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次生代谢的区室化研究进展
1
作者 关智晶 孙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植物次生代谢存在多层次的区室化现象,区室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在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细胞水平和组织器官水平的区室化研究进展。次生代谢的区室化需要中间产物在不同区室间进... 植物次生代谢存在多层次的区室化现象,区室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在分子水平、亚细胞水平、细胞水平和组织器官水平的区室化研究进展。次生代谢的区室化需要中间产物在不同区室间进行转运,因此转运蛋白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区室化合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次生代谢区室化及其相关转运蛋白研究,丰富了植物次生代谢的理论基础,并且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代谢 区室 转运蛋白
下载PDF
缝扎并区室化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亮 陈卓 +3 位作者 王量 黄书鹏 杨东运 李世荣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目的探讨新型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科2008年到52例颌面部血管瘤患者采用新型模式治疗为实验组,与2005年至2008年经传统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疗效及疗程。结果新... 目的探讨新型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科2008年到52例颌面部血管瘤患者采用新型模式治疗为实验组,与2005年至2008年经传统模式硬化剂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疗效及疗程。结果新型模式治愈41例,基本治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治愈率98.08%,平均疗程2次。传统模式治愈31例,基本治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治愈率73.61%,平均治疗4次。结论与传统模式比较,新型模式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的特点,但术后疼痛较显著,与术中缝扎和区室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硬化剂注射 缝扎 区室
下载PDF
膜窖的区室化调节功能及药物设计策略探讨
3
作者 傅玲琳 许梓荣 JHA Rajeev K.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63-266,共4页
膜窖是脂筏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哺乳动物的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质膜上分布尤为丰富。近年来对于膜窖的区室化调节与生理功能及其应用于药物设计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如利用基因剔除、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技术研究窖蛋白功能... 膜窖是脂筏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哺乳动物的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及平滑肌细胞质膜上分布尤为丰富。近年来对于膜窖的区室化调节与生理功能及其应用于药物设计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如利用基因剔除、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技术研究窖蛋白功能及膜窖内信号蛋白的互相作用,从而为新型药物的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窖 区室化调节功能 药物设计策略 脂筏 信号转导 窖蛋白
下载PDF
受体-效应分子偶联中新的决定因素:膜微区中的运输和区室化
4
作者 邵宁生 张明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48-351,共4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 ,单个细胞中与同一G蛋白偶联的不同受体 ,可引发不同的生物化学或细胞应答。传统的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一维的观点 ,难以解释上面的现象。本文认为 ,在人们的思维模式里必须加入二维因素 :质膜中受体和效应... 近年来研究表明 ,单个细胞中与同一G蛋白偶联的不同受体 ,可引发不同的生物化学或细胞应答。传统的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一维的观点 ,难以解释上面的现象。本文认为 ,在人们的思维模式里必须加入二维因素 :质膜中受体和效应分子的定位及移动。受体的定位促进了它与某一特定信号转导途径偶联 ,受体的移位是细胞信号转导路径多样化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微区 区室 G蛋白偶联受体 定位 移动 信号转导
下载PDF
胡萝卜微观区室结构对红外干燥效率和水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玉辉 王相友 魏忠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93-300,共8页
为充分利用果蔬微观结构的特点提高干燥效率,探究切片方式对胡萝卜干燥效率的影响,根据胡萝卜切片的微观区室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多孔介质的特征,在红外干燥过程中,分别对样品采用纵切和横切方式进行对照试验,在加热功率为800 W,辐照距离为... 为充分利用果蔬微观结构的特点提高干燥效率,探究切片方式对胡萝卜干燥效率的影响,根据胡萝卜切片的微观区室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多孔介质的特征,在红外干燥过程中,分别对样品采用纵切和横切方式进行对照试验,在加热功率为800 W,辐照距离为50 cm,表面温度为60℃条件下,直径40 mm、厚度为5mm的圆饼状横切薄片,比35 mm×35 mm×5 mm的长方体纵切薄片,湿基含水率到达10%的时间少1.5 h,说明横切胡萝卜薄片的干燥速率高于纵切薄片,横向切片的干燥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对干燥后横切样品的中心和边缘部位分别取样,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由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得到:失水后干物质形成蜂窝状区室结构,各区室形成的内部孔隙在轴向上前后连接;横截面方向上,孔隙被干物质隔断为独立的单元空间,且样品中心部位比边缘部位孔隙率高,物料弯曲度低,区室舒展,孔隙系数大,区室空间开阔,微孔半径大。用高光谱技术测定胡萝卜薄片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发现在同一时间点上,中心部位的含水率始终高于边缘部位,两部位的含水率变化率基本相同,说明物料中心和边缘部位的水分迁移相互独立,水分沿横向迁移不明显,由于中心部位的初始含水率高,所以中心部位对红外辐射能量的利用率更高。在新鲜胡萝卜和干燥后样品的同一位置取样,根的上部方向为上表面,根冠的方向为下表面,利用透射电镜对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对照观察,由透射电镜图像分析得到:失水后的细胞内容物沉积于细胞壁横截面的四周,与细胞壁紧密结合在一起,降低了该区域细胞壁的通透性;在细胞壁横截面的顶部和底部,未发现细胞内容物形成的干物质沉积,孔隙的通透性较高。在垂直于区室壁的方向上,水迁移受到的阻力较大,物料中的水主要沿区室连通的方向进行迁移。研究结果为胡萝卜横向切片具有较高干燥效率做出了微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干燥 超微结构 胡萝卜 红外干燥 区室结构
