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3WD的多阶段区域转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豆豆 姜春茂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9-285,共7页
三支决策的基本思想是三分而治。三支决策的提出者加拿大学者姚一豫教授在2018年基于分治模型(Trisecting-and-acting),进一步提出第三个要素——效(Outcome),从而形成了分治效结合的三支决策TAO模型。分、治(施加的策略)、效构成了三... 三支决策的基本思想是三分而治。三支决策的提出者加拿大学者姚一豫教授在2018年基于分治模型(Trisecting-and-acting),进一步提出第三个要素——效(Outcome),从而形成了分治效结合的三支决策TAO模型。分、治(施加的策略)、效构成了三支决策的3个基本要素。在基于移动的三支决策模型中,对象在“治”的作用下在3个区域间移动,从而形成3个新区域,形成这3个新区域的过程被称为区域转化。在“治”这一步上,考虑“治”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多次性的,具有多次可重入性,从而导致三分区域的转化可以是一次性的转化,也可以是多次性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成本或者收益等代价问题,从而需要从经济性的角度进一步考虑“治”。鉴于此,文中从广义三支决策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带有多阶段区域转化的三支决策模型,通过“治”后效果的度量来寻找最优的“治”。文中研究了最优转化策略,即一次性转化和多次性转化的费用优化问题。在带有多阶段区域转化的三支决策模型中,分析区域转化的费用,并按照区域转化次数划分阶段数,设计多阶段区域转化“治略”的动态规划算法,寻找最优的转化治略,进而给出在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的最优的转化治略。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了区域一次性和多次性转化的费用,进一步得到多阶段区域转化的最佳转化次数以及最优转化费用,实现了转化治略的费用最优,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决策 基于移动的三支决策 TAO模型 区域转化 治略
下载PDF
基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的区域教师成长与实践
2
作者 谢鹃 何冲 +2 位作者 魏俐 刘志平 董明媛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2020年《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出台,这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专业性与针对性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结合多年师德培训工作基础与工作经验,针对师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指导标准的转化与落... 2020年《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出台,这为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专业性与针对性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结合多年师德培训工作基础与工作经验,针对师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指导标准的转化与落地,开创了新时代区域师德培育的新格局,提升了朝阳区教师的师德素养水平,促进了教师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修养 教师培训 区域转化 课程指导标准
下载PDF
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移新模式--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志国 蔡华 马青原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76,共12页
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对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逐步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然而其学理认识还存在较大缺口。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部分西部省市承接产业转移典型项目... 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对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逐步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然而其学理认识还存在较大缺口。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部分西部省市承接产业转移典型项目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催生产业转移形成的新模式和核心动力。研究发现,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主要表现为增量产能转移、算力数据转移、延链协同转移、成果孵化转移四种新模式,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驱动力、分工重塑力和制度作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模型,为西部地区通过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转移 扎根理论
下载PDF
财力投入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李娜琳 《中国市场》 2023年第7期25-27,共3页
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区域财力投入对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区域间影响因素的差别。结果表明:政府资金拨入经费对东西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较强,其他拨入经费对这两个区域影... 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区域财力投入对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区域间影响因素的差别。结果表明:政府资金拨入经费对东西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较强,其他拨入经费对这两个区域影响较弱;企事业单位委托拨入经费对中部区域影响较强,对东北区域影响较弱;其他拨入经费对中部区域影响较弱,对东北区域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力投入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于漪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模式、机制与路径
5
作者 卜健 周梅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3期9-16,共8页
该研究从本质上挖掘并梳理出了于漪教育思想转化的“自我转化式”“中介介入式”“集体交互式”三种模式,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价值引领、观念驱动、案例感染、环境熏陶”四大运作载体的知行转化理路,梳理“思想内化”和“实践应用”两... 该研究从本质上挖掘并梳理出了于漪教育思想转化的“自我转化式”“中介介入式”“集体交互式”三种模式,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价值引领、观念驱动、案例感染、环境熏陶”四大运作载体的知行转化理路,梳理“思想内化”和“实践应用”两大关键实践转化阶段,进而从实践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概括这种实践转化的文化机理,即从“他文化”向“自文化”再向“自实践”的转化过程,最终从本土实践中提炼“个体学习路径”“中介转化路径”和“集体共进路径”三条教师培养路径,使得研究成果真正反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漪教育思想 区域转化机理 实践应用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仲基 王宏起 武建龙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60,共8页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确定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4个关键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对...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文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及其互动关系,确定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4个关键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突变级数法,对中国30个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但东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区域成果供给能力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影响最大,科技服务支撑能力次之。本研究旨在为科学评价地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导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改进突变级数法 区域成果供给能力 科技服务支撑能力 科技中介
下载PDF
在项目实践中积极探索教研模式和机制转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
7
