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西差异:理解农村婚配难题的区域挤压视角
1
作者 刘燕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 在东西差异下,基于东西部农村同样的经济分化和社会分层机制,透过婚姻消费的微观作用,这既包括直接的结婚时的消费,以及间接的对婚后生活如子女教育等预期消费的提前兑现尤其是商品房购买的需求上,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婚姻竞争。东中西区域内部以村域、镇域乃至县域为基础的本地婚,在当地的婚姻匹配的竞争下,基于传统男高女低的婚姻匹配的梯度原则,从逻辑结构上本应均出现中层多大龄未婚女性而下层多大龄未婚男性的现象。然而,在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开放后,东中西区域之间的层级结构是被打通的,劳动力资源和婚姻资源均自西向东不对称流动,从而形成了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挤压。最终,中西部地区的中上层女性可以与东部地区的中下层男性发生婚姻匹配,从而东部地区中层大龄未婚女性较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底层的大龄未婚男性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差异 区域挤压 婚配难题 大龄未婚 社会分层
下载PDF
区域挤压:理解中国男性婚配困难的一个分析框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燕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55,共16页
以贵州省为例,主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描述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情况,讨论大龄未婚男性的婚配困难原因,构建“区域挤压”的新分析框架,考察指标包括:(1)直接... 以贵州省为例,主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描述当前中国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情况,讨论大龄未婚男性的婚配困难原因,构建“区域挤压”的新分析框架,考察指标包括:(1)直接的女性婚姻嫁娶迁移指标;(2)对婚配困难产生间接影响的女性务工经商或工作就业迁移指标;(3)区域挤压程度。研究指出,既有的婚姻挤压视角无法有效地解释大龄未婚男性的婚配困难问题。无论是从直接区域挤压指数、间接区域挤压指数还是综合区域挤压指数,都显示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双向非对称性流动,构成对贵州这类西部偏远欠发达地区严重的区域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未婚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挤压 婚姻挤压 大龄未婚男性 婚配困难 区域挤压指数
下载PDF
区域挤压体制下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以河西走廊和北祁连山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奋其 王成善 +1 位作者 朱利东 向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7-25,共9页
笔者在盆 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 笔者在盆 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解体而盆地范围扩大;17Ma以来,盆地南缘不断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于4.96~3.66Ma、0.93~0.84Ma和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形成向北推进的Ⅱ级、Ⅲ级、Ⅳ级夷平面。盆山构造的运动方式有前展式、掀斜式和对冲式3种。前展式是盆山演化的主要方式且发生时代相对较早,后两者明显活动于0.93~0.84Ma,其中掀斜式运动是盆地内横向隆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冲式运动的标志是盆地北缘龙首山、合黎山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祁连山 盆地 断裂 区域挤压体制 盆-山耦合关系
下载PDF
对冲挤压区域构造在矿井地质构造中的表现
4
作者 汪志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5年第7期202-203,共2页
格目底矿区地处乌蒙山脉东侧,三岔河与北盘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山峡谷地貌,马场煤矿位于格目底向斜北东翼南东转折端附近。本文针对区域构造对矿井地质构造、煤层、的控制及对煤矿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 格目底矿区地处乌蒙山脉东侧,三岔河与北盘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山峡谷地貌,马场煤矿位于格目底向斜北东翼南东转折端附近。本文针对区域构造对矿井地质构造、煤层、的控制及对煤矿建设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冲挤压区域 构造 矿井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湖南省印支运动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曾广乾 杨俊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52-269,共18页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并探讨了应力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印支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印支运动早幕发生于中三叠世后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省境中带,自湘西北往南东至湘中、湘东南东部,总体由NNW向—近SN向→NW向→NWW向弧形偏转;南西带,由湘西南的NW向→湘中南的EW向→湘东南西部的EW向变化;北东带,由湘东北的SN向转为湘东地区的NW向、NWW向。印支运动晚幕发生于晚三叠世,区域最大主应力为SN向,湘中局部地区为NNE向。(2)印支运动早幕区域挤压应力场主要与华北地块向南、思茅-印支地块向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挤压有关,呈NE向—NNE向展布的各次级块体之间的继发性陆内汇聚、NW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以及加里东期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质岩体的阻挡等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运动晚幕SN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与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局部NNE向最大主应力与NW向常德-安仁、郴州-邵阳基底隐伏断裂右行走滑有关。(3)古太平洋板块的NW向挤压或许是华南印支期NE向褶皱最好的动力学解释;湘中地区NE向褶皱发育程度远高于EW向褶皱,是前者早于后者的重要证据;湘中高挂山—四明山NE向构造隆起带是印支运动晚幕SN向挤压下,先期NE向构造软弱带横向压扁和垂向拉伸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早幕 印支运动晚幕 区域挤压应力场 动力机制 华南地块 湖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20
6
作者 邬光辉 蔡振中 +2 位作者 赵宽志 董立胜 师骏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分析,在盐构造成因要素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库车坳陷盐构造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盐构造的成因受多重作用影响,差异负载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初始形成时的动力来源,中新世—上新世中晚期差异负载...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分析,在盐构造成因要素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库车坳陷盐构造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盐构造的成因受多重作用影响,差异负载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初始形成时的动力来源,中新世—上新世中晚期差异负载作用是盐构造形成与缓慢生长的主要动力.盐上盖层快速沉降是该期盐构造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上新世中晚期以来强烈的区域挤压作用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挤压决定了盐构造的样式、分布与规模,并促进了差异负载、重力作用与浮力作用的发展,以区域挤压为主的多种作用因素造成了库车坳陷盐构造晚期异常高速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盐构造 成因机制 差异负载 区域挤压
