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创新协同下产业发展的探索——以嘉兴高铁TOD新城和天鹅湖EOD新城为例
1
作者 冯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3年第5期0130-0133,共4页
在嘉兴打造“智造创新强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城的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开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区域创新协同,发挥自身特长,对接优势资源,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共享,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经济有效... 在嘉兴打造“智造创新强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城的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开始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区域创新协同,发挥自身特长,对接优势资源,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共享,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经济有效上行。文本从嘉兴特色的高铁南站TOD新城和天鹅湖科学城EOD新城为例探索嘉兴新城产业发展路径,结合案例经验借鉴,提出了嘉兴新城产业创新协同推动经济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协同 产业发展 新城建设
下载PDF
嘉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强化区域创新协同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作者 乐琴 《今日科技》 2023年第11期67-67,共1页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解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面临的痛点、难点,形成企业主体积极创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循环机制,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同创新国家战略,G60... 为贯彻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解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面临的痛点、难点,形成企业主体积极创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循环机制,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同创新国家战略,G60联席办牵头,会同嘉兴市等九城市政府部门在嘉善县举办了第二届“创赢未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总决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成果 区域协同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 创新大赛 高效配置 创新要素 循环机制
下载PDF
区域创新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湖南省14地市州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林 杨泽寰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09-114,共6页
区域协同创新度是考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创新主体协作形式与数量、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组织协调程度和知识技术流动程度4个层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度评价指标体... 区域协同创新度是考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测度和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创新主体协作形式与数量、创新机制保障、创新组织协调程度和知识技术流动程度4个层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熵权模糊物元模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创新协同 模糊物元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4
作者 卢东祥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7-60,共4页
中国正处于区域协同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智库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这为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政策与发展空间。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要从地方高校属性和资源优势入手,确立高校智... 中国正处于区域协同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类智库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这为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政策与发展空间。地方高校智库参与区域协同创新,要从地方高校属性和资源优势入手,确立高校智库的战略和服务定位,以区域资政服务需求,确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此外,地方高校智库还要以打造研究共同体、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优化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打造高端化智库品牌,推动地方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智库 区域协同创新
下载PDF
四川省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研究——基于“一干多支,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的思考
5
作者 于代松 高珊红 刘琳鑫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共兴”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利用熵权法评估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能力,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创新协同网络进行分析,探究了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结... 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结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共兴”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利用熵权法评估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能力,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四川省创新协同网络进行分析,探究了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是四川省的创新高地,成都平原整体的创新能力显著强于其他四区,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四川省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中心—边缘”的空间格局,成都市的极点效应辐射范围仅在成都平原内,未能同整个四川的创新系统融合;遂宁、南充、自贡等地的中介作用效果不佳,创新辐射的承接效果较差,未能有效带动四川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提出要建立成都平原与各区间完备的创新互动机制;强化成都辐射,重视中心节点的承接作用;立足区域特点,促进特色发展;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评价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区域协同体系 社会网络分析 四川省
下载PDF
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熊春霞 程跃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1期194-199,共6页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创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首先梳理和探讨了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并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 跨区域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区域创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首先梳理和探讨了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并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最后就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进行述评,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创新绩效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下载PDF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与空间聚类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臧艳雨 罗楚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具有显著协同特征,“政产学研”协同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思路。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协同投入—合作建设—联合效益”理论模型,通过熵值法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1年广东...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具有显著协同特征,“政产学研”协同是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思路。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协同投入—合作建设—联合效益”理论模型,通过熵值法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1年广东省21城市进行综合测度。采用系统聚类法划分四种类型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领头区域、高水平区域、中等水平区域和较低水平区域,考察区域内部联系度、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创新协同网络初步形成,经济水平和成果转化是关键因素;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逐年提升、内部差距缩小,但整体联系度较低、边缘子区域较多,目前已形成“两领先—多中间—多落后”格局。在此基础上,必须优先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发挥领头区域效应,为推动我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政产学研 广东省 熵值法 空间聚类
下载PDF
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
8
