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兼评王春业《区域行政立法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4-80,共7页
关于区域立法协调的方式,当前学界主要存在"机构重要论"和"机制重要论"两种观点。区域立法协调实践中,机构与机制相互依存、互不可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区域立法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实... 关于区域立法协调的方式,当前学界主要存在"机构重要论"和"机制重要论"两种观点。区域立法协调实践中,机构与机制相互依存、互不可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国区域立法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当前在区域立法协调方式的选择上,可先行依据省(市)际协议设立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专司与区域立法相关的协调工作。王春业教授所建议设立的区域行政立法委员会延续了"机构重要论"的传统思维,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未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变革成本和运行成本,暂不可取。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相关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立法协调 机构 机制 区域立法协调委员会
下载PDF
府际行政协调机制在区域立法协调领域的贡献及不足--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展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60-66,共7页
考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立法协调可以发现,其主要通过府际行政协调机制在运作。尽管府际行政协调机制在实践中具有运作灵活、高效及易于拓展等优势,但也存在天然的不足。创新区域立法协调机制,需要我们既立足区域又超越区域,... 考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立法协调可以发现,其主要通过府际行政协调机制在运作。尽管府际行政协调机制在实践中具有运作灵活、高效及易于拓展等优势,但也存在天然的不足。创新区域立法协调机制,需要我们既立足区域又超越区域,尊重现有立法体制和国家权力体系,同时借鉴软法等理论,构建立体、综合性的区域立法协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府际行政协调 磋商 行政契约 区域立法协调
下载PDF
浅析长三角区域立法协调下的湖州参与与应对
3
作者 蒋乐琪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3-86,共4页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探析其区域立法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协调区域立法的视角,立足湖州,谋求湖州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效参与与应对长三角区域立法协调,通过合法渠道表达...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探析其区域立法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协调区域立法的视角,立足湖州,谋求湖州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效参与与应对长三角区域立法协调,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合理的利益诉求,以促进湖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立法协调 湖州 参与 应对
下载PDF
加强区域立法协调 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法治环境 被引量:8
4
作者 牛睿 《理论界》 2007年第8期16-17,69,共3页
跨省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借鉴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加强区域立法协调,消除区域内各行政区之... 跨省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借鉴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加强区域立法协调,消除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体制性障碍和法治冲突,构建区域性良好法治环境是实现和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区域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目前我国区域立法协调的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立法协调 老工业基地 法治环境
原文传递
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路径与规范建构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兰松 《地方立法研究》 2023年第2期18-38,共21页
第二次立法法修改增设了区域协同立法制度,这是对我国立法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有助于发挥立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当下我国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协同立法实践,但从国家法的层面,... 第二次立法法修改增设了区域协同立法制度,这是对我国立法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有助于发挥立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当下我国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区域协同立法实践,但从国家法的层面,依法享有协同立法权的主体仅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于区域协同立法主体的数量要求及可否跨级协同立法等,我国未做明确规定,同时,对区域协同立法权的行使、区域协同立法协调机制、区域协同立法程序等也未做规定。区域协同立法制度的完善,应当重点从区域协同立法主体、立法权、立法协调机制及立法程序四个方面展开,适当扩大区域协同立法主体的范围,对跨级的区域协同立法行为不可一概否认,对区域协同立法主体的数量做必要的限制;对区域协同立法权的行使做必要的规制;充分发挥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在区域协同立法中的协调作用;进一步拓展沟通交流渠道并从立法规划和计划、起草、提案审议、公布、批准、实施、监督等方面完善区域协同立法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法修改 区域协同立法主体 区域协同立法 区域协同立法协调机制 区域协同立法程序
下载PDF
“大立法”思维下区域地方立法协调的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光 《湖湘论坛》 CSSCI 2017年第3期127-133,共7页
"大""小"立法理论为我们理解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包括"关于立法的协调"和"根据立法的协调",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区域发展与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大立法&q... "大""小"立法理论为我们理解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包括"关于立法的协调"和"根据立法的协调",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区域发展与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大立法"思维下的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协调的内容和方式尚无定论、协调的实然动力不足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对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有着不切实际的功能期待,忽视发展逻辑与立法逻辑的差别,以及不注重与"小立法"之间的衔接等。对此,地方政府及立法者应当承认立法功能的有限性,寻求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地方立法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立法 “小立法 区域地方立法协调 开放式立法协调模式
下载PDF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宇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164,共3页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可以从法律制度层面确认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只是体现在规划和政策上,更应该通过法律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和现状,可以找出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判定我...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可以从法律制度层面确认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只是体现在规划和政策上,更应该通过法律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和现状,可以找出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判定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目标。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应当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立法 基础设施
下载PDF
联防联控机制的困境与地方利益的协调——基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治理 被引量:5
8
作者 韩业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74-76,共3页
尽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过程的联防联控机制,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有愈发加重的趋势。问题不仅在于在联防联控机制中缺乏强有力的执法主体,还在于重点防控地区的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 尽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过程的联防联控机制,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有愈发加重的趋势。问题不仅在于在联防联控机制中缺乏强有力的执法主体,还在于重点防控地区的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因而要摆脱联防联控机制的困境,就必须进行区域协调立法,充分考虑防控区域内各省市的正当利益,对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作出贡献的地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以协调地方利益之争。同时还要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使多种社会主体都可以对损害大气质量的环境污染行为提起诉讼,以强化社会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防联控 地方利益 生态补偿 区域立法协调
下载PDF
跨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法律经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博文 《制度经济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180-193,共14页
雾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难点,不过我国目前针对雾霾等大气环境问题在跨区域治理上还不完善。综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而相互连接的整体,单一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在根本上无法解决大气扩散、污染转移的弊端。因此,以法经济学理... 雾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难点,不过我国目前针对雾霾等大气环境问题在跨区域治理上还不完善。综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而相互连接的整体,单一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在根本上无法解决大气扩散、污染转移的弊端。因此,以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博弈均衡、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在更好实施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进程中,可以通过构建跨区域大气环境治理的立法协调机制,摒弃单一末端治理模式,以'目标—主体—技术'为进路,'联合起草、协同推进、分别通过',设定跨区域立法协调中心,改进地区大气环境监管的惩罚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公众参与渠道,达到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治理 区域立法协调机制 博弈均衡 公众参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