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吕晨 霍国庆 张晓东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7,共6页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潜力 区域科技能力 区域科技产出 熵值法
下载PDF
五螺旋框架下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组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尤莉 王瑞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8,共15页
高校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支撑性和引领性。利用五螺旋创新理论框架,探究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等关键要素影响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前因条件和交互效应。对比... 高校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支撑性和引领性。利用五螺旋创新理论框架,探究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等关键要素影响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前因条件和交互效应。对比我国31个省份组态效应,结合NCA和fsQCA方法,发现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具有“多重并发”特征。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没有绝对最优路径,只有相对最优路径,不同驱动路径之间存在差异性和等效性。政府支持、产业基础、学术能力、公众需求、创新环境之间不同组态形成了3条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和4条非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3条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分别是政产学公众联合导向型、政产公众环境联合导向型、产学公众环境联合导向型;4条非高区域科技创新路径分别是产业缺失型、政环境缺失型、政产环境缺失型、学术环境缺失型。其中,政府组织协调职能、持续稳定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区域内部规模化创新环境有效促进了高校内部创新活动与区域整体要素资源的结构性契合,增加了不同驱动路径之间的等效转化机会。为此,不同区域应依据产业资源禀赋特点和高校发展特色,科学调整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嵌入形式,从单一优化转向组态耦合,实现多重条件的组态优化。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主线持续推动科教融汇、产教协同,激活公众创新基因和区域创新势能,不断提升高校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 高校参与 五螺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打造合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路径选择
3
作者 孙靓 吴秋媛 +2 位作者 杨秀丽 陈晓华 杨恒宇 《科技中国》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唯一被“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覆盖的省份,合肥又是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唯一被“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覆盖的省份,合肥又是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合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对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格局,更好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创产业协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协调发展 自立自强 中部地区崛起 长江经济带 重要战略意义
下载PDF
新时代科教融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4
作者 范旭 杜颖彬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17期111-121,共11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互为联系、互为推动的整体,科教融合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途径。新时代下的科教融合在目标上更加重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在结构上更加重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整体协同,在内容上更加强... 教育、科技、人才是互为联系、互为推动的整体,科教融合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途径。新时代下的科教融合在目标上更加重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在结构上更加重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整体协同,在内容上更加强调以满足科技需要为目的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范式变革。为了深入探讨科教融合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建立科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科教融合发展的程度,在科教融合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构建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并对内生性、异质性、稳健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整体的科教融合度的平均值从0.35提高到0.479,有一定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水平,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科教融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引入“地方财政收入”这一工具变量,发现地方财政收入有效增强了科教融合度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效应;(3)科教融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强弱有差异,在中国西部地区推进科教融合对提升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最显著,说明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宏观层面既要加强区域内统筹资源调配,也要支持区域间的帮扶协作,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度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地方财政收入
下载PDF
合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探索
5
作者 陆婉清 陈欣冉 +1 位作者 赵惠 陈晓华 《科技中国》 2024年第11期61-65,共5页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在部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面向全国的系统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合肥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区域...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在部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面向全国的系统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合肥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双中心”格局,能更好地汇聚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优势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重要节点 路径探索 系统布局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呼和浩特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路径探讨
6
作者 田玉英 《中国市场》 2024年第33期27-30,共4页
为了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承担首府职能、发挥首府作用,呼和浩特实施了“强首府”工程——将呼和浩特打造成北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既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西部... 为了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承担首府职能、发挥首府作用,呼和浩特实施了“强首府”工程——将呼和浩特打造成北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既是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首府,呼和浩特要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面临以下困难:科技创新主体较少、综合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呼和浩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自身短板: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激活企业创新潜能,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政府服务产业创新水平;加快推进高端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形成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创业
下载PDF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分析——以HG大学为例
7
作者 许建 邳雨辰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基于地方高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密切程度,以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地方高校、高等学校职能和科技创新等概念,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地方高校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关系、地... 基于地方高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密切程度,以及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地方高校、高等学校职能和科技创新等概念,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从地方高校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关系、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地方高校与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性三个角度,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现状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以地方高校为核心,高校—企业—政府三个主体间动态平衡、协同共进的服务区域科技创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三螺旋理论 HG大学
下载PDF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与建设的五个要点
8
作者 马海涛 《科技中国》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如何科学合理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与建设,笔者有五个方面的思考。第一,要精准理解国家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意图。
关键词 创新发展战略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战略意图 五个要点 五个方面 重大战略部署 新的历史阶段 布局
下载PDF
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吗?——基于教育人力资本调节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郭蔚 潘红玉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依据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引入教育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量了金融发展、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 依据2011-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引入教育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考量了金融发展、教育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人力资本对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教育人力资本存在门槛效应,当教育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门槛值7.1507时,金融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鉴于此,要加大金融发展力度优化教育人口结构、推动区域教育人力资本均衡化发展、理顺区域人才流动体制,更好地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教育人力资本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下载PDF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基于省域高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风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152,共7页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 科技创新 高效发展 治理体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卓 王媛 +1 位作者 肖唯楚 景振华 《中国物价》 2024年第3期99-103,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国家层面布局的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一些省份为优化省域内部创新布局,在省域内部选取部分重点城市建设省域科技创新中心,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国家层面布局的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一些省份为优化省域内部创新布局,在省域内部选取部分重点城市建设省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益补充。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普遍存在创新主体活力不够、创新集群尚未形成、创新平台多而不优、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区域创新协同不够、创新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省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路径:打造创新主体新梯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构建区域创新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路径
