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的路径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框架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家树 石洪波 齐昕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如何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多重因素并发影响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表...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如何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多重因素并发影响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表明:(1)主体协同、创新载体、创新平台、政府环境和融资环境,均不构成驱动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的必要条件;(2)存在3条驱动创新链与资金链高度融合的路径:载体-政府驱动型、平台-主体协同驱动型、载体-平台驱动型;(3)存在1条驱动创新链与资金链非高度融合的路径:政府-平台抑制型。从组态视角,探究多重因素并发对创新链与资金链融合的影响,研究结论为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高度融合的实现路径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资金链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与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共12页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②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③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 共生进化动量 障碍因子诊断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青 吴翌晨 曹鑫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8期171-181,共11页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汇总,探讨“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种关系治理模式的互动方式、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并以小米(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偏利共生型关系治理模式下,机构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效率为导向,实现创新行为的控制,其治理机制为核心企业控治;寄利共享型关系治理模式下,社群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公平为导向,实现创新关系的扩散,其治理机制为“社群自治+核心企业同治”;互利共赢型关系治理模式下,创新主体间平等合作,以民主为导向,实现创新效能质的提升,其治理机制为社群与核心企业共治。此外,这3种关系治理模式均以技术和创意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战略利益的根本来源,并借助其向创新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导向。然而,不同的关系特征会引起不同的共生风险,主要包括创新资源投入不平衡、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竞合关系维持不稳定。基于此,要明确“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的角色,核心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互动方式 风险防范 关系治理 共生理论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与战略路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屈西西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发展具有自身逻辑范式与特质。本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南方科技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是在创新...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发展具有自身逻辑范式与特质。本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南方科技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是在创新生态环境变化、辅助性创新主体成形、区域高阶发展矛盾产生等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支柱性创新主体,并在与前者的自组织互动中,通过“隐形冠军”式定位、“专门化”经费与法律保障、“雁阵模式”国际化团队建设以及“高灵敏度”机制设计等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坚守自身“新”特征,摆脱“旧”式路径依赖,走向多主体共生协同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创生逻辑 战略规划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化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博弈研究
5
作者 吴梦娇 施进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63,共12页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对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究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共生体是否积极进行创新的策略选择问题及动态演化规律,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构建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求解三方演化稳...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对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究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共生体是否积极进行创新的策略选择问题及动态演化规律,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构建了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而求解三方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关键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基于不同情境,系统涌现出{积极监管,积极创新,积极创新}和{积极监管,消极创新,消极创新}两种稳态,即“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两种稳定关系;提高初始意愿可以促进系统向“互利共生”方向发展,改变政府的初始意愿会影响企业与学研机构原有的共生关系;制造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程度及政府奖惩等关键因素对系统具有正向影响,而合作创新深度与投机收益系数等关键因素对系统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理论 演化博弈 制造业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力 尚超 杨建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81,共11页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BRUSSELATOR模型 耗散结构 耗散演化
下载PDF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7
作者 万敏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梳理分析了自组织演化特征明显的上海市杨浦区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提升区域创新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模型,梳理分析了自组织演化特征明显的上海市杨浦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共生演化进程及机理,并对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相关建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特征,为系统进行动态演化与自组织过程创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要凸显创新网络中特质性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间非线性作用;关注制度变迁、技术变革、政策变动、管理方式等要素涨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影响;还需重视政产学研介等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中的角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自组织 共生演化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基础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博旭 柳卸林 吉晓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2-160,共9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但当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的研究尚不清晰。系统梳理区域创新相关理论演化过程,对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基于创新生态理论,指出...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创新研究的新范式,但当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的研究尚不清晰。系统梳理区域创新相关理论演化过程,对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基于创新生态理论,指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和政策含义。作为不同创新种群之间实现价值共创的自组织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邻近性、多样性、自组织和开放性等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政策含义,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知识基础 理论演化 自组织 政策含义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闫俊周 朱露欣 齐念念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第6期620-631,共12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弥补了传统区域创新模式的缺陷,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近30年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期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弥补了传统区域创新模式的缺陷,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近30年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期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界定基础上,提出其具有网络效应性、协同共生性、本地嵌入性、自组织自调节性、自适应性和空间溢出性特征。从生态隐喻视角出发,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含创新主体、创新复合环境和创新资源3个基本要素。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三重、四重、五重、N重螺旋结构模型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促进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螺旋结构 生态转型 理论框架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和东 王少强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7-164,共8页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抵抗力、恢复力、环境适宜4个维度测度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存在地理上非均衡性,呈现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健康度大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基于健康度的发展趋势,可将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分为稳定型、波动型、提升型和下降型,其中北京的健康度在2009、2015和2020年均排名第一;健康度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健康度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突破正向调节健康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调节效应均边际递增。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等举措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健康度 技术突破 产业结构升级 生命周期理论 区域创新
下载PDF
进化视角下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及对策研究--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靖鲲鹏 徐伟志 宋之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0-87,共8页
为衡量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态势,通过建立共生测度模型和共生进化动量模型,采用熵权法,对2013—2018年的京津冀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七个省市的共生度以及进化动量进行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京... 为衡量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态势,通过建立共生测度模型和共生进化动量模型,采用熵权法,对2013—2018年的京津冀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七个省市的共生度以及进化动量进行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状态表现为北京独大的局面,三地共生水平差距较大且不稳定,天津共生度下降严重。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在共生度上存在差距;从进化势头上看,两个区域的差距有扩大趋势。京津冀整体创新主体不够强势、创新能力不突出。可通过增强内部协同性,提升地区间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提高创新生态系统进化动量;弥补差距,防止短板,实现开放式创新等方式建设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 进化动量
