹...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赖氨匹林中阿司匹林含量并对其降解产物水杨酸进行控制。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1mL.L-1三乙胺溶液(1∶1,冰醋酸调节pH至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以峰面积外标法计算。结果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分别在60.34~905.10mg·mL-1和1.20~18.00m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99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6%~99.29%(RSD为0.59%~0.93%)和98.49%~99.69%(RSD为0.80%~1.01%)。结论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匹林 阿司匹林 水杨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赖氨匹林散中阿司匹林和游离水杨酸 被引量:4
10
作者 汤小斌 何林 余继英 《中国药师》 CAS 2004年第11期876-877,共2页
目的 :采用HPLC同时测定赖氨匹林散中阿司匹林和游离水杨酸的含量 ,并对其降解产物水杨酸的含量进行控制。方法 :采用DiamonsilC18(2 0 0mm× 4 .6mm ,5 μm )色谱柱 ,甲醇 H3 PO4(0 .2 % ) 乙腈 (18∶5 0∶32 )为流动相 ,流速 :1... 目的 :采用HPLC同时测定赖氨匹林散中阿司匹林和游离水杨酸的含量 ,并对其降解产物水杨酸的含量进行控制。方法 :采用DiamonsilC18(2 0 0mm× 4 .6mm ,5 μm )色谱柱 ,甲醇 H3 PO4(0 .2 % ) 乙腈 (18∶5 0∶32 )为流动相 ,流速 :1.0ml·min-1,检测波长为 2 37nm。结果 :阿司匹林在 0 .4 4 6~ 2 .6 77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8) ,水杨酸在 0 .2 2~ 2 .2 0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98) ,回收率好 ;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赖氨匹林 阿司匹林 水杨酸
下载PDF
赖氨匹林和阿斯匹林镇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艳 李卫平 +2 位作者 明亮 江琴 马传庚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00-101,共2页
目的观察赖氨匹林和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扭体法及热板法。结果赖氨匹林ig给药2种剂量(90.4及180.8mg·kg-1)对小鼠热板法中的痛反应潜伏期均有延长作用,可显著提高小鼠痛阈。赖氨匹林ig给药3种剂... 目的观察赖氨匹林和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方法小鼠扭体法及热板法。结果赖氨匹林ig给药2种剂量(90.4及180.8mg·kg-1)对小鼠热板法中的痛反应潜伏期均有延长作用,可显著提高小鼠痛阈。赖氨匹林ig给药3种剂量(45.2,90.4及180.8mg·kg-1)均可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赖氨匹林icv给药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赖氨匹林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阿斯匹林 赖氨匹林 镇痛 比较
下载PDF
赖氨匹林与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桂林 杨源烈 +6 位作者 王伟 蔡琳 罗俊 刘汉雄 廖雪松 刘剑雄 吴镜 《四川医学》 CAS 1998年第5期408-409,共2页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给药法,比较赖氨匹林(LAS)与阿斯匹林(ASA)对50例高血小板聚集率(PC-CR)病人的疗效,LAS与ASA改善PCCR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副作用较...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给药法,比较赖氨匹林(LAS)与阿斯匹林(ASA)对50例高血小板聚集率(PC-CR)病人的疗效,LAS与ASA改善PCCR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副作用较小。两组病人服药前后PCCR和血小板粘附率(PCSR)均明显下降(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匹林 阿斯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粘附率
下载PDF
赖氨匹林与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剑虹 刘中英 +1 位作者 李英 刘明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比较赖氨匹林与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赖氨匹林组30例.服用赖氨匹林200mg qd×14d;阿斯匹林组30例,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mg qd×14d,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结果两组服药... 目的 比较赖氨匹林与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赖氨匹林组30例.服用赖氨匹林200mg qd×14d;阿斯匹林组30例,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mg qd×14d,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结果两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赖氨匹林能够确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疗效与阿斯匹林相似,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匹林 阿斯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血小板粘附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铝镁匹林片(Ⅱ)治疗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璐 陈林 周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9期58-61,共4页
目的评价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胃肠道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价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胃肠道反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的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8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A组195例,采用单纯的氯吡格雷治疗;B组196例,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组196例,采用铝镁匹林片(Ⅱ)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用药前及用药30 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30 d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用药前(P <0.05)。三组患者用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不全相同(P <0.05)。用药后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B、C组(P <0.01);B组用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心绞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事件中,三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B组(P <0.05)。结论铝镁匹林片(Ⅱ)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镁匹林片(Ⅱ) 阿司匹林肠溶片 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小儿氨酚匹林咖啡因片中四种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兰 赵秀红 张轶华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09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小儿氨酚匹林咖啡因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阿司匹林及水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岛津ODS-VP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甲醇-0.01mol·L-1磷酸溶液(30∶70)(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3.1)为流动相;检测...