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地区一次典型区域性冰雹过程分析
1
作者 袁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43-2245,2309,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历史分型、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来综合分析2009年6月洛阳地区一次比较典型的区域性冰雹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洛阳市产生冰雹的天气形势可以分为三类:西北气流型、低槽(低涡)型和西南气流型;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和低层切变线的相互配置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雹云的形成和发展;K指数、SI指数、CAPE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层结的稳定度;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层结的不稳定性,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只要雷达监测到具有中气旋特征的超级单体风暴时,就可以确定未来将可能发生强对流天气甚至会出现冰雹天气;该过程中VIL、POSH、POH的变化对指示冰雹的发生有很好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冰雹 历史分型 对流参数 中气旋
下载PDF
桂西北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2
作者 贺春江 蒙萌 +1 位作者 黄肖寒 王秋文 《陕西气象》 2014年第3期4-7,共4页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河池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桂西北河池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原冷槽、850hPa切变线、地面弱冷锋是这次过程的影响系统;边界层辐合线为触发对流云提供了动力条件;冷云厚度是暖云厚度的2倍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适宜降雹的云顶亮温在-52℃到-62℃;当VIL值≥60kg/m2时,强回波附近将有冰雹出现;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旁瓣回波、三体散射,是发布冰雹预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冰雹 边界层辐合线 冷暖云厚度比 云顶亮温 VIL值 河池市
下载PDF
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卫星雷达资料分析
3
作者 周成 陈华凯 +1 位作者 杨学斌 张优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3期237-239,242,共4页
近年来卫星资料的应用程度大幅度增加,利用FY-2号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德州市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卫星云图以及相关数据的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 近年来卫星资料的应用程度大幅度增加,利用FY-2号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德州市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卫星云图以及相关数据的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欧大陆两槽一脊的大环流背景下,东北大槽后部不断有冷空气分裂南下形成低槽,高层西北气流和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形成上冷下暖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以及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午后850 h Pa倒槽风切变发展北上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通过卫星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分析得出云顶亮温、基本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数据、VIL值的监测分析对大风、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雷达数据 中尺度气旋 区域冰雹
下载PDF
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文宇 王静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0-387,共8页
广泛收集来自气象部门、政府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冰雹灾害信息 ,建立了中国冰雹灾害的数据库 ;编制出中国冰雹灾害空间格局图 ,将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概括为 1区、 2带、 7中心。中国冰雹灾害成灾的范围与冰雹致灾的范围有着一定差... 广泛收集来自气象部门、政府减灾部门、新闻媒体等冰雹灾害信息 ,建立了中国冰雹灾害的数据库 ;编制出中国冰雹灾害空间格局图 ,将中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概括为 1区、 2带、 7中心。中国冰雹灾害成灾的范围与冰雹致灾的范围有着一定差别 ,具有东移、南移的趋势。 194 9年以来冰雹灾害的主要承灾体类型有 6大类、 2 0亚类 ,其中以粮食作物受灾次数最多 ,从动态变化角度看 ,玉米、棉花、花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冰雹灾害区域分异 冰雹承灾体 玉米 棉花 花卉 信息源 数据库
下载PDF
广西区域性冰雹天气的云图特征分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翟丽萍 黄明策 +2 位作者 赖珍权 周云霞 李佳颖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6期117-125,共9页
基于2007-2017年风云系列卫星云图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广西23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及卫星云图云型特征方面建立3种区域性冰雹卫星云图概念模型,即华北低槽型、高原东部低槽型以及南支槽东移型。结果表... 基于2007-2017年风云系列卫星云图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广西23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及卫星云图云型特征方面建立3种区域性冰雹卫星云图概念模型,即华北低槽型、高原东部低槽型以及南支槽东移型。结果表明:高空槽云系的位置和所属模型类型较为关键,冰雹云团多起源于高空槽前底部;华南沿海的副热带急流云系对冰雹云团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冰雹云团通常发生在副热带急流云系的北侧晴空区中;广西区域性典型冰雹云团表现为长椭圆形,上风方向边界光滑呈"V"型并沿下风方向伸出很长的卷云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冰雹 卫星云图概念模型 云型特征 冰雹云团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物理因子分析
6
作者 钟军 宫延平 《黑龙江气象》 1999年第4期18-20,共3页
对 1991~ 1994年共 2 6次冰雹天气过程的 8种常用因子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讨了各因子的统计规律 ,认为在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下 ,热力条件是产生冰雹天气的主要因子 ,对 0~