作者 桑嫣 杨向谊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第4期63-69,共7页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是一个实践操作系统。它主要由工具支架体系、教师学习与研修机制、教学与评价机制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整合运行,使课程标准的教学落到实处。这一项目的实施推进,不仅形成了覆盖上海市中小学18个学...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是一个实践操作系统。它主要由工具支架体系、教师学习与研修机制、教学与评价机制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整合运行,使课程标准的教学落到实处。这一项目的实施推进,不仅形成了覆盖上海市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指南",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课例和研修案例,还在区校两级形成了几十门比较成熟的研修课程;更在引领教师开展深度研修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依托项目逐渐构建形成区域性"三位一体,四元协同"的研修机制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区域转化 指导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良伟 代春倩 李蓬勃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1-64,共4页
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不断优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借鉴生物学领域中的共生理论,以创新的视角对区域科技成... 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不断优化,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程度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基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借鉴生物学领域中的共生理论,以创新的视角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建立了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和共生模式的概念模型;其次,结合目前现状,基于共生理论深度剖析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与困境;最后,从概念模型的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出发,提出了四项推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共生理论
下载PDF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魏晨雨 包逸萍 王虎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22期112-114,共3页
本文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接受方知识吸收转化能力、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因素、成果提供方转化传授能力、科... 本文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接受方知识吸收转化能力、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因素、成果提供方转化传授能力、科技成果成熟度以及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等五个因子,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策略的制定及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绩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丽水市食用菌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10
作者 吴学谦 吴庆其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共1页
关键词 丽水市食用菌中心 国家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股份制科技企业 鉴定
下载PDF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被引量:20
11
作者 惠宁 白思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28,共11页
研究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 研究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探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及差异。第一,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创新溢出效应,既能促进区域创新开发能力的提升,也能推动区域创新转化能力的提高,且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第二,互联网对区域创新开发能力和区域创新转化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中部地区的创新溢出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第三,技术市场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互联网创新溢出的中介渠道,互联网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和加速城市化进程间接促进区域创新开发能力和区域创新转化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区域创新开发能力 区域创新转化能力 技术市场 城镇化
下载PDF
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12
作者 周荣 喻登科 涂国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7-195,共9页
在界定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的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创新系统、区域产业系统、区域知识系统、区域价值系统、知识-价值转化系统等五个方面的构成,讨论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系统模型。进而,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研究区... 在界定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的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创新系统、区域产业系统、区域知识系统、区域价值系统、知识-价值转化系统等五个方面的构成,讨论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系统模型。进而,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研究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的双向运行过程,并将二者结合剖析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的经纬同轨双驱动机理,为研究与发展区域产业知识价值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价值链 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产业系统 区域知识系统 区域价值系统知识一价值转化系统
下载PDF
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量化评价及对策研究
13
作者 马松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290-291,共2页
构建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从时间维度分析了1950—2014年河南产粮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变动趋势,从空间维度比较了2014年河南与其他地区产优势转化水平的差异,最终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粮优势 经济优势 区域产粮优势转化指数
下载PDF
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区域性转化和推广的策略
14
作者 黄秀君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5期0076-0079,共4页
随着基础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区域性转化和推广策略。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包括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激发教师创新精神。... 随着基础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了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区域性转化和推广策略。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包括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激发教师创新精神。为了优化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的区域转化和推广,提出了一些包括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拓展成果转化与推广途径、优化激励机制与政策扶持以及深化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在内的策略。这些策略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用,以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课堂,实现教育实践的转型和提升。同时需不断完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科研成果 区域转化 推广策略