下载PDF
口服贝沙罗汀(Bexarotene)治疗难治性Sézary综合征患者:观察Sézary细胞的区室变化
6
作者 El-Azhary R.A. Bouwhuis S.A. 张宪旗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59-59,共1页
Background. A 63-year-old man with therapy-resistant Se′ zary syndrome was enrolled in a multicenter trial of oral bexarotene for advanced-stage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 Methods. Monthly evaluations for effic... Background. A 63-year-old man with therapy-resistant Se′ zary syndrome was enrolled in a multicenter trial of oral bexarotene for advanced-stage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 Methods. Monthly evaluations for efficacy and side-effects were conducted and documented. Results. Gradual improvement in erythema, pruritus, and scale was noted during the initial 16week trial period and treatment was extended to 40 weeks. From week 20 to week 40, the erythroderma continued to improve and the lymph node burden decreased, but the absolute Se′ zary cell count inversely increased. By week 40, intractable pruritus and erythroderma abruptly recurred, and bexarotene was discontinued. Conclusions. Bexarotene is well tolerated and can be efficacious in patients with Se′ zary syndrome. Shifting of Se′ zary cells between different compartments was noted. Further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kin, lymph nodes, and peripheral blood compartments during bexarotene treatment in this subset of patients with CTCL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室 BEXAROTENE zary 红皮病 多中心试验 淋巴瘤 绝对计数 该亚
下载PDF
循环B细胞与单核细胞内的丙肝病毒变异体存在频繁区室化
7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4年第5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循环B细胞 单核细胞 丙肝病毒 基因变异 区室
下载PDF
区室召开转业复退军人座谈会
8
作者 拥军 《传承》 1994年第4期48-48,共1页
区室召开转业复退军人座谈会"八一"前夕,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召开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7周年。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郎敏路(军转干部)、副主任吴忠才、莫正荣(军转干部)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 区室召开转业复退军人座谈会"八一"前夕,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召开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7周年。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郎敏路(军转干部)、副主任吴忠才、莫正荣(军转干部)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席座谈会的转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退军人 地方工作 区室 副主任 党史工作 解放军进行曲 我是一个兵 团结就是力量 最可爱的人
下载PDF
中川208烟草内生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9
作者 高嘉宁 张丹 杨军伟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目的】分析中川208四个器官(根、茎、叶、花)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物种组成,为利用中川208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川208的根、茎、叶、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解析中川208不同器官内生细菌... 【目的】分析中川208四个器官(根、茎、叶、花)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物种组成,为利用中川208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川208的根、茎、叶、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解析中川208不同器官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探讨植物养分特征对优势细菌菌群的调控作用。【结果】(1)从中川208四种样品中共获得5460条特征序列(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ASVs),归属于19门、72纲、161目、285科和389属。(2)各样本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根>茎≥花>叶。Beta多样性和聚类分析表明,中川208的根和叶内生细菌群落组成较相似,与花和茎有明显区别。(3)物种组成上,根、茎、叶内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花中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中川208不同器官中的细菌群落构成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特别是细菌属不动杆菌、短波单胞菌、异根瘤菌、芽孢杆菌、金黄杆菌、肠杆菌、另枝菌、毛螺菌、普拉梭菌、瘤胃球菌和Rosenbergiella的相对丰度在茎、叶、花内差异显著。(4)冗余分析表明,烟株总N(R2=0.730, P <0.001)、总糖(R2=0.883, P <0.001)和Mg(R2=0.907, P <0.01)含量与各器官中的优势细菌群落分布密切相关。【结论】中川208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自根依次向花、茎、叶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器官中的内生细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性。中川208植物器官中存在多种显著富集的细菌菌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川208 植物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植物区室分化
下载PDF
