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关节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区域镇痛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唐子一 康立恒 +1 位作者 张承启 秦云植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65-368,共4页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慢性膝关节软骨病变为特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也逐年增加,终末期的膝关节病通常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一直是关节骨病科的常见困难。本文从区域镇痛理念出发,对硬膜外阻滞、股神经及...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慢性膝关节软骨病变为特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也逐年增加,终末期的膝关节病通常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一直是关节骨病科的常见困难。本文从区域镇痛理念出发,对硬膜外阻滞、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收肌管阻滞、腘动脉与关节囊后间隙阻滞的相关机理作一综述,以探究神经阻滞对术后镇痛的影响,为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疼痛提供镇痛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区域镇痛 收肌管阻滞 腘动脉与关节囊后间隙阻滞 术后镇痛
下载PDF
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在上肢术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中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德祥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6期468-469,共2页
目的:研究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拟行上肢手术75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A、B、C 3组,手术后采用PCRA法镇痛.采用20-22号静脉套管针斜角肌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 目的:研究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拟行上肢手术75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A、B、C 3组,手术后采用PCRA法镇痛.采用20-22号静脉套管针斜角肌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以0.375%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20ml(B,C组含0.05mg芬太尼)行臂丛神经阻滞后接PCA镇痛泵持续量2ml/h.A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B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0004%芬太尼;C组25例:镇痛泵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0.0004%芬太尼.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术后上肢活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和B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BCS评分则低于C组,提示C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结论:0.125%左布比卡因+0.0004%芬太尼行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区域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区域镇痛 臂丛神经 左布比卡因 芬太尼
下载PDF
上肢手术后区域镇痛与静脉镇痛比较
3
作者 张德祥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24期3368-3369,共2页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后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以及芬太尼用于静脉镇痛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手术后用PCRA法镇痛,B组手术后用芬太尼静脉镇痛。两组采用20 ̄22号静脉...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后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以及芬太尼用于静脉镇痛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手术后用PCRA法镇痛,B组手术后用芬太尼静脉镇痛。两组采用20 ̄22号静脉套管针斜角肌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以0.375%左布比卡因加1%利多卡因20ml(A组含芬太尼0.05mg)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善后A组臂丛神经鞘所留置套管接PCA镇痛泵;B组静脉穿刺推注芬太尼0.05mg后接PCA镇痛泵;A组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加0.0004%芬太尼,B组镇痛药为0.001%芬太尼,两组均设置2ml/h。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术后上肢感觉阻滞、活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BCS评分则低于A组,提示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结论:0.125%左布比卡因加0.0004%芬太尼行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较芬太尼静脉镇痛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布比卡因 芬太尼 区域镇痛 臂丛神经
下载PDF
术后区域镇痛技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莫小倩 苏仙 王东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1-426,共6页
良好的镇痛管理是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区域镇痛技术在各类手术术后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区域镇痛技术有硬膜外镇痛、鞘内吗啡镇痛、外周神经阻滞等。硬膜外镇痛是开放性大手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失败率和... 良好的镇痛管理是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区域镇痛技术在各类手术术后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区域镇痛技术有硬膜外镇痛、鞘内吗啡镇痛、外周神经阻滞等。硬膜外镇痛是开放性大手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失败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鞘内吗啡需要剂量小、镇痛效力高、作用时间长。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损伤小、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不同镇痛技术的优势与风险各不相同,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相应镇痛策略,以提高镇痛疗效、减少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镇痛 鞘内镇痛 硬膜外镇痛 外周神经阻滞
下载PDF
胸科术后区域镇痛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潘倩 尹毅青 +1 位作者 陈雪娇 张真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年第5期299-301,共3页