关键词 区域冰雹 统计规律 物理因子分析 冰雹天气
下载PDF
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强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晓莲 井喜 +1 位作者 毕旭 万宏卫 《陕西气象》 2003年第3期18-20,共3页
对2002-06-29榆林市出现的区域性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雷达回波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250hPa随西北急流南下的冷平流,925~850hPa北上的暖平流,以及850hPa大幅度升温和一定的增湿,在河套形成位势不稳定层... 对2002-06-29榆林市出现的区域性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雷达回波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250hPa随西北急流南下的冷平流,925~850hPa北上的暖平流,以及850hPa大幅度升温和一定的增湿,在河套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500hPa干暖盖为低层能量的累积创造了条件。08-20时,从850~200hPa由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露点锋的形成、发展和东移对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市 区域性强冰雹天气 天气尺度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 物理量 强对流天气 动力条件
下载PDF
金华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8
作者 陆韬 张行才 严红梅 《浙江气象》 2016年第1期39-43,共5页
选取发生在金华的5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下垫面、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冰雹天气多发在午后到前半夜,落区多是引导气流前方山地的迎风... 选取发生在金华的5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下垫面、物理条件和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冰雹天气多发在午后到前半夜,落区多是引导气流前方山地的迎风坡或是被大山包围、水体附近的迎风坡上;需要具备不稳定的大气层结(IC指数<-5℃)和适宜冰雹成长的温度层结(0℃层高度位于620 h Pa附近,-20℃层高度位于420 h Pa附近);垂直风切变和CAPE值都是区域性冰雹天气条件发生很好的表征;区域性冰雹天气按照风暴类型可以分为多个超级单体风暴和强烈多单体风暴两种,前者在雷达回波上反映更为明显和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冰雹 下垫面 不稳定大气层结 温度层结 雷达特征
下载PDF
陕北地区一次区域性降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薛小宁 刘敏 《陕西气象》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榆林多普勒雷达(CB)资料对2010年5月3—4日发生在陕北地区连续2 d区域性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天气发生前,单站要素场和层结状况表现为不稳定。陕北地区降雹天气在V-3θ图上表现出超低温、"大肚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榆林多普勒雷达(CB)资料对2010年5月3—4日发生在陕北地区连续2 d区域性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天气发生前,单站要素场和层结状况表现为不稳定。陕北地区降雹天气在V-3θ图上表现出超低温、"大肚子"、顺滚流等特征,对流天气结束后,超低温现象仍短时存在,并不伴随强对流天气的结束而消失;滚流由顺滚流转为逆滚流时,强对流天气结束,滚流在陕北冰雹天气预报中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冰雹 V-3Θ图 飑线 陕北地区
下载PDF
1996年榆林地区冰雹天气分析
10
作者 薛凤英 赵榆飞 刘子林 《陕西气象》 1997年第5期6-8,共3页
关键词 榆林地区 冰雹天气 K指数 1996年 区域冰雹 环流形势 天气形势 雷达回波特征 高度显示器 对流性天气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giant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on the structure of precipitation in hailstorm clouds
11
作者 YANG HuiLing XIAO Hui HONG YanC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26-142,共17页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ed giant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GCCN) concentrations on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ing hailstorms in a s...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ed giant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GCCN) concentrations on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ing hailstorms in a semi-arid reg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is vari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torm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s well as on the surface precipitation. The coverage of hail and hail mixing ratio maxima in cloud increases with greater GCCN concentrations. The accumulation zone structure benefits the growth of hail particles. Higher GCCN concentrations lead to more supercooled rain water and cloud water available for freezing. This simulation also shows that increasing GCCN concentrations may produce more rainfall on the surface but less hail precipitation, and the total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while the ice phase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This effect is stronger in polluted air than in clean air. The surface flow field changes with different GCCN concentrations. The identification index of spring hailstor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ummer hailstorm with a different aerosol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giant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GCCN) micro-physics HAILSTORM PRECIPIT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