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间主义视角下日本的中东区域战略
1
作者 高梓菁 蒋旭栋 《阿拉伯世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55,158,共28页
日本推进中东区域战略是准区域间主义的具体表现。准区域间主义是区域间主义的类型之一,是指单一国家行为体与特定区域内区域组织或区域集团的互动。本文在区域间主义既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与中东关系的实际特征可知,日本中东区域... 日本推进中东区域战略是准区域间主义的具体表现。准区域间主义是区域间主义的类型之一,是指单一国家行为体与特定区域内区域组织或区域集团的互动。本文在区域间主义既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与中东关系的实际特征可知,日本中东区域战略的基本功能包括制度制衡、制度建设、议程设置、规则/规范的扩散四个方面。从历史演变上来看,日本的中东区域战略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才正式开启以中东区域为整体的战略推进。新时期,日本的中东区域战略布局逐渐成型,呈现出“主权国家化”模式、“官民联合”推进、“功利性”以及“南北合作”不对称性结构弱化的基本特征。从准区域间主义出发对日本中东区域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演变进行解读仍为较新的视角,其基本态势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中东战略 区域间主义 阿盟 海合会
下载PDF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被引量:18
2
作者 郑先武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50,共7页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区域主义 东盟方式 东盟模式
下载PDF
东南亚区域间主义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先武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22-35,80,共15页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区域主义 东南亚 东盟
下载PDF
区域间治理及其“东盟模式”的未来——《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评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义明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97-107,共11页
区域间(主义)治理是当今全球治理研究领域里一种新兴而独特的研究路径。郑先武博士在其新著《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中,采用了所擅长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综合性比较研究方法,在理论创新上,提出了区域间治理的"综... 区域间(主义)治理是当今全球治理研究领域里一种新兴而独特的研究路径。郑先武博士在其新著《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中,采用了所擅长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结合"的综合性比较研究方法,在理论创新上,提出了区域间治理的"综合分析框架";在实证案例上,精选出区域间治理的"三大模式",即"欧盟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本文则是从区域间治理的源流、发展及其研究不足,《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对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回应,区域间治理的"东盟模式"及其未来发展等三个层面来解读该书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区域间治理 “东盟模式” 发展趋势 区域间主义治理模式》
下载PDF
东亚区域间主义: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13
5
作者 肖斌 张晓慧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48,共17页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地区身份建构等因素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间主义的发展,但东亚区域间主义仍然处于考验之中,其发展还取决于诸多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区域间主义 国际治理
原文传递
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在亮 高英彤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8-151,共34页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 厘清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对于区域间主义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文章从区域概念、区域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合理性以及区域作为区域间主义逻辑起点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理论剖析,从历史经验视角和理性分析视角分别对区域间主义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东亚一拉美合作论坛为例,对区域间主义进行了现实考察,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通过对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的探究,文章认为,区域间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区域问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逻辑起点 研究对象 东亚-拉美合作论坛
原文传递
国际关系研究新层次:区域间主义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28
7
作者 郑先武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1-68,共8页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区域主义 四大模式 综合研究
原文传递
区域间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地区秩序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晞 马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5,190,共8页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东亚地区秩序 区域一体化
原文传递
区域间主义与南海区域安全机制 被引量:8
9
作者 刘艳峰 《国际关系研究》 2013年第6期57-69,157,共15页
本文就构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第一部分对安全区域主义理论进行了综述:首先,是从旧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其次,是从区域间主义到安全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结合南海实例,对构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过程和... 本文就构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第一部分对安全区域主义理论进行了综述:首先,是从旧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其次,是从区域间主义到安全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结合南海实例,对构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过程和现状进行探析:首先,本文认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均势和遏制呈现淡退迹象;其次,出现了由弱安全机制向强安全机制发展的苗头,合作安全和综合安全局部出现;最后,安全机制并非是由弱到强直线性前进,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甚至有可能出现倒退。第三部分指出南海区域安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结合第一部分的理论为未来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主义 区域间主义 安全机制 均势安全 合作安全