近年来开胸手术越来越广泛,胸科术后的急性疼痛容易导致如肺炎、肺不张或呼吸衰竭等术后并发症[1],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可使50%的患者日常活动受限、25%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开胸手术越来越广泛,胸科术后的急性疼痛容易导致如肺炎、肺不张或呼吸衰竭等术后并发症[1],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可使50%的患者日常活动受限、25%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胸科术后有效的镇痛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2]。目前,处理急性开胸术后疼痛大多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法,包括静脉或口服的全身性用药和区域性镇痛,本文就胸科术后几种区域镇痛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疼痛 开胸手术 胸科术后 慢性疼痛 镇痛治疗 区域镇痛 呼吸衰竭 睡眠障碍
下载PDF
区域镇痛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蒋鑫 蒋京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6-549,共4页
多模式镇痛是目前围术期镇痛的主要方法,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技术,发挥镇痛的协同效应,达到镇痛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多模式镇痛的目的主要在于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加速患者的... 多模式镇痛是目前围术期镇痛的主要方法,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技术,发挥镇痛的协同效应,达到镇痛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多模式镇痛的目的主要在于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1]。阿片节俭,甚至无阿片镇痛的概念[2],在临床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区域镇痛技术的积极开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区域镇痛技术在围术期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多模式镇痛 区域镇痛 镇痛药物 围术期 术后康复 副作用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不同区域镇痛技术应用于胸腔镜手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金虎日 秦云植 车成日 《当代医学》 2021年第6期173-174,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区域镇痛技术应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胸外科治疗的6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肋间神经阻滞组(INB,A组,n=20),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VB,B组,n=20),自控镇痛... 目的比较不同区域镇痛技术应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胸外科治疗的6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肋间神经阻滞组(INB,A组,n=20),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VB,B组,n=20),自控镇痛组(PCA,C组,n=2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记录3组术后6、12、24、48 h的疼痛程度,术后48 h肺功能通气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血气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3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储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6、12、24、48 h,A、B两组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镇痛期间未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尿储留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0%,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3组SpO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FEV1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手术后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区域镇痛技术(尤其是胸椎旁神经阻滞)属于多模式镇痛的基本方法之一,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镇痛技术 胸腔镜手术 肋间神经阻滞 胸椎旁神经阻滞
下载PDF
罗比卡因自控区域镇痛对断指再植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
作者 成忠新 肖兰英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4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观察罗比卡因自控区域镇痛 (PCRA)对断指再植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 0例断指再植病人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PCRA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 4 0例均行臂丛麻醉。PCPA组于手术结束后经导管注入 0 .2 %罗比卡因 0~ 10ml;后接... 目的观察罗比卡因自控区域镇痛 (PCRA)对断指再植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 0例断指再植病人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PCRA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 4 0例均行臂丛麻醉。PCPA组于手术结束后经导管注入 0 .2 %罗比卡因 0~ 10ml;后接PCA泵 ,镇痛液配方为 0 .15 %罗比卡因。背景速度 5~ 8ml/h ,PCA剂量5ml,锁定时间 2 0~ 30min。对照组病人则视术后疼痛情况间断肌注哌替啶。结果①术后 6、12、2 4、4 8hVAS评分PCRA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②两组病人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及全血粘度各切变率、还原粘度术毕时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术后 4 8h ,PCRA组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对照组仍升高 (P <0 .0 5 ) ,并显著高于PCPA组 (P <0 .0 5 )。结论PCRA改善了断指再植病人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区域镇痛 断指再植 并发症 血液流变学 罗比卡因 麻醉方法
下载PDF
术前区域镇痛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王德智 邓亚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3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镇痛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处理,试验组给予术前区域镇痛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 目的探讨术前区域镇痛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处理,试验组给予术前区域镇痛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术中,试验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SpO2、MAP、HR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病房时,试验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3 d,试验组的活动量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区域镇痛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其活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区域镇痛 髋部骨折 老年患者