肾脏免疫区室化与肾小管间质损伤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静 周同 +3 位作者 蔡敏超 林凯 张彦洁 许春娣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观念,为人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且有助于对临床疾病免疫机制的阐释。最近肾脏免疫系统区室化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 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观念,为人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且有助于对临床疾病免疫机制的阐释。最近肾脏免疫系统区室化现象也已引起人们重视。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类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和共同通路,也与肾小管间质免疫区室的局部微环境调控密切相关,并涉及区域内树突状细胞等专职免疫细胞,以及具有免疫特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作用及相互调节,由此影响着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因此,从肾脏免疫区室化角度进一步探讨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有助于深入分析肾脏疾病的病变过程,并可为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系统 区室 慢性肾脏病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免疫系统区室化与上皮细胞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彦洁 钟文伟 +3 位作者 刘伟 许春娣 夏振炜 周同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2-748,共7页
近年来,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mmune system)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各类免疫及非免疫器官中的免疫区室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提供新... 近年来,免疫系统区室化(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mmune system)的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各类免疫及非免疫器官中的免疫区室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提供新的应对策略。上皮细胞体内广泛分布,承载机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它作为免疫防御首道防线参与免疫系统区室化形成,并在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中,既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固有免疫调节作用,亦可通过自身转分化调节后续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抵御及清除病原体入侵、调控局部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促进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病理状态下,上皮细胞又可能是免疫稳态失衡甚或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免疫系统区室化,对上皮细胞在局部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为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系统 区室 上皮细胞 转分化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上皮细胞转分化、抗原提呈及区室化免疫调节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彦洁 许春娣 周同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1-444,共4页
上皮细胞生物学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近年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切入点。转分化作为细胞分化发育的基本生物学现象,存在于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上皮细胞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屏障,依据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与复杂... 上皮细胞生物学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近年已成为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切入点。转分化作为细胞分化发育的基本生物学现象,存在于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上皮细胞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屏障,依据其特殊的解剖位置与复杂的生物学功能,病生理条件下可经历转分化获得新表型与新功能,亦能转变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在所处微环境中发挥区室化免疫调节作用,参与调控局部乃至全身的免疫反应。对其中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转分化 区室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四种过氧化物酶体同工酶在毕赤酵母甲醇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邹潇毅 王世杰 +1 位作者 杨艳坤 白仲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I0001,共8页
利用毕赤酵母进行甲醇生物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了解该酵母甲醇代谢机理,该文以甲醇利用途径的4个过氧化物酶体同工酶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别为D-核酮糖-5-磷酸-3-表异构酶2(D-ribulose-5-phosphate 3-epimerase,Rpe1-2),... 利用毕赤酵母进行甲醇生物转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了解该酵母甲醇代谢机理,该文以甲醇利用途径的4个过氧化物酶体同工酶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别为D-核酮糖-5-磷酸-3-表异构酶2(D-ribulose-5-phosphate 3-epimerase,Rpe1-2),核糖-5-磷酸异构酶2(ribose-5-phosphate isomerase,Rki1-2),转醛醇酶2(transaldolase,Tal1-2),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2(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Fba1-2)。在验证其参与甲醇代谢的基础上,分别对4个酶基因进行单敲除、四敲除,并在四敲除菌中分别进行细胞质同工酶及过氧化物酶体同工酶的回补实验。结果表明4敲除菌在甲醇培养基中受到严重的生长抑制。而单敲除菌中,Fba1-2的缺失对菌株在甲醇培养基中的生长表型影响最大;同时,回补Fba1-2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4敲除菌株的生物量。综上,Fba1-2是甲醇同化途径中的关键酶,且同化途径的过氧化物酶体区室化对甲醇代谢途径至关重要。此外,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edoheptulose-1,7-bisphosphatase,Shb17)基因单敲除菌和TAL1-2基因单敲除菌的表型对比结果表明,更改的卡尔文循环是甲醇代谢中木酮糖-5-磷酸(xylulose 5-phosphate,XU5P)再生的主要途径。该研究可为后续优化毕赤酵母甲醇利用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甲醇利用途径 同化 同工酶 区室 木酮糖-5-磷酸