下载PDF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芦冬青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0-55,110,共7页
结合结构洞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形成,并建立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模型内各动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机理;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发展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动力机制 结构洞理论
下载PDF
基于TRIZ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4
13
作者 祁明 林晓丹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44-446,共3页
现今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已经从企业和区域的"孤立创新"走向"生态创新","生态创新系统"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TRIZ理论是现阶段十分流行、... 现今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已经从企业和区域的"孤立创新"走向"生态创新","生态创新系统"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TRIZ理论是现阶段十分流行、极为有效的一种发明原理,基于该理论构造与设计一个新型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以五环体系为架构、以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与其他创新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理论 区域创新 生态系统创新 五环体系 公共创新服务系统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晓娣 张小燕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28,55,共8页
以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基于"要素→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 以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基于"要素→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开放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及层次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基础要素对作用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机制分别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系统开放性对作用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基础要素 协同共生 适应性协调 区域创新绩效
下载PDF
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孙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产业体系内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它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新范式...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产业体系内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它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新范式。但是,孤立地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置于共生理论的视角下,综合考虑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问题,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环境因子作用,在共生模式的联结下,共生单元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在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的高效运行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生态机制,不断优化共生单元,创建适宜的共生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共生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产业创新 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澳门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16
作者 周建新 彭国斌 王忠 《文化产业研究》 2022年第3期21-34,共14页
当前推动文化与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需要树立“生态化”发展思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自身就构筑了一个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形成转化也同样构建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大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大文化... 当前推动文化与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需要树立“生态化”发展思维,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自身就构筑了一个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形成转化也同样构建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大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大文化生态系统中,对文化产业创新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创新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演化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转变。本文从中国澳门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出发,梳理了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系统、文化产业构成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认识,从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和微观视角,进一步阐明了共生理论在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机理,提出了中国澳门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中国澳门文化 生态系统 产业创新
下载PDF
基于三螺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构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洁 侯威 《安徽科技》 2014年第7期11-12,共2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创新理论相结合.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互惠共生、协同竞争等特性阐述区域创新复杂性的问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积累了创新互补资源.管理着积累科学知识,创新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并把创新成果商业化。
关键词 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创新 三螺旋 构模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理论 互惠共生 协同竞争
下载PDF
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式融合的内涵、困境与突破——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7-124,共8页
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的链式融合是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政府、产业行业、社会公共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以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创新为目的,致力于打破相互之间在人才、文化、组织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资源的融合壁垒,形成集知识创造、流动... 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的链式融合是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校、政府、产业行业、社会公共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以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创新为目的,致力于打破相互之间在人才、文化、组织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资源的融合壁垒,形成集知识创造、流动、共享和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共同体。从宏观上打通高校与区域产业行业系统的边界,从中观上打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生产实践的边界,从微观上打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产业行业需求之间的边界,从而构建起区域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在现实中,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的链式融合存在着人才流通困境、文化对话困境、组织混合困境和制度匹配困境等问题。为此,要遵循“育人逻辑”,打造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共同体;遵循“创业逻辑”,建设创业性特质的多元要素融合文化;遵循“公共逻辑”,规范与提升跨界合作的行为与质量;遵循“共生逻辑”,创新多重主体激励相容的共生共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学科专业产业链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共生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算
19
作者 严佳鑫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第3期5-6,共2页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协调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共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并刺激区域创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甘肃省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共生模型以测算甘肃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协调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共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并刺激区域创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甘肃省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共生模型以测算甘肃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倒“V”型发展特征,共生度低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的平均共生度,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生态要素间互动共生和有效匹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理论 共生度测算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艳霞 李宇殊 梁志康 《开发研究》 2020年第6期15-23,共9页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既是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实现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研究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规律,立足创新要素间复杂动态协同关系,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基于异质性创新主体生态位共...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既是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实现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研究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规律,立足创新要素间复杂动态协同关系,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基于异质性创新主体生态位共生协同模型和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生态位耦合协同模型。将生态位宽度模型、种群共生模型以及系统耦合模型进行改造,对创新主体间共生协同度和创新主体-创新环境耦合协同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陕西省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商业经济主体和知识经济主体在必要性资源占用上存在较明显的竞争关系,表明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之间缺乏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2)陕西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环境耦合发展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转变过程,创新主体生态位与创新环境生态位基本达到高度协同,但是创新主体发展速度相对于创新环境较快,存在创新资源供需失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协同性 生态共生协同 生态位耦合协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