下载PDF
不同局麻药在上肢手术后区域神经自控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佘守章 肖建斌 +3 位作者 许学兵 徐中和 许立新 谢晓青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037-1038,共2页
目的 研究上肢手术后外周区域神经患者自控镇痛 (PCA)治疗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 )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R组 (n =2 0 ) :采用PCRA法 ,镇痛药 0 3 %罗哌卡因 (Rop) ,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神经阻滞术后接英... 目的 研究上肢手术后外周区域神经患者自控镇痛 (PCA)治疗时的镇痛效应和副作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 )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R组 (n =2 0 ) :采用PCRA法 ,镇痛药 0 3 %罗哌卡因 (Rop) ,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神经阻滞术后接英国Graseby 93 0 0型PCA泵镇痛 ,按LCP模式给药 ,即负荷量 (5ml) +持续量 (2ml/h) +PCA剂量 (2ml/次 ) ,锁定时间 2 0min ;B组 (n =2 0 ) ,镇痛药 0 3 %布比卡因 (Bup) ,采用镇痛方法和模式同R组 ;C组 (n =2 0 ,对照 ) :术后不使用PCRA ,仅在患者疼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 (Dol)镇痛。双盲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术后上肢感觉阻滞和活动情况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R组和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 ,BCS评分和Ramesay评分则高于C组 ,提示R组、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 ,而R组、B组间则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当日R组PCRA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B组 ,C组 10 0 %患者需肌注 2~ 3次盐酸哌替啶 ,每次 5 0~ 10 0mg。三组患者均无局麻药中毒反应和置管部位感染并发症。结论 上肢手术后臂丛区域神经PCRA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0 3 %罗哌卡因或 0 3 %布比卡因均有效 ;行PCRA术后镇痛的患者满意程度高 ,且并症发生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手术 自控镇痛 区域镇痛 臂丛神经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下载PDF
外周神经阻滞区域镇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傅洪 魏安宁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患者自控镇痛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应用区域神经阻滞并结合自控镇痛形成患者自控区域镇痛,是一种新的镇痛方法。本文就区域镇痛及患者自控区域镇痛的操作技术、药物选择、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外周神经阻滞 自控区域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 治疗过程 镇痛方法 操作技术 药物选择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鹏 曹磊 +1 位作者 姚立群 王友宁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1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所有患者均行髋关...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镇静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所有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围术期给予区域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h)至手术结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干预后30 min(T_(1))、术前(T_(2))、手术麻醉后10 min(T_(3))、手术麻醉后30 min(T_(4))、术后(T_(5))、术后镇痛后30 min(T_(6))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时间点的Ramsay镇静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量表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4.93%比8.96%,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区域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镇静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区域神经阻滞镇痛 老年 骨科手术 镇痛效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在上肢术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艳喜 黄乐林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2期45-46,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上肢术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的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置管麻醉,根据PCRA用药不同分成A、B、C 3组:A组(n=20)0.15%罗...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上肢术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的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置管麻醉,根据PCRA用药不同分成A、B、C 3组:A组(n=20)0.15%罗哌卡因;B组(n=20)0.15%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C组(n=20)0.2%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手术后采用PCRA,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镇痛强度指示,观察开始镇痛后48 h 3组患者的镇痛效果、PCA按压次数、手术侧上肢肌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VAS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PCA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C组(P〈0.05);A、B组上肢肌力下降低于C组(P〈0.05);3组未发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0.15%罗哌卡因+可乐定0.6μg/mL行上肢术后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区域镇痛 罗哌卡因 可乐定 上肢手术
下载PDF
分娩镇痛的现状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覃慧君 黄守国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859-861,共3页