下载PDF
工程化天然蛋白纳米区室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4
作者 康如如 王汉杰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78-1596,共19页
蛋白纳米区室(protein nanocompartments,PNCs)这类天然的纳米颗粒集功能性强、生物相容性高、毒副作用小、生产成本低和来源广等多种优势于一体,被广泛地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化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这类特殊结构可被适当改造... 蛋白纳米区室(protein nanocompartments,PNCs)这类天然的纳米颗粒集功能性强、生物相容性高、毒副作用小、生产成本低和来源广等多种优势于一体,被广泛地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和化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这类特殊结构可被适当改造,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蛋白纳米区室的类型及其重组生产系统的选择和优缺点、功能化的主要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蛋白纳米区室 重组表达 功能化修饰 生物医学应用
原文传递
区室化的核结构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15
作者 王宵旰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CSCD 2002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有类似于细胞区室 (com partment)的亚结构 ,称为核区室 (nuclear compartm ent)。核区室主要分为两类 :染色体域 (CT)和染色质间区室 (IC)。核仁也是一种经典的核区室。 CT与 IC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细胞核呈现区室... 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有类似于细胞区室 (com partment)的亚结构 ,称为核区室 (nuclear compartm ent)。核区室主要分为两类 :染色体域 (CT)和染色质间区室 (IC)。核仁也是一种经典的核区室。 CT与 IC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细胞核呈现区室化的核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室 核结构 真核 基因表达调控 细胞核
原文传递
秋华柳对镉的积累及其亚细胞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媛 魏虹 +4 位作者 马文超 张雯 曾成城 周翠 王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8-55,共8页
【目的】探讨Cd在秋华柳各器官及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为深入了解秋华柳的耐受解毒机制,进一步指导其在Cd污染地区的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式,设置CK(0 mg·L^(-1)Cd^(2+))、T_1(2 mg·L^(-1... 【目的】探讨Cd在秋华柳各器官及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为深入了解秋华柳的耐受解毒机制,进一步指导其在Cd污染地区的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式,设置CK(0 mg·L^(-1)Cd^(2+))、T_1(2 mg·L^(-1)Cd^(2+))、T_2(10 mg·L^(-1)Cd^(2+))、T_3(20 mg·L^(-1)Cd^(2+))、T_4(50 mg·L^(-1)Cd^(2+))5种Cd处理浓度,测定秋华柳各营养器官和0、6、12、18天叶片中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结果】1)不同浓度Cd处理下,秋华柳根部积累的Cd含量远高于茎和叶,表明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可降低Cd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减少Cd对地上部分的毒害。2)时间和浓度处理均显著增加秋华柳各亚细胞组分中的Cd含量,但细胞壁和细胞质中Cd含量的增幅远大于细胞器,且其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分布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表明细胞壁的固定和液泡的区室化均为秋华柳的重要解毒作用,但细胞壁对Cd的结合和固定作用占主导。3)相同处理时间下,与CK相比,低Cd浓度处理时,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显著增加,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呈降低趋势,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秋华柳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上升,而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下降。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时,细胞壁对Cd的固定能力有所下降,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秋华柳耐受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的一种策略。4)时间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秋华柳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增加效应大于单一时间处理或单一浓度处理效应,表明在Cd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双重影响下,秋华柳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更加显著。【结论】1)器官水平上,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限制其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降低Cd对地上部分细胞器的毒害,增强秋华柳对Cd的耐受能力。2)在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壁固定和液泡区室化是秋华柳对Cd胁迫的重要解毒机制,且以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占主导地位,这是秋华柳为确保其核心细胞器免受Cd毒害而产生的耐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华柳 亚细胞 区室 解毒
下载PDF
植物对重金属耐性的分子生态机理 被引量:50
17