作者 马燕飞 王成城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基于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考察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区域协同创新和营商环境进行测度;其次,采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 基于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考察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区域协同创新和营商环境进行测度;其次,采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能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在更换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替换解释变量和增加控制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营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即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相较于金融环境和人力环境更强。研究结论为依托制度环境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下载PDF
基于边界、方式和目标维度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9
作者 赵成伟 夏丹尼 张孟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5,共8页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突出了区域各创新主体之间互动与协作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紧密相关。以区域、协同和创新为关键词,对应从边界...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突出了区域各创新主体之间互动与协作的重要性。区域协同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紧密相关。以区域、协同和创新为关键词,对应从边界、方式和目标三个维度探讨区域协同创新的定义,可以进一步明晰区域协同创新的科学价值。未来,区域协同创新要从强化地域、主体间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各层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差异化区域创新体系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区域协同创新,进而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协同发展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10
作者 赵娜 王雨君 +1 位作者 李汇简 檀壮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1期74-79,共6页
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创新性采用区域间协同数据,从创新资源、协同合作、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黄... 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创新性采用区域间协同数据,从创新资源、协同合作、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各省区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建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区域协同创新 协同
下载PDF
协同发展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五大经济区为例
11
作者 权维伟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协调发展,是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胆探路、勇于破题的关键支撑,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鉴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中具有...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与协调发展,是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胆探路、勇于破题的关键支撑,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鉴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中具有的现实基础与面临的薄弱环节,提出全面实施“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推进创新要素跨区合理流动、完善科技成果投入转化机制、构建多元立体高效共治体系、主动接受成渝“双核”辐射带动的对策建议,对党和政府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服务决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五大经济区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五区共兴”
下载PDF
区域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城市转型发展与创新功能布局——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海波 周睿欣 王江山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2期40-43,共4页
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功能优化布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响应。文章借鉴了区域分工、协同创新和创新功能布局等方面的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以位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长安区为例,系统分析了长安区在区域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功能优化布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响应。文章借鉴了区域分工、协同创新和创新功能布局等方面的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以位于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长安区为例,系统分析了长安区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中的基础条件和关键制约因素。最后,文章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空间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与创新功能布局的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城市转型发展 创新功能布局 西安市长安区
下载PDF
基于协同创新度评价的区域流通业转型升级DEA模型构建
13
作者 陈妙香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3-68,共6页
为了探寻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性,文章使用协同创新度评价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通业协同程度,运用DEA方法对2009-2018年某市流通产业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构了投入-产出效率层面的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 为了探寻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关联性,文章使用协同创新度评价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通业协同程度,运用DEA方法对2009-2018年某市流通产业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构了投入-产出效率层面的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DEA模型。通过研究得出区域协同创新与流通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关联性的结论。当前,由于区域协同创新差距下流通业投入产出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流通业转型速率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基于DEA模型可为现代流通业的持续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流通业转型升级 DEA模型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指标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探讨——基于主体协同与区域协同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成伟 张孟辉 +1 位作者 李文雅 孙戈兵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124,共9页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各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长效创新合作机制,是新时期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首先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具有从根本上破解京津冀协同发...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打通各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长效创新合作机制,是新时期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首先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具有从根本上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题的重要意义,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理论的框架,依据三螺旋理论和邻近性理论,分别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区域间的空间关联关系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明确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的逻辑结构,同时构建“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个主体,四方政府,五个协同”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创新提供顶层逻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北京科创资源优势,促进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推动三地产业实现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协同创新 机制 政策泛化
下载PDF
美国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转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苟鸣瀚 刘宝存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9,共14页
