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梁萍 丁一汇 +2 位作者 何金海 陈伯民 雷小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8-428,共11页
为便于江淮区域的梅雨划定,更好地开展区域梅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在明确区域梅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江淮区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6个代表站点,根据梅雨的大范围持续性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连续5个滑动候满足候内雨日≥... 为便于江淮区域的梅雨划定,更好地开展区域梅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本文从区域角度出发,在明确区域梅雨概念的基础上,选取江淮区域梅汛期降水变率一致的36个代表站点,根据梅雨的大范围持续性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连续5个滑动候满足候内雨日≥4的站点覆盖率指标,并结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提出了江淮区域梅雨入、出梅的确定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区域梅雨划分指标,进一步分析了江淮区域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并与已有的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定义的区域梅雨指标既考虑了梅雨系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的天气现象,又可反映典型梅雨系统的高低层环流配置及梅雨的降水条件,能较好地描述梅雨的区域气候特征。区域梅雨指标反映的入、出梅日期的气候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及异常梅雨等方面与已有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基本一致,但本文的区域梅雨入、出梅与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且采用江淮区域空间分布均匀的36个站点来描述区域梅雨更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 区域梅雨 指标 入梅 出梅
下载PDF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毛文书 王谦谦 +1 位作者 李国平 朱克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2.5°,采用模糊聚类、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垂直积分的整层纬向、经向...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2.5°,采用模糊聚类、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垂直积分的整层纬向、经向和水汽通量输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梅雨量指数能很好地揭示出江淮流域梅雨量的丰枯;丰梅年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偏南气流和其北侧的偏北气流水汽输送显著增强,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集中在10°N附近,40~130°E范围内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向北偏东方向伸展,与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相汇合,在我国的江淮流域-日本列岛南部形成一条水汽通量距平≥55 kg/(m.s)的强水汽输送带;丰梅年水汽通量散度距平表明:整层水汽通量辐合比枯梅年明显加强,为江淮梅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有利于江淮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区域梅雨量指数 模糊聚类 水汽通量 水汽输送
下载PDF
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划分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沈愈 梁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2-118,共7页
为了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新样本,采用以环流为主导的常规方法,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5站降水资料,对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特征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梅雨与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将6月5候和... 为了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新样本,采用以环流为主导的常规方法,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5站降水资料,对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特征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梅雨与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将6月5候和7月4候分别划为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起始和结束时间是较为合适的;200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对应的梅雨量较常年偏少,这与梅雨季节中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包括南海夏季风和副热带夏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梅雨 梅雨季节划分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印缅槽 季风
下载PDF
国家标准与浙江传统标准梅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雷媛 柳苗 陈练 《浙江气象》 2016年第1期11-14,23,共5页
通过对国家新梅雨标准(49站标准)与传统梅雨标准(5站标准和20站标准)3种标准定义的梅雨区域、基本概念以及历年资料序列的气候均值和相关性的对比分析发现:1)3种标准资料差异的原因,首先是梅雨定义区域的侧重和南北两片雨期开始、结束... 通过对国家新梅雨标准(49站标准)与传统梅雨标准(5站标准和20站标准)3种标准定义的梅雨区域、基本概念以及历年资料序列的气候均值和相关性的对比分析发现:1)3种标准资料差异的原因,首先是梅雨定义区域的侧重和南北两片雨期开始、结束的不一致,其次是雨期、雨日概念的定义差异和空梅年的不同处理方式;2)在反映浙江梅雨总体状态和变化方向方面是三者基本一致的,但是,三者资料逐年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反映梅汛期间浙中的西部地区易出现洪涝的特点上,49站标准更具优势;3)在对49站标准入梅日期的影响中,江南气候区(南片)的影响明显大于长江气候区(北片),对出梅日期的影响中,长江气候区和江南气候区的作用均很重要,因此,在国家新梅雨标准的运用和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江南气候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标准 梅雨区域 区域雨日 雨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