原文传递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研究——基于区域间主义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雪威 李鹏羽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92,I0003,I0004,共23页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和欧盟在海洋领域建立的制度化联系,也是区域间主义中的准区域间主义的表现。以国家与区域组织互动的视角研究中欧蓝色伙伴关系,既拓宽了中欧关系的研究空间,也丰富了准区域间主义理论的研究。在区域间主义既有...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和欧盟在海洋领域建立的制度化联系,也是区域间主义中的准区域间主义的表现。以国家与区域组织互动的视角研究中欧蓝色伙伴关系,既拓宽了中欧关系的研究空间,也丰富了准区域间主义理论的研究。在区域间主义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欧关系的特点,归纳中欧准区域间主义五大功能,即平衡、理念多元化、制度建设、议程设置以及规范扩散,各项功能都具有全球层面和区域层面两层效用。通过五大功能研究框架,对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的实践进行考察可知,中欧准区域间主义各项功能均能发挥效用,但其全球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功效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中国与欧盟执行具体功能的功效也有差别。深化中欧蓝色伙伴关系仍存在诸多挑战,中国应继续加强中国—欧盟层面的务实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强化区域间对话机制,提高议题贡献度,提升海洋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蓝色伙伴关系 海洋治理 欧盟 中欧关系
原文传递
欧拉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动因、议程与成效——基于区域间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昳昀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8,共8页
1999年欧洲和拉美最高级别领导人会议欧拉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欧拉高等教育区的设想,自此该高等教育区不仅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联盟,同时也是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的典型代表。欧拉高等教育区确定了建设发展的价值目标、核心任务... 1999年欧洲和拉美最高级别领导人会议欧拉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欧拉高等教育区的设想,自此该高等教育区不仅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联盟,同时也是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的典型代表。欧拉高等教育区确定了建设发展的价值目标、核心任务、以及合作议程。通过20年的建设,在社会包容性发展、创新驱动力、个人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欧拉高等教育区也面临着制度建设、议程设置、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从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分析,欧拉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区域间合作模式以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区 区域间主义 欧盟 拉美
原文传递
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模式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红亮 《国际安全研究》 2016年第2期77-102,共26页
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 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在过往长期的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实践中,东盟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间集团和最重要的区域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就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不同层次和多个渠道就南海区域安全治理进行了对话与合作,并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目前南海安全体系呈现出来的脆弱性和南海区域安全现况却一再揭示,中国和东盟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更好地实现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中国和东盟应形成合力,为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重塑一个相吻合的制度规范,共同构建一个相匹配的角色、身份与创造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外治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安全 区域间主义 区域间治理 东盟模式 中国模式
下载PDF
区域间国际公共产品视角下中阿北斗合作研究
13
作者 陈博洋 刘欣路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21年第1期43-53,共11页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来看,北斗系统的公共产品属性主要体现为生产供应中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环节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区域间国际公共产品核心行为体优势。目前,在中国主导的供给机制下,以区域间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来看,北斗系统的公共产品属性主要体现为生产供应中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环节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区域间国际公共产品核心行为体优势。目前,在中国主导的供给机制下,以区域间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多边合作使中阿北斗合作在机制建设、产业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集体认同建设不足、市场开拓难和大国间竞争激烈等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阿北斗合作 公共产品 区域间主义
下载PDF
中国与东盟国家反恐合作:理论创新与路径探索
14
作者 樊守政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16,158,159,共24页
“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非传统安全威胁给合作成果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势力呈现出域内域外整合、与暴力极端组织融合、与有组织犯罪结合的发展新态势。深化在反恐、打击... “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非传统安全威胁给合作成果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东南亚地区的恐怖势力呈现出域内域外整合、与暴力极端组织融合、与有组织犯罪结合的发展新态势。深化在反恐、打击跨境犯罪等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协调发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然而,双方现有合作中面临东盟内部结构性障碍、预防性反恐缺乏、法制建设不均衡以及区域力量制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反恐合作的深入发展。本研究将国际反恐合作问题置于与区域间主义、集体行动等与合作相关的理论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合作的达成和合作困难的根本性原因出发,对合作发生的可能性、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审视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并通过该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域间警务合作中澜湄执法安全合作这一典型案例,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化解反恐合作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与东盟关系 反恐合作 非传统安全 区域间主义 集体行动