下载PDF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汪新伟 沃玉进 +2 位作者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0-212,共13页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多期活动特点,近SN向挤压应力主要在燕山晚期,NE-SW向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由此所形成的造山带至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结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即龙门山造山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根带、中带、锋带与外缘带等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米仓山与南大巴山造山带缺乏中带变形的特征,雪峰山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表现为逆冲的锋带在倾向上传播距离长、在走向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了不同时期油气的运移方向及聚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挤压应力 变形期次 运动学结构模式 褶皱-冲断带 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三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逆冲运动及其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云龙 张进 +5 位作者 肖骑斌 王驹 凌辉 罗辉 田霄 张竞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07-2122,共16页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为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西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由...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北向扩展的前缘位置,为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西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由阳关镇段向西至党河水库段,穿过鸣沙山至三危山主断裂,断层陡坎的形态由复杂变简单,落差基本集中于2~6m,但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水平位移量也逐渐变小,反映了断裂活动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特点。探槽和剖面解译结果显示,该段断裂错断下更新统玉门组(Qp^1)砂岩和砾岩、中更新统酒泉组(Qp^2)砂砾石层以及上更新统(Qp^3)冲洪积砂砾石层。卫片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和深部大地电磁(MT)剖面的解译结果表明,南截山断裂向西在莫高窟南侧与三危山断裂交汇,二者在深部向阿尔金断裂收敛,上述三条断裂共同构成区域挤压性非对称半正花状构造。高原北缘的扩展是通过一系列北东-南西向走滑断裂活动及其所夹地块向北东运动和挤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危山断裂 逆冲运动 断层陡坎 阿尔金断裂 区域挤压性非对称半正花状构造
下载PDF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新生代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世琴 唐鹏程 饶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是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变形前缘,其地下深层变形特征仍然不清楚.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钻井数据和高品质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厘定喀拉玉尔滚构造带背斜的平面展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变形时间... 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是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变形前缘,其地下深层变形特征仍然不清楚.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钻井数据和高品质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厘定喀拉玉尔滚构造带背斜的平面展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变形时间,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控制因素.喀拉玉尔滚构造带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带,近EW向延伸约165km,由一系列带状背斜组成,且背斜核部发育多条隐伏逆冲断层.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新生代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1)北喀背斜为盐枕构造;(2)中喀背斜和南喀背斜的几何形态不对称、背斜倾伏方向相反,分别为向北和向南,二者交汇处发生了位移转换;(3)羊塔克背斜和英买力背斜为基本对称的低幅度滑脱褶皱;(4)背斜幅度整体上从西往东逐渐降低;(5)背斜变形时间从西往东逐渐变新.研究结果表明,喀拉玉尔滚构造带新生代变形主要受区域挤压作用、盐层和基底构造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褶皱-冲断带 喀拉玉尔滚构造带 区域挤压作用 盐构造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十万大山前陆盆地早中生代冲断构造(带)成因机制讨论
10
作者 薛凤吉 周倩玉 李成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6,共9页
位于云开造山带的十万大山前陆盆地通常被认为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印支运动形成的盆地。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前陆盆地形成的时限、逆冲推覆的构造样式和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等方面。有关十万大山前陆盆地中构造层底部滑脱层是否发... 位于云开造山带的十万大山前陆盆地通常被认为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印支运动形成的盆地。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前陆盆地形成的时限、逆冲推覆的构造样式和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等方面。有关十万大山前陆盆地中构造层底部滑脱层是否发育和冲断裂组合样式发育的机制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前人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海西运动不整合面滑脱构造广泛发育,海西运动不整合面上滑脱层发育情况仍不明确,本次研究在前人对该区地质、地震、盆地构造样式等研究基础之上,设计了两组实验,模型1无滑脱层,模型2为单滑脱层,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早中生代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逆冲构造样式和滑脱层是否发育的问题:(1)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十万大山前陆盆地逆冲断裂组合样式表现为前展式的推覆构造,且构造垂向分层不明显,这可能与十万大山前陆盆地海西运动不整合面上泥盆系滑脱层不发育有关。(2)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受到了SE-NW方向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的控制。随着印支期挤压作用的加强,十万大山前陆盆地呈现出由SE向NW方向逆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前陆盆地 区域挤压 逆冲推覆构造 物理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