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
1
作者 李海洲 张琳 +1 位作者 王瑾 赵智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郑州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成立前、后收治的STEMI转诊患者,分别设为常规转诊组、区域协同转诊组,各9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后总缺血时间、从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2FMC)、首次医疗接触到导丝通过时间(FMC2W),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的总缺血时间、S2FMC、FMC2W均短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协同转诊组患者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转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显著提高了STEMI转诊患者的临床救治效率,降低了院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妍 陈洪娇 +4 位作者 张娜 程鹏飞 朱雅迪 徐百超 张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等数据库中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及Stata16.0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研究的异质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篇文献,共包含研究对象51 953例,其中试验组26 110例,对照组25 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较运行前缩短[MD=-42.14,95%CI:(-61.54,-22.74)](P<0.001),不同地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99%>50%);2012年前区域协同救治的运行与D-to-B时间无关[MD=50.67,95%CI:(-103.35,2.00)](P=0.060);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直接PCI患者比例得到提高[OR:1.78,95%CI:(1.23,2.57)](P=0.002)、整体死亡率下降[OR:0.77,95%CI:(0.71,0.82)](P<0.001);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1个月[OR:0.40,95%CI:(0.25,0.64)]及6个月[OR:0.47,95%CI:(0.22,0.97)]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P<0.001;P=0.040),但随访12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61,95%CI:(0.32,1.16)](P=0.130)。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急性D-to-B时间并提高直接PCI患者比例,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未来还需总结先进经验,促进各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救护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社区居家心脏康复建设投入,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预后
下载PDF
医护一体无缝链接联合区域协同救治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及不良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王丹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40-243,共4页
目的:观察医护一体无缝链接模式联合区域协同救治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就诊的AMI患者90例,根据就诊序号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常规组(n=45... 目的:观察医护一体无缝链接模式联合区域协同救治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2021年9月就诊的AMI患者90例,根据就诊序号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5)和常规组(n=45)。常规组接受常规急诊救治,研究组给予医护一体无缝链接模式联合区域协同救治方案,比较两组救治时间、救治效率、不良预后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2ECG)、首次就诊至球囊扩张(D2B)、发病至首次就诊(S2D)、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2FMC)、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较短;研究组护士到达导管室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研究组不良预后总发生率4.44%低于常规组17.78%,家属护理总满意度97.78%高于常规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护一体无缝链接模式联合区域协同救治方案可缩短A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不良预后发生风险,还可提升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无缝链接 急性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
下载PDF
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王阳 寇雪莲 +2 位作者 王斌达 戴方瑜 何松彬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8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舟山医院救治体系建立前24个月(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ACI患者为对照组,救治体系建立后24个月(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的90例ACI患者为观察...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舟山医院救治体系建立前24个月(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ACI患者为对照组,救治体系建立后24个月(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的90例ACI患者为观察组,记录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头颅CT完成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颈动脉CTA开始的时间、首诊于网络医院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转出转诊时间、进入溶栓医院至溶栓的时间、岛际转运行溶栓比例、岛际转运行取栓比例及平均住院日等指标,以及随访3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头颅CT完成时间、颈动脉CTA开始时间、转出转诊时间及溶栓时间均缩短,岛际转运行溶栓、取栓比例明显增加,出院后90 d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救治体系可明显提高ACI患者的早期救治效率,提高溶栓、取栓比例,缩短平均住院日,改善预后,有效提升海岛地区ACI协同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急性 海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再灌注时间 预后
下载PDF
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杰林 梁艺 +3 位作者 张景昌 黄学成 韦炜 潘波 《内科》 2023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 目的观察医联体模式下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81例接受PPCI治疗的A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139),医联体单位和120急救中心转运的患者为观察组(n=42)。比较两组患者CPC质控指标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份心电图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发病至(本院)医院大门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和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短/低于对照组,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D2B达标率均长/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住院死亡率、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可强化院前急救,缩短D2B时间,提升D2B达标率,提高对ASTEMI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降低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区域协同救治 医联体
下载PDF
基于智能化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及未来展望
6
作者 宋超琪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2542-12547,共6页
我国急性胸痛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均呈现快速升高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近年来从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胸痛急救模式。区域协同救... 我国急性胸痛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均呈现快速升高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创新,近年来从智能化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胸痛急救模式。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应依据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诊疗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提高胸痛患者救治率及改善预后。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及智能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的建设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智能医疗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的效果研究
7