作者 谭万能 李志安 邹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植物适应重金属元素胁迫的机制包括阻止和控制重金属的吸收、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代谢平衡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控制这些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逐渐被揭示出来。菌根、根系分泌物以及细胞... 植物适应重金属元素胁迫的机制包括阻止和控制重金属的吸收、体内螯合解毒、体内区室化分隔以及代谢平衡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控制这些过程的分子生态机理逐渐被揭示出来。菌根、根系分泌物以及细胞膜是控制重金属进入植物根系细胞的主要生理单元。外生菌根能显著提高寄主植物的重金属耐性,根系分泌物通过改变根际pH、改变金属物质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形成络合物等机理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目前,控制菌根和根系分泌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生态机理还不清楚。但细胞膜跨膜转运器已得到深入研究,相关金属离子转运器被鉴定和分离,一些控制基因如铁锌控制运转相关蛋白(ZIP)类、自然抵抗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ramp)类、P1B_typeATPase类基因已被发现和克隆。金属硫蛋白(MTs)、植物螯合素(PCs)、有机酸及氨基酸等是植物体内主要的螯合物质,它们通过螯合作用固定金属离子,降低其生物毒性或改变其移动性。与MTs合成相关的MT_like基因已经被克隆,PCs合成必需的植物螯合素合酶(PCS),即γ_Glu_Cys二肽转肽酶(γ_ECS)的编码基因已经被克隆,控制麦根酸合成的氨基酸尼克烟酰胺(NA)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理也被揭示出来。ATP结合转运器(ABC)和阳离子扩散促进器(CDF)是植物体内两种主要膜转运器,通过它们和其它跨膜方式,重金属被分隔贮藏于液泡内。控制这些蛋白转运器合成的基因也已经被克隆,在植物中的表达证实其与重金属的体内运输和平衡有关。热休克蛋白(HSP)等蛋白类物质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体内平衡机制,其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重金属耐性植物在这些环节产生了相关响应基因或功能蛋白质,分子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又使它们在污染治理上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子机理 膜运转器 螯合物质 区室 体内平衡
下载PDF
Pb胁迫对金丝草体内Pb化学形态及细胞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侯晓龙 陈加松 +1 位作者 刘爱琴 蔡丽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6,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Pb胁迫水培试验,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和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Pb胁迫下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体内Pb的化学形态及细胞区室化作用。结果表明,Pb在金丝草根和叶中主要以HCl提取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在30%以上,最大比... 采用室内模拟Pb胁迫水培试验,利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和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Pb胁迫下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体内Pb的化学形态及细胞区室化作用。结果表明,Pb在金丝草根和叶中主要以HCl提取态存在,所占比例平均在30%以上,最大比例分别达46.84%和61.49%,其次为HAc提取态和NaCl提取态,残渣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小,说明金丝草体内Pb化学形态除HCl提取态外主要以磷酸盐结合态、蛋白质结合态或吸附态等迁移活性较弱的化合态存在,从而减小Pb的毒害作用。电镜观察发现,Pb胁迫下金丝草根和叶中大部分Pb被束缚在细胞壁上,这与其化学存在形态结果一致。但金丝草根系仍可将大量Pb转移到地上部分,对Pb具有强转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富集植物 金丝草 化学形态 区室
下载PDF
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全先庆 张小茜 +1 位作者 单雷 毕玉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0-852,902,共4页
植物存在一系列耐受重金属胁迫的细胞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根和质膜限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运输;在细胞内通过植物络合素、金属硫蛋白或有机酸等络合重金属;利用热激蛋白等修复被胁迫伤害的蛋白;将重金属离子区隔化入液泡等。概述... 植物存在一系列耐受重金属胁迫的细胞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根和质膜限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和运输;在细胞内通过植物络合素、金属硫蛋白或有机酸等络合重金属;利用热激蛋白等修复被胁迫伤害的蛋白;将重金属离子区隔化入液泡等。概述了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胁迫 细胞机制 植物金属硫蛋白 植物络合素 质膜 区室
下载PDF
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凤超 王玉柱 +3 位作者 孙浩元 杨丽 张俊环 马履一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2,共8页
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果实中(花后100... 为了解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糖酸的分布、变化规律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采用区室分析方法研究了‘白凤’桃(Prunus persica‘Hakuho’)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内糖酸组分、含量及其分布对甜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果实中(花后100 d)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27.3、11.6、9.0 mg/g,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和莽草酸)含量为2.09、0.94、0.35 mg/g;未成熟果实中(花后60 d)可溶性糖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中的含量分别为0.97、2.2、2.3 mg/g,有机酸含量为0.25、0.44、0.82 mg/g。‘白凤’桃果肉细胞内不同的糖酸分布对成熟果实的甜酸风味具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成熟果实影响较小。成熟果实中糖酸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间隙三者之间的分布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甜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凤’桃 果实 区室分析方法 糖酸分布 甜酸风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