下载PDF
区域间治理模式论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郑先武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120,158-159,共30页
区域间主义作为特定国际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现象,已在区域、跨区域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构成兴起中的多层次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基于区域间主义实践的区域间治理视作一种全球治理新模式... 区域间主义作为特定国际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现象,已在区域、跨区域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构成兴起中的多层次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基于区域间主义实践的区域间治理视作一种全球治理新模式,就其形成、行为体、基础条件和可能路径等核心议题提出一些带有综合性的看法。首先,区域间治理作为后冷战时期迅速发展的区域主义治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国家和区域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双重的现实回应。这使得区域间治理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治理,即一种双重治理进程。其次,区域间治理进程是国家和非国家等多元行为体共同推动的,但大国和区域政府组织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行为体,即"领导者"。再次,区域间治理的启动和持续运行需要权力、利益和认同的共同基础,其具体体现分别是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和认同强化,它们在互动和互构中共同形成区域间治理所必需的物质和观念上的条件。最后,区域间主义所特有的制度建设、规范扩散和议程设置等功能通过在区域内部和外部所发挥的双重效应,为区域间治理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可能路径。由此,区域间治理的核心行为体、基础条件和可能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区域间治理研究的一种综合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间主义 区域政府组织 区域大国 区域间治理 全球治理
原文传递
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盟区域观调整及对欧亚秩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之杲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3年第2期102-121,157,共21页
近年来,欧盟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欧盟的区域观出现显著变化。欧盟区域观的变化,与欧盟内外环境变动密切相关,实为欧盟主动或被动应对内外大变局的一个侧面,塑造着未来欧盟乃至世界其他区域的秩序。欧盟区域观的一... 近年来,欧盟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欧盟的区域观出现显著变化。欧盟区域观的变化,与欧盟内外环境变动密切相关,实为欧盟主动或被动应对内外大变局的一个侧面,塑造着未来欧盟乃至世界其他区域的秩序。欧盟区域观的一体两翼是区域一体化和区域间合作的双重逻辑,基于“欧洲中心主义”与其他区域打交道。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加速欧盟区域观的变化,并带来构建区域秩序的路径和方式的调整,具体体现为欧盟区域观在区域一体化逻辑和区域间合作逻辑之间的激烈碰撞,以及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工具手段之间的此消彼长。在欧亚区域,欧盟的区域观尤其是区域秩序构建路径面临的冲击最为剧烈。欧亚区域正发展为一个权力博弈和理念交融并存的秩序空间,并呈现出一体化与碎片化、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复杂态势。未来,欧盟的区域观在欧亚秩序的构建过程中将不断评估并校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区域 区域一体化 区域间主义 区域秩序 俄乌冲突 乌克兰危机
原文传递
美国与欧盟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的制度建设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婧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79-86,共8页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局势的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后十年不到时间里,美国和欧盟共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来规范双边关系。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准区域间关系具有综合性、互惠性、开放性、...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际局势的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后十年不到时间里,美国和欧盟共发布了三个重要文件来规范双边关系。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准区域间关系具有综合性、互惠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所追求的区域效用包括平衡权力、强化认同、共享利益和建设制度四个方面。而双方准区域间制度建设的成果包括政治磋商机制、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民间对话机制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欧盟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制度建设 区域间主义
下载PDF
冷战结束后至911事件东盟与华关系的地缘政治分析
18
作者 杨磊 《时代金融》 2012年第05Z期112-114,共3页
本文透过梳理冷战后至911事件这一时间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分析东盟与中国关系发展定位,并分析隐藏在外交政策背后的种种外交影响因素,试图以国家利益博弈关系来解构这一时期的东盟与中国外交关系。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外交 区域间主义 国际社会
下载PDF
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特点及限度
19
作者 关欣 连晨超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99,共21页
欧盟与东盟早在1977年就建立了正式的对话伙伴关系,在经历了43年的对话伙伴关系和8年的谈判历程后,双方的对话伙伴关系才得以在2020年年底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东盟伙伴关系的升级,既得益于特殊的谈判时机,同时也是全球以及欧盟... 欧盟与东盟早在1977年就建立了正式的对话伙伴关系,在经历了43年的对话伙伴关系和8年的谈判历程后,双方的对话伙伴关系才得以在2020年年底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东盟伙伴关系的升级,既得益于特殊的谈判时机,同时也是全球以及欧盟和东盟地区层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所确立的合作框架,体现出双方区域间关系的新形式——务实区域间主义关系。在务实区域间主义影响下,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深嵌于当前的全球与地区结构中,并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双方合作议题的灵活性凸显;二是共同利益越来越成为双方区域间关系的核心驱动力;三是双方伙伴关系的权力平衡功能不断得到增强。从长远看,深受务实区域间主义影响的欧盟与东盟将会在国际权力结构变化和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其在印太战略上的对接。虽然欧盟与东盟还未就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出台共同文件,但可以肯定的是,务实区域间主义将长期成为欧盟与东盟区域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东盟方式的限制、"能力—预期"差距、地区保护主义以及共识缺乏等因素的客观存在,意味着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东盟战略伙伴关系 务实区域间主义 印太战略 特点 发展限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