分娩疼痛是造成母婴不利结局和高剖宫产率的主要原因。至今已有多种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被证实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可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本文参考了最近3年国外多篇文献,对现应用的多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作用原理、使用方及其效果与风险进... 分娩疼痛是造成母婴不利结局和高剖宫产率的主要原因。至今已有多种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被证实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可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本文参考了最近3年国外多篇文献,对现应用的多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作用原理、使用方及其效果与风险进行综述评估,以指导科学认识分娩镇痛,扭转传统生育观念,权衡利弊,选择实用的分娩镇痛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疼痛 分娩镇痛 椎管内区域镇痛
下载PDF
区域神经阻滞PCA新技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宇光 徐仲煌 罗爱伦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875-876,共2页
关键词 区域神经阻滞自控镇痛 PCRA 神经电刺激器 定位
下载PDF
努力推动自控镇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佘守章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873-874,共2页
关键词 自控镇痛 PCA 静脉自控镇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区域神经性阻滞自控镇痛 蛛网膜下腔自控镇痛
下载PDF
混合镇痛药物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老年肩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航彤 《浙江创伤外科》 2022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 观察围术期于肩关节腔内注射混合镇痛药物对老年肩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 方法 以 90 例老年全肩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发随机分为对照组(45 例)和研究组(45 例)。 对照组术后予以右美托咪定自控泵镇痛... 目的 观察围术期于肩关节腔内注射混合镇痛药物对老年肩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 方法 以 90 例老年全肩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发随机分为对照组(45 例)和研究组(45 例)。 对照组术后予以右美托咪定自控泵镇痛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围术期进行肩关节腔内注射混合镇痛药物注射(帕瑞昔布钠+盐酸羟考酮)。 记录患者手术及麻醉指标,检测患者术后 12,24,48 和72 小时血清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含量水平,采用 VAS 评分评价术后不同时间疼痛反应 ,统计术后 72 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有效按压次数,观察镇痛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麻醉持续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374~0.826 P=0.249~0.682>0.05)。 研究组术后 12、24、48 和 72 小时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842~9.485,P=0.000~0.000<0.05),且血清 NE 和 Cor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1.118~24.460,P=0.000~0.000<0.05)。 研究组术后 72 小时内自控泵镇痛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31.963,P=0.000<0.05),研究组镇痛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χ^(2)=5.414,P=0.020<0.05)。 结论 围术期于肩关节腔内注射混合镇痛药物可有效缓解老年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反应,抑制应激反应强度,较少术后镇痛给药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肩关节置换术 关节腔内注射 区域化多模式镇痛 应激反应 术后镇痛
下载PDF
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7
18
作者 范颖晖 王新华 王燕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研究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Ⅱ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20例Ⅱ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至两组,分别在患侧鼻腔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2ml或生理盐水对照。7天后两组患者交换。触碰面部诱发疼痛发作,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15分... 目的:研究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Ⅱ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20例Ⅱ支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至两组,分别在患侧鼻腔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2ml或生理盐水对照。7天后两组患者交换。触碰面部诱发疼痛发作,测定给药前和给药后15分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疼痛是否再次出现以及一次给药后疼痛有效控制的持续时间。结果:利多卡因组VAS值显著下降(P〈0.01),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变化。治疗效果平均维持4.5小时(范围0.5-24小时)。结论:2%利多卡因凝胶鼻腔内涂抹治疗Ⅱ支三叉神经痛能迅速显效并维持一段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区域镇痛 利多卡因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腰丛阻滞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二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绍兴 朱雁鸿 +1 位作者 苏丽红 年士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85-685,共1页
关键词 下肢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刺激器 腰丛阻滞 术后 神经阻滞麻醉 下肢神经阻滞 神经定位 区域镇痛
下载PDF
区域麻醉或镇痛联合全麻的临床应用与争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建设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51-454,共4页
背景近年全麻手术中加入区域阻滞的应用日益增多。尽管有证据支持区域阻滞比全麻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对总体术后转归的改善仍未完全清楚。目的评价区域阻滞对患者中长期术后转归的影响以及实施区域阻滞的风险和争议。内容硬膜外阻... 背景近年全麻手术中加入区域阻滞的应用日益增多。尽管有证据支持区域阻滞比全麻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对总体术后转归的改善仍未完全清楚。目的评价区域阻滞对患者中长期术后转归的影响以及实施区域阻滞的风险和争议。内容硬膜外阻滞减少血管大手术或高危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尽管区域阻滞对早期术后康复有一定改善,但对长期术后康复的影响不清楚;区域阻滞还可能减少术后癌症的复发和防止慢性疼痛的发生而永久性的神经损伤极为罕见。尽管如此,目前证明区域阻滞对患者中长期术后转归的优点仍十分困难。而且由于许多大手术向微创手术的迅速发展,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减少,因此区域阻滞的优点也在相应降低。趋向尽管区域阻滞改善患者中长期术后转归的作用有限,但这些改善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过程中应权衡其优点和风险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麻醉或镇痛 术后转归 风险 争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