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合作模式选择与区域粮食储备:以稻米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林 吴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32-136,F0003,共6页
在国际粮食市场不完善情况下,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是在既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提高粮食安全政策成本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借鉴Narayan Khadka和朱晶、钟甫宁的分析框架,分析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中国和东盟区域粮食安全所需... 在国际粮食市场不完善情况下,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是在既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提高粮食安全政策成本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借鉴Narayan Khadka和朱晶、钟甫宁的分析框架,分析利用区域合作机制保障中国和东盟区域粮食安全所需要的粮食储备规模,并通过模拟分析比较了它与完全市场分割情况下粮食储备规模上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政策确定的保障程度为100%抹平年度间的粮食产量变异,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完全区域分割情况下,所需要的最大储备规模是在中国和东盟区域市场整合条件下的2.16倍。可见,利用在中国和东盟区域合作框架下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政策效率明显提高。另外,在包含日本、韩国的10+3区域合作模式下,区域粮食储备规模比10+1合作模式下上升幅度不超过4%。这说明,随着粮食保障区域范围的扩大,粮食安全政策成本效率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合作模式 区域粮食储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粮食储备规模测算与粮库空间选址研究
2
作者 段健 王维婷 +2 位作者 陈静 付慧娟 施凡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69-1881,共13页
地方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基于需求法的粮食储备规模测算方法,并结合青藏高原储粮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消费特征,通过修订地方粮... 地方粮食储备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对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基于需求法的粮食储备规模测算方法,并结合青藏高原储粮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消费特征,通过修订地方粮食储备人均口粮消费参数和供应时间参数,测算分析了青藏高原区域粮食储备规模,并采用道路网络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区域粮食储备库基础设施节点空间选址。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粮食储备总规模约为81.51万t,相当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4.04%,储消比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18%的最低粮食储备安全水平;区域粮食生产、消费和储备不平衡,且空间差异较大,仅27.19%的县可以实现粮食产消储平衡,大部分县市存在一定的粮食缺口;全区同时满足消费和储备的粮食缺口约181.73万t,其中农区、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粮食缺口分别为124.43万t、33.16万t和24.14万t;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作条件和行政区划因素等,青藏高原粮食储备库节点空间布局体系由西宁和拉萨2个一级节点、15个二级节点以及114个三级节点构成;青藏高原实际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比理论值低26.39%,须进一步夯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和青海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粮食储备 储备规模 粮库节点 空间选址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区域粮食储备的地区差异与规模确定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韩建军 邹亚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4-472,共9页
粮食储备对维护粮食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粮食产供需的时空差异持续加剧背景下,以省域为单元,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区域粮食储备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粮食储备规模的影响因... 粮食储备对维护粮食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粮食产供需的时空差异持续加剧背景下,以省域为单元,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区域粮食储备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粮食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分区域的粮食储备规模确定方式。结果发现:我国粮食储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高储备区向东北地区扩展,低储备区进一步向西部地区转移,两者的显著集聚范围逐渐扩大,致使地区差异逐渐增大;区域粮食储备规模与粮食生产能力、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灾害影响、交通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紧密相关;综合考虑空间效应和相关因素确定区域粮食储备规模,为我国分区域粮食储备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粮食储备 地区差异 空间计量 储备规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