下载PDF
加快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与建设——美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的启示
12
作者 冉美丽 刘冬梅 《科技中国》 2024年第11期1-5,共5页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按照“3+X+Y”的整体布局,初步完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和成渝、武汉、西安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X)的布局,目前对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Y)的布局仍未形成共识。近年来,美国科技创新呈...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按照“3+X+Y”的整体布局,初步完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和成渝、武汉、西安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X)的布局,目前对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Y)的布局仍未形成共识。近年来,美国科技创新呈现出从国家层面下沉到区域层面、以地方为基础布局的新动向。我们认真研究了美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分析发现其包涵了美国高技术本土化的战略意图、去集中化的区域科技布局思路、全方位覆盖-全政府资助-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以此为鉴拓宽思路,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科技创新 全过程管理 成渝 全方位覆盖 粤港澳 拓宽思路 技术本土化
下载PDF
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13
作者 王琦 《黑龙江金融》 2024年第11期41-45,共5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做好以科技金融为引领的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经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具...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做好以科技金融为引领的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经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立足科技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采用熵值法构建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以衡量各省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以2014—2022年我国创业板545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构造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金融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 创业板
下载PDF
区域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经验、问题及对策
14
作者 杨锐 刘兰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0-35,共6页
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治理理论,通过座谈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四川省的治理主体开展科技伦理治理的情况进行摸排,同时向湖南科技伦理主管部门借鉴经验,形成华西医院临床医学伦理治理经验,总结了... 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治理理论,通过座谈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四川省的治理主体开展科技伦理治理的情况进行摸排,同时向湖南科技伦理主管部门借鉴经验,形成华西医院临床医学伦理治理经验,总结了湖南省科技伦理治理典型做法,针对科技伦理治理的普遍性问题和伦理审查的突出问题,提出三条科技伦理治理的可行措施:即推进单位主体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做好伦理治理第一责任人;加快地方科技伦理治理监管部门机制、制度和抓手建设,促进科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探索建设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作为地区科技伦理治理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治理 临床医学伦理审查 区域科技伦理审查中心
下载PDF
数字金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15
作者 韩颖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1-65,102,共6页
传统金融由于存在门槛条件、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进而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利用安徽省16个地级2015—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短期而... 传统金融由于存在门槛条件、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数字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进而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利用安徽省16个地级2015—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短期而言,数字金融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空间效应显著,数字金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从长期来看,本地数字金融对本地科技创新影响效果不显著,周边数字金融对本地科技创新影响显著。因此,应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加速金融数字化转型,缓解信贷约束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协调区域数字金融发展驱动科技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科技创新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影响效应
下载PDF
中部地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
16
作者 刘钒 姚韵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分析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中部六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分析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中部六省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和战略举措,归纳其中的共性部分形成经验总结,并为中部地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中部地区 对策研究
下载PDF
安徽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及耦合发展分析
17
作者 韩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3-90,共8页
发展数字经济和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安徽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计算数字经济指数和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结合耦合协调指数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程... 发展数字经济和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安徽省数字经济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计算数字经济指数和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结合耦合协调指数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图分析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化特征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都有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科技创新增长速度。整体上,安徽省2015—2021年两者耦合协调程度经历“勉强协调—中级协调—优质协调—初级协调”的过程。从区域来看,地区间协调度差异较大,部分城市存在失衡状态。因此,应协同发展区域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三维核密度图
下载PDF
宁夏区域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耦合关系分析
18
作者 李海洁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22期139-141,共3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与科学普及水平相关。科学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可以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一个培养国民科学素养的过程,它能够借助各类媒体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公众在潜移默化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与科学普及水平相关。科学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可以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一个培养国民科学素养的过程,它能够借助各类媒体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公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且吸收科学知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既是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规律,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和指明的科普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普及 党和国家领导人 科学素养 区域科技创新 耦合关系分析 科学知识 科普 社会教育
下载PDF
美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计划实施现状与特点
19
作者 陈欣冉 《安徽科技》 2024年第7期26-29,共4页
2023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了“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Reg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ub Program),在全国投资设立多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它们转变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以促进与经济增长、国家安全等领域相关的重要技... 2023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了“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Reg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ub Program),在全国投资设立多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它们转变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以促进与经济增长、国家安全等领域相关的重要技术投资,并为提升美国的国家安全、经济以及全球竞争力发挥作用。该计划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发展管理局组织,最终从全美370多份申请中遴选出31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些中心聚焦创新产业,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等前沿领域,能够从联邦政府获得4000万美元至7000万美元不等的实施经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业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全球竞争力 人工智能 美国政府 现状与特点 前沿领域 美国商务部
下载PDF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曲然 王晶 +1 位作者 单丹 李雪灵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4年第8期27-29,共3页
文章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着手,分析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支撑环境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收集11个省、市2006年~20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着手,分析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支撑环境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收集11个省、市2006年~20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综合排名,并提出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