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潘荣华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
出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30-636,676,共8页
-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72)
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
文摘
辛亥革命爆发前,陈垣总结《时事画报》的办报经验,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医学救国之路,学医兴医却不行医,而是"以著述医自任",积极创办《医学卫生报》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并发表100多篇医学文章。这些文章纵论古今,融汇中西,积极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对推介医学新知、唤醒国民意识和改良卫生体制等方面产生重要社会影响。
-
关键词
陈垣
医学救国
医学著述
历史影响
-
Keywords
Chen Yuan
saving China through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works
historical influence
-
分类号
R-09
[医药卫生]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简述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思潮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聂春燕
-
机构
绵阳师范学院
-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3期13-13,共1页
-
文摘
本文探讨了维新