下载PDF
基于资本循环理论的区域优势转化与生态财富形成研究——兼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0
15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政治经济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18,共22页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区域优势转化的政治经济学"钥匙"。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是有机统一的,两者都具有形态变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符合空间并存与时间继起的统一、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是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区域优势转化的政治经济学"钥匙"。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是有机统一的,两者都具有形态变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符合空间并存与时间继起的统一、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统一。从货币资本循环与区域优势转化的连续阶段性和过程统一性来看,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再向生态财富的转化契合了资本循环理论与区域优势转化的一般原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是自然存在的财富形态和条件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生态财富存在形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触发区域优势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外在条件。贵州等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区域实践印证了资本循环理论对区域优势转化的理论张力。践行"两山论",我们应加强生态本底保护,畅通生态财富的形成路径,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循环理论 区域优势转化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生态财富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工程的地质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演变分析
16
作者 胡东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636,共11页
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特征和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应力分析的综合材料,运用遥感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及地质环境演变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背景构造(区域构造)-岩块构造(体域构造)-坝区构造(局域构造)进行了多层次的系统研究,查清了地质... 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特征和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应力分析的综合材料,运用遥感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及地质环境演变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峡工程的背景构造(区域构造)-岩块构造(体域构造)-坝区构造(局域构造)进行了多层次的系统研究,查清了地质构造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了多级构造序次及多级构造应力场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提出区域应力场与库区荷载应力场和周边采矿卸载应力场的共振效应,是对工程安全运行和长周期工程寿命的最大潜在威胁,为大型工程优化管理和工程灾害风险预防及国家建设合理决策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地质构造环境 构造域(区域-块体-坝区)控制及转化 构造应力场共振效应 工程管理和灾害预防及决策
下载PDF
推动我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17
作者 杨晓惠 王妍 于清华 《理论界》 2020年第6期52-57,共6页
对近年来辽宁省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政策进行政策文本分析。通过回顾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难点,挖掘各项政策的着力点和具体内涵,分析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广设政策落实试点、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对近年来辽宁省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政策进行政策文本分析。通过回顾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难点,挖掘各项政策的着力点和具体内涵,分析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广设政策落实试点、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拓宽供求双方互动平台、营造创新正向制度环境四条有效路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其他省份乃至我国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体制改革 政策文本分析 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大倾角煤层伪俯斜采场围岩运移与支架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18
作者 解盘石 黄宝发 +6 位作者 伍永平 杨航 林伟典 田双奇 王智 万鑫 柏仁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4-679,共16页
为研究大倾角煤层伪俯斜采场围岩运移与支架相互作用规律,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探究伪俯斜采场围岩三维运移、充填特征,分析了非均衡充填作用下顶板岩层间的应力传递与转化规律,揭示了“支架-围岩”系统的... 为研究大倾角煤层伪俯斜采场围岩运移与支架相互作用规律,采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方法,探究伪俯斜采场围岩三维运移、充填特征,分析了非均衡充填作用下顶板岩层间的应力传递与转化规律,揭示了“支架-围岩”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大倾角伪俯斜采场围岩的破坏与运移不同于真斜采场,受悬空直接顶的区域稳定性转化与滑移矸石的分布特征相互影响,采空区充填矸石的压实度降低,有效充填范围增大,中上部顶板的破坏程度降低.基本顶的破断顺序由初次破断的倾斜“上部—下部—中部”演变为周期破断的倾斜“中部—上部—下部”,破断裂隙呈伪斜“O-X”型,中、上部裂隙范围先小后大,下部裂隙范围先大后小,走向垮落步距增大.顶板应力传递路径在不同的岩体与层面间传播,应力拱脚转移至下部矸石上方顶板,工作面中部支承压力最大、上部最小.采场直接顶发生层状拉破坏,基本顶沿垂向发生柱状剪破坏,中部破坏程度最大、上部次之、下部最小.顶板塑性区由直接顶向基本顶发育,由上部向中部沿顺时针扩展.伪俯斜采场“支架-围岩”作用关系受多系统相互影响,“矸石-支架-支架”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是采场支架失稳的主要原因.结合生产实际,针对工作面支架非均衡受载失稳、失效及悬空顶板致使的动力灾害问题,对支架的支护阻力、架间稳定性、矸石的充填特征和支架的结构进行了人为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伪俯斜采场 围岩运移 区域稳定性转化 应力传递 “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
原文传递
扰动位能在东亚夏季风变化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平 赵森 +2 位作者 李艳杰 汪雷 孙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东亚夏季风变化对中国气候有显著影响,从能量学角度探讨季风环流的动能来源对认识季风变率及其机制至关重要。在回顾传统有效位能理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应用于区域环流有效能量转换问题分析上的局限性,介绍了适用于研究区... 东亚夏季风变化对中国气候有显著影响,从能量学角度探讨季风环流的动能来源对认识季风变率及其机制至关重要。在回顾传统有效位能理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应用于区域环流有效能量转换问题分析上的局限性,介绍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环流能量循环和转换的大气环流扰动位能(PPE)理论,阐述了PPE理论在研究非绝热加热和局地动能转化的优越性,总结了PPE在区域环流异常与能量转换及其在夏季风变化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利用PPE研究东亚夏季风变化的重要科学问题:东亚季风区季节—年际尺度上PPE的时空变化特征、主导模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及下垫面强迫的关系;如何建立以PPE为纽带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的能量学理论;下垫面加热如何通过PPE转换为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扰动动能;寻找东亚夏季风的前期PPE信号,解释相关机制,探讨可预报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位能动力学 东亚夏季风 下垫面强迫 可预报性 区域能量循环和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