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
作者
张春梅
徐海英
张小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37-244,共8页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属性,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形成"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和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经济
空间
极化
空间
极化
结构模式
发达地区
江苏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
37
2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1 位作者
丁四保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原文传递
题名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
作者
张春梅
徐海英
张小林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37-24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3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SJB663)
文摘
厘清区域经济间空间组合关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区域经济空间极化、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半变异函数、空间间隔自相关图、"三指标"方法等对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具有结构性(规律性)属性,呈现多核心结构形态,全局空间极化结构形成"集极-孤极-外围"模式,沿江地区呈较为成熟的"集极-孤极-次集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海地区和沿京杭运河(江北段)地区呈不成熟的"孤极-次孤极-外围"模式,沿东陇海铁路线地区呈发育程度低的"次孤极-外围"模式.
关键词
区域
经济
空间
极化
空间
极化
结构模式
发达地区
江苏省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space polarization
spatial polarization structure models
developed areas
Jiangsu Province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F22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
37
2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30)
文摘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abi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al spatial polarization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结构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张春梅
徐海英
张小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