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小儿氨酚匹林咖啡因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阿司匹林及水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岛津ODS-VP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甲醇-0.01mol·L-1磷酸溶液(30∶70)(用三乙胺调节pH值至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阿司匹林、水杨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2.6~126mg·mL-1(r=0.9999);3.0~30.0mg·mL-1(r=1.0000);23.0~230mg·mL-1(r=0.9998);0.115~6.9mg·mL-1(r=1.0000)。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阿司匹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RSD=1.32%,n=9);100.0%(RSD=0.57%,n=9);99.0%(RSD=1.09%,n=9)。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小儿氨酚匹林咖啡因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及水杨酸的限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小儿氨酚匹林咖啡因片 对乙酰氨基酚 咖啡因 阿司匹林 水杨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赖氨匹林对小儿高热降温作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芳侠 《中国药业》 CAS 1998年第8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赖氨匹林 疗效观察 小儿高热 降温作用 高热患儿 静脉给药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上呼吸道感染 感染性腹泻
下载PDF
镁铝匹林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17
作者 李飞鸥 李一石 +5 位作者 顼志敏 黄一玲 田蕾 李卫 成小如 华潞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404-1408,共5页
目的研究镁铝匹林在健康国人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汉族男性受试者28名,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81mg·d^-1(n=9)、162mg·d^-1(n=9)及324mg·d^-1(n=10),连续服药7d。采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阿司匹林及... 目的研究镁铝匹林在健康国人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汉族男性受试者28名,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81mg·d^-1(n=9)、162mg·d^-1(n=9)及324mg·d^-1(n=10),连续服药7d。采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阿司匹林及水杨酸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结果阿司匹林tmax为30-40min,t1/2为17.4-29.8min;水杨酸tmax为33.3-53.3min,t1/2为168.2-209.6min。各组tmax,ρmax,t1/2,AUC和CL/F在给药d1和d7无显著性差异;t1/2和CL/F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镁铝匹林抑制血小板TXB2生成作用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呈线性动力学,连续服药未见体内蓄积,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匹林 阿司匹林 水杨酸 血栓素B2 药动学 药效学
下载PDF
赖氨匹林致阿司匹林哮喘1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斌 王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4期87-87,共1页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全身酸困,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9℃,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5mmHg,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全身酸困,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9℃,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5mmHg,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腹未见异常,给予抗炎治疗,并给予赖氨匹林0.9g静脉注射,随后患者立即出现气喘,呼吸困难,颜面发绀,查体: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立即给予吸氧,平喘,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治疗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匹林 阿司匹林哮喘 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机辅助呼吸 抗炎治疗 药物过敏史 临床资料 感染症状
下载PDF
阿司匹林哮喘致呼吸心跳停止2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绪梅 母前途 王俊 《临床肺科杂志》 2019年第1期181-182,共2页
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数分钟至数小时会诱发剧烈的哮喘发作,这种对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耐受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 AIA)[1]。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 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数分钟至数小时会诱发剧烈的哮喘发作,这种对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不耐受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 AIA)[1]。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盐的复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和疼痛。本文将2例赖氨匹林致严重AI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抢救及预防作一阐述,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哮喘 呼吸心跳停止 ASPIRIN 阿司匹林性哮喘 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赖氨酸盐 赖氨匹林
下载PDF
注射用赖氨匹林与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比较性研究
20
作者 苏红燕 靳维华 王斌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10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赖氨匹林组(A组)30例,阿司匹林组(B组)30例。A组静脉给予赖氨匹林(LAS)54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B组给予口服阿司匹...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赖氨匹林组(A组)30例,阿司匹林组(B组)30例。A组静脉给予赖氨匹林(LAS)54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B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ASA)300mgqd×7d,7d后改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P<0.01),治疗后30′、6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120′、第7天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心绞痛A组总有效率为86.7%,B组为53.3%,A组优于B组(P<0.05);在改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或0.01),且具有即时止痛效果。结论采用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口服阿司匹林作用更强、更快、且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司匹林 赖氨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