作者 朱建忠 王珊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3期104-107,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龙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区域...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龙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对比最终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医生接诊时间、院前抢救时间、急诊抢救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CT报告出具时间外,观察组诊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6.02±0.24)%、舒张压(80.39±2.37)mmHg、收缩压(119.34±2.76)mmHg和呼吸频率(15.39±1.95)次/min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81、14.327、31.374、12.328,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急救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杜燕宾 刘洋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结合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践,评估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效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结合胸痛中心建设的实践,评估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效果,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份患者的关键时间节点及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关键性救治时间,有效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结论: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作为疾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可推广的一种模式,未来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质控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减少各环节的时间消耗,以确保高质量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 中心认证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节点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龚志华 向定成 +3 位作者 董凤英 段天兵 张金霞 易绍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非PCI医院在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早期关键诊疗措施实施的时间变化。结果期间共有1024例STEMI患者直接就诊于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内的非PCI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后,非PCI医院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基线平均(31±12)min缩短至(9±6)min(P=0.000),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4%;FMC至使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23)min缩短至(20±13)min(P=0.000);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28)min缩短至(31±12)min(P=0.000),其中79.0%的患者能在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对于转运PCI患者,入门至转出时间从平均(125±59)min缩短至(63±39)min(P=0.000),但只有29.7%的患者能在30 min内转运出非PCI医院。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大大缩短了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下载PDF
从胸痛中心建设看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10
作者 罗素新 袁霄 夏勇 《西部医学》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 近年来,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我国启动并得到快速发展,旨在建立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ACS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救治强调及时有效地再灌注治疗,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非PCI)医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胸痛中心以"一托N"的模式构建了高效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并已在全国各地得到逐步完善和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对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非PCI医院在构建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作用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ACS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非PCI医院
下载PDF
微信平台在区域协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牛小伟 白明 +1 位作者 彭瑜 张钲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3期324-327,共4页
区域协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是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体系。建立具备经皮冠脉介入术能力的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基层医院的无缝衔接是救治网络的关键环节。微信平台是当前中国人群交流的主要社交平台,具有快速、... 区域协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是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体系。建立具备经皮冠脉介入术能力的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基层医院的无缝衔接是救治网络的关键环节。微信平台是当前中国人群交流的主要社交平台,具有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点,已被运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网络。本次研究拟系统综述当前有关微信平台在救治网络中应用价值的文献,以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流程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木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 微信
下载PDF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严金川 邵晨 +4 位作者 陈蕊 王翠平 于明 柯先金 高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网络信息为核心,120急救为纽带,建立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所辖的8个社区医院AIS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比较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实施前(实施前组,180例)、实施后(实... 目的探讨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网络信息为核心,120急救为纽带,建立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所辖的8个社区医院AIS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比较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实施前(实施前组,180例)、实施后(实施后组,218例)AIS的救治效率、治疗效果及经济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实施前组相比,实施后组AIS患者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比例明显提高(31.2%比2.8%,P<0.05),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明显缩短[(58.7±11.3)min比(101.6±14.5)min,P<0.05],急诊45 min内完成头颅CT比例显著提高(61.9%比32.8%,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实施后组低于实施前组(5.5%比8.3%,P<0.05)。与实施前组相比,实施后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与实施前组相比,实施后组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增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网络可明显提高AIS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降低经济负担,其是提升AIS救治能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网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救治效率
下载PDF
基于DRGs的区域协同胸痛综合救治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杨子 陈焜 吕雪菁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997-1001,1012,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区域胸痛专病救治能力评估考核体系,以评促建,为完善胸痛救治能力评估提供思路。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明确胸痛救治能力综合评估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明确了含院前-院前院内... 目的通过建立区域胸痛专病救治能力评估考核体系,以评促建,为完善胸痛救治能力评估提供思路。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明确胸痛救治能力综合评估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明确了含院前-院前院内衔接-院内救治3个部分的41项评价指标,并收集了5家医院的救治病例,验证了胸痛专病救治能力评估考核体系的可行性。结论对区域协同胸痛救治医疗机构救治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科学有效的可量化、可推广的评估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S 区域协同胸痛救治 因子分析 评估考核体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向定成 《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第9期2-4,共3页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已初显成效,必将引领胸痛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中心 急性心肌梗死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信息技术
