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13
1
作者 葛肖虹 马文璞 +2 位作者 刘俊来 任收麦 袁四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73,共13页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 全球构造理论 研究展望 学科交叉
下载PDF
胶北蓬莱群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区域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1 位作者 W.R.Fitches C.J.N.Fletch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8-172,共15页
位于胶北带的蓬莱群是鲁东残留于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 上唯一的盖层。其沉积时代和变形、变质时代过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 题。本文报道并解释了从蓬莱群板岩中新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伊 利石-全岩对Rb-Sr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 位于胶北带的蓬莱群是鲁东残留于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之 上唯一的盖层。其沉积时代和变形、变质时代过去一直是未解决的问 题。本文报道并解释了从蓬莱群板岩中新获得的全岩Rb-Sr年龄、伊 利石-全岩对Rb-Sr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 在对样品的构造、变质研究和伊利石结晶度、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 镜分析的基础上,所得473±32Ma(奥陶纪)的全岩Rb-Sr年龄被解 释为蓬莱群遭受埋藏变质的中止时间。因此蓬莱群是老于奥陶纪的地 层。蓬莱群的第一期褶皱和同构造低绿片岩相变质(即蓬莱运动),发生于299±4Ma以前,即晚石炭世。处于华北板块南缘上胶北带的蓬莱运动,是华北和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这表明郯庐断裂以东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这一碰撞事件在秦岭-大别山-胶南碰撞带以北的华北板块南缘带中都造成了近南北向挤压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区域大地构造 蓬莱群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1
3
《中国科技成果》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在研究南海北部及邻区所处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两大地球动力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北部及邻区海陆岩石圈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物质组成和三维结构、莫霍面形态、上地幔速度异常分布等特征的研究,分析太平洋、欧亚、印澳三大... 在研究南海北部及邻区所处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两大地球动力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北部及邻区海陆岩石圈不同构造单元的岩石圈物质组成和三维结构、莫霍面形态、上地幔速度异常分布等特征的研究,分析太平洋、欧亚、印澳三大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及拉张、俯冲和碰撞等板缘效应对盆地形成和演化阶段的制约,总结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区域和深部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大陆边缘 区域大地构造 特提斯构造 莫霍面形态 地球动力 三维结构 物质组成
原文传递
从区域地震探讨贵州南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武智平 《贵州地质》 1989年第4期283-293,共11页
根据大量的地面地质资料,石油深井及区域地震资料,分析燕山运动以来影响剥蚀速度的诸多因素,得出控制经向构造及地层展布特点的机理是应力影响深度及褶皱幅度,形成黔南隔槽式箱状复式背斜,北盘江隔档式复式向斜。都匀(宜昌)运动为断块... 根据大量的地面地质资料,石油深井及区域地震资料,分析燕山运动以来影响剥蚀速度的诸多因素,得出控制经向构造及地层展布特点的机理是应力影响深度及褶皱幅度,形成黔南隔槽式箱状复式背斜,北盘江隔档式复式向斜。都匀(宜昌)运动为断块式升降性质运动,形成黔南断陷。雪峰运动形成之不整合面经燕山运动的改造,与地表构造轮廓基本一致。加里东褶皱(地槽)是在雪峰运动形成基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提出上扬子褶皱区与华南褶皱区在黔南的划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区域大地构造 贵州
下载PDF
海南岛古生代弧状构造带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孙雄 范渊 +1 位作者 莫位明 吕嫦艳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3期232-236,共5页
海南岛古生代弧状构造带发育于EW向九所-陵水构造带以北的广大地区,席卷中元古界至晚古生界,生成于海西期,并持续至印支期,控制了同期的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和沉积盆地西浅东深的古地理格局。通过对该弧状构造带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 海南岛古生代弧状构造带发育于EW向九所-陵水构造带以北的广大地区,席卷中元古界至晚古生界,生成于海西期,并持续至印支期,控制了同期的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和沉积盆地西浅东深的古地理格局。通过对该弧状构造带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进行的探讨,研究认为,其生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收缩闭合有关,并呈现出由西向东的剪式闭合特征。而弧状构造带的厘定将为海南岛基础地质的研究以及地质找矿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 古生代弧状构造 特征与地质意义 海南岛
下载PDF
内蒙大兴安岭南段地质构造与成矿 被引量:55
6
作者 张喜周 张振邦 《矿产与地质》 2003年第z1期298-301,共4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南段控岩控矿构造体系的发生和演化及其对成矿作用控制的探讨,认为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具有更大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 成矿预测 弧形构造 构造控矿 大兴安岭南段 内蒙古
下载PDF
河北蔚县德胜庄井田构造环境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松涛 《科技视界》 2014年第22期294-294,325,共2页
对一个井田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特别是区域构造环境的研究十分重要,小区域离不开大环境。井田内通过各种地质手段揭露地质构造信息比较孤立,深入细致的研究井田所处的构造环境从而确定井田内断层的延展趋势走向及向斜、背斜等各种构... 对一个井田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特别是区域构造环境的研究十分重要,小区域离不开大环境。井田内通过各种地质手段揭露地质构造信息比较孤立,深入细致的研究井田所处的构造环境从而确定井田内断层的延展趋势走向及向斜、背斜等各种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田构造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区域构造特征
下载PDF
川西丹巴地区构造──热模式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天南 王宗秀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3期261-267,共7页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杨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宕。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杨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宕。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文用应变测量方法分析了各区的变形量,发现基底向北突出的丹巴地区变形量较大,而向南凹的金汤弧区则较小。丹巴地区变质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用构造一热模式对该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丹巴地区构造 热模式 区域大地构造
下载PDF
乌鞘岭隧道F_7断层围岩工程特性及工程措施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广泽 《铁道标准设计》 2005年第9期24-28,共5页
从区域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断层、极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支护措施、施工方法等方面分析了造成F7断层带隧道大变形的原因,针对活动断层带隧道大变形防治中有关技术问题对设计思想进行探讨,总结出活动断层带隧道设计要解决的关... 从区域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断层、极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支护措施、施工方法等方面分析了造成F7断层带隧道大变形的原因,针对活动断层带隧道大变形防治中有关技术问题对设计思想进行探讨,总结出活动断层带隧道设计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鞘岭隧道 区域大地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 活动断层 软岩变形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早中生代永梅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立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4-7,11,共5页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盆地原型 迭加改造
下载PDF
华南壳体的古陆壳基底何在?