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充分发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创新引领作用,从传统农业经济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现代型知识经济。基于五螺旋模型,... 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动力。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充分发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以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创新引领作用,从传统农业经济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现代型知识经济。基于五螺旋模型,对北卡罗来纳州研究型大学引领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与范式进行探究,发现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互动中,研究型大学通过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模块组织管理、拓展创新合作关系网络等举措,为知识生产的结构转换与功能升级注入动力。在与外部系统的交流互动中,研究型大学与企业、政府部门等创新主体形成边界开放、高效稳定、健康和谐的协同创新网络。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紧密贴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技术需求,积极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平台;第二,积极研发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持续推动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治理,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第三,鼓励实践取向的科研和教学,引导社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创建有利于学习、研究和创造的包容性文化氛围;第四,以区域战略创新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绘制学校发展蓝图,发挥资政议政的智库功能,为政府部门的创新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在研究型大学的引领下,北卡罗来纳州实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范式转型,具体表现为创新形式由封闭转向开放、创新路径由线性转向循环、创新方式由个体转向跨界、创新导向由技术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内生动力不充足、交流联动不协调、对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应积极吸收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探索适切、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研究型大学成为引领区域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五螺旋 区域协同创新 创新范式
下载PDF
基于TERGM的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研究
16
作者 苏佳璐 李明星 +1 位作者 马泽君 马志强 《系统管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5-1268,共14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座城市2004~2020年的城际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基础,构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实证分析促进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城市间技术协同创新关系的演化是内外生因...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座城市2004~2020年的城际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基础,构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实证分析促进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城市间技术协同创新关系的演化是内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而非星型结构,具有突出的“小世界”“高集聚”特征;网络演化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网络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成创新合作关系的概率越高;人力资本水平接近的城市更倾向于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地理、制度及组织邻近性均对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产生积极作用。从截面扩展至纵向维度并引入时间依赖项进行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分析,研究结论为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同时为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技术协同创新 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 社会网络 演化动力
下载PDF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坤岩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79,共8页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资源稀缺性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在充分考察区域创新主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而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资源稀缺性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在充分考察区域创新主体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模式,并对联盟的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继而,基于模糊宗派博弈模型对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行探讨,提出有利于保持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收益分配设计方案。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多主体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创新绩效;联盟稳定有效的条件是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具有宗派性质的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收益的无剩余分配是保证联盟稳定的必要条件,且适度让渡宗派成员收益提高非宗派成员收益能够有效提高非宗派成员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联盟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博弈 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模糊宗派博弈模型 收益分配机制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思考
18
作者 李阳 刘柏珍 原德霖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9,共8页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新路径。目前,区域协同创新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关政策基础。基于数据资源的引擎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具有“强链”“拓链”“...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新路径。目前,区域协同创新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关政策基础。基于数据资源的引擎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具有“强链”“拓链”“均链”效应。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核心内容涉及数据汇聚、数据管控、数据应用以及保障环境。未来,可从因地制宜的区域数据治理策略、大战略观视角下的跨区域数据合作、数据链与区域数字空间打造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相关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同创新 数据资源 数据要素 开发利用
下载PDF
农业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机制与绩效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54,共1页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产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农”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任务。近几年在社会经济与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这一成果离不开...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产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农”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任务。近几年在社会经济与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这一成果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农业科研部门、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合作交流不紧密,区域协同作用不强,创新技术资源难以形成稳定的创新合力,因此,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建设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走廊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机制与绩效研究》一书,阐述农业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的现实作用,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的具体需求,由此探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的有效路径。吴敬学、张琳、王志丹等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机制与绩效研究》,是一部农业科技研究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科学出版社 农业科技研究 农业现代化建设 区域协同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绩效研究 出版发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PDF
知识经济视角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20
作者 王宏伟 张滢星 《科技中国》 2023年第10期73-76,共4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模式已由土地要素、人口红利、资本投入等禀赋资源驱动向科技、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变。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对于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尤为关键,其中,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区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模式已由土地要素、人口红利、资本投入等禀赋资源驱动向科技、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变。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对于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尤为关键,其中,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区域协同创新组织的具象化,其基于创新资源构建的高效运行机制,改变了区域的空间生产关系,共同体中多个创新主体通过相互学习、开放共享、创新交互与协同合作,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调研发现,随着创新共同体的探索实践,在协同内容、空间形式、协作重点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下一步,需要精准把握这些趋势,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做好制度保障,夯实创新共同体对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土地要素 创新目标 知识经济 创新主体 主体构建 协同合作 政府和市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