下载PDF
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颜波儿 陈国雄 +4 位作者 蒋凯 邬小花 王红娜 方波 乐涵波 《心电与循环》 2019年第3期204-207,216,共5页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从岛际转运过来的STEMI患者资料,以海岛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从岛际转运过来的STEMI患者资料,以海岛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首诊医院溶栓并早期岛际转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例数,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住院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30例,观察组46例。观察组首诊医院实行溶栓并早期岛际转运的患者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或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C2B时间、D-to-B时间、住院期间MACE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能有效缩短海岛STEAMI患者的急诊有效救治时间,减少MAC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海岛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短期疗效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吴梅芳 黄梅女 +3 位作者 陈曦 许开祖 林丽明 林国立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1-35,共5页
分析微信平台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入选患者分为微信组(n=147)与对照组(n=106),比较两组各时间节点、心功能及短期预后差异。结果:1)微信组FMC2W、D2... 分析微信平台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入选患者分为微信组(n=147)与对照组(n=106),比较两组各时间节点、心功能及短期预后差异。结果:1)微信组FMC2W、D2W时间均低于对照组,FMC2W、D2W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2)心功能:两组KillipⅡ、Ⅳ级无显著差异,微信组KillipⅠ级高于对照组,而KillipⅢ级、NT-proBNP低于对照组;3)短期预后:微信组住院期间及6个月心源性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基于微信平台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FMC2W时间,降低院内心衰率、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短期预后
下载PDF
构建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国家胸痛示范基地
17
作者 马懿 石蓓 +4 位作者 许官学 赵然尊 王小鹏 曾玲玲 陈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2期178-179,共2页
胸痛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差甚大,如何快速鉴别与处置高危胸痛患者是目前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胸痛中心成立后提高了胸痛救治能力,并成功获得国家胸痛示范中心的殊荣,将进一步推动我省对高危胸痛救治的网络协同发展。
关键词 中国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6
18
作者 曹梦珠 乔增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4-788,共5页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资料来源于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为救治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的患者救治数据。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至本院就诊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n=84),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为研究组(n=12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FMC2B达标率、D2B达标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史、既往PCI史、脑梗死史、梗死前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型利钠肽(BNP)、血脂指标及罪犯血管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rs=0.947,95%CI(0.924,0.963),P<0.001;rs=0.496,95%CI(0.381,0.591),P<0.001]。自行来院者、直接呼叫救护车来院者S-FMC、FMC2B、D2B与S2B呈正相关(P<0.05),而非PCI医院转院者只有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S-FMC、FMC2B、S2B、D2B短于对照组,微信心电图传输比例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建议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胸痛中心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治疗结果 预后
下载PDF
区域协同体系对不具备急诊冠脉介入能力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甘小勤 周强 +4 位作者 贾丽 王峰 贺行巍 曾和松 汪道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6期446-449,共4页
目的:总结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PCI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疗效的影响、目前现状及问题,以探索改进措施。方法:调取华中科技... 目的:总结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PCI医院)胸痛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疗效的影响、目前现状及问题,以探索改进措施。方法:调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痛中心数据库中2016年8月1日~2017年7月31日与2018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2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比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首诊于非PCI医院STEMI患者的诊治流程及治疗效果。结果: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17.7±40.7)min缩短至(7.9±8.5)min(P<0.01),10 min内完成心电图达标率从52.1%提高至72.1%(P<0.01);FMC至负荷剂量双抗血小板聚集药时间明显缩短[(36.7±29.3)min vs(30.0±18.7)min,P<0.05];FMC至抗凝给药时间虽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79.7)min vs(71.0±55.6)min,P=0.20];FMC至溶栓时间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4±126.0)min vs(79.5±61.2)min,P=0.20];采取溶栓早期介入策略者比例由9.0%升至17.3%(P<0.05);患者当地医院入门至转出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269.9±530.5)min vs(298.3±337.5)min,P=0.60];转诊患者绕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的比例从55.7%提高至75.8%(P<0.01);转诊患者急诊PCI术前造影罪犯血管TIMI血流从0.29±0.82提高至0.93±1.23(P<0.01),然而FMC至球囊扩张时间较前延长[(363.2±209.1)min vs(422.9±302.7)min,P<0.05],转诊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5.7%vs 4.0%,P=0.38)、死亡率(2.3%vs 0.9%,P=0.25)虽有下降,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首诊于非PCI医院STEMI患者的早期规范化救治有明显改进,带来疗效的改善,但转诊延迟仍然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俊达 王琦 +2 位作者 刘海龙 袁向阳 曹原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4期445-447,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未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实... 目的分析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未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参照组,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实施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为研究组,对比两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入门-球囊扩张(D-to-B)与发病-球囊扩张(S-to-B)时间;住院时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药品费用与医疗总费用。结果研究组FMC-to-B、D-to-B、S-to-B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死亡、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药品费用与医疗总费用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基于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救治,缩短FMC-to-B、D-to-B、S-to-B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胸痛中心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救治及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