11
作者 康自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2年第1期79-80,共2页
早在50年代,王鸿祯等认为在川中有古陆核存在。80年代以来张用夏、杨森楠等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及航磁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康滇、川中、江汉及苏北至南黄海存在早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时代为晚太古至早元古代。最终形成于吕梁运动。笔者... 早在50年代,王鸿祯等认为在川中有古陆核存在。80年代以来张用夏、杨森楠等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及航磁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康滇、川中、江汉及苏北至南黄海存在早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时代为晚太古至早元古代。最终形成于吕梁运动。笔者认为类似于上述的结晶基底,在华南较大范围内都有存在,并与中晚元古代以来各种含矿地层的形成及有关花岗岩体的产出,都存在一定的成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大地构造 华南 壳体 古陆壳
下载PDF
12
作者 常印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安徽地跨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秦岭一大别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及江南隆起带等著名的地质现象集中分布,显示出安徽及其邻区在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共同作... 安徽地跨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秦岭一大别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郯庐断裂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及江南隆起带等著名的地质现象集中分布,显示出安徽及其邻区在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下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深部地质过程,已成为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深部地质过程 大地构造背景 区域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大陆中洋壳俯冲增生杂岩带特征与识别的重大科学意义 被引量:58
13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4 位作者 张克信 尹福光 任飞 彭智敏 王嘉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44-1561,共18页
大洋或弧后洋盆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增长的主导地质作用.重建大陆中消亡的洋地层岩石组合序列是当代大陆动力学和地学研究的重大前沿.洋壳消减杂岩带的厘定是洋板块地质构造重建乃至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之纲,是理解区域大地构造形成演化及... 大洋或弧后洋盆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增长的主导地质作用.重建大陆中消亡的洋地层岩石组合序列是当代大陆动力学和地学研究的重大前沿.洋壳消减杂岩带的厘定是洋板块地质构造重建乃至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之纲,是理解区域大地构造形成演化及动力学的核心.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基本特征:(1)俯冲增生杂岩带物质组成的共性是:以强烈构造变形洋底沉积的硅质岩-硅泥质岩-粉砂岩、凝灰岩;弧-沟浊积岩等为基质;以洋岛-海山灰岩-玄武岩及塌积砾岩,洋内弧残留岩块,超镁铁质蛇绿岩、绿片岩、蓝片岩等为岩块.(2)变形样式:同斜倒转冲断叠瓦构造、增生柱前缘重力滑动构造以及泥质岩的底辟构造;增生楔前缘变形和增生形式受控于大洋或弧后洋盆的规模和洋壳的俯冲速度,也取决于陆缘碎屑供给量及洋底沉积厚度和岩性.(3)宽度和厚度:厚常达几千米,宽达几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延长上千公里,是洋壳俯冲消亡过程洋盆地层系统及陆缘沉积物加积的结果.(4)形成机制:是大陆碰撞前大洋(或弧后洋盆)岩石圈俯冲消减的产物.结合带中的早期俯冲增生杂岩带往往卷入晚期的构造混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增生杂岩 混杂岩 大陆地壳增长 洋板块地质 区域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致力于海底资源开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海龄博士
14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1年第5期98-98,共1页
刘海龄,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南海区域大地构造,油气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底淡水资源领域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1999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2... 刘海龄,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南海区域大地构造,油气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底淡水资源领域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1999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3年7月到英国伦敦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资源开发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 博士学位 南海 刘海 海洋地质 区域大地构造
原文传递
地质学
15
《全国新书目》 2003年第3期96-96,共1页
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刘良,罗金海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9.-519页;23cm.-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ISBN 7-03-009800-5:$50.00岩石圈动力攀俭煜,姜效典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09.-231页;26cm.
关键词 地质学 科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 区域大地构造 石油工业 中国及邻区 课程教材 地下水资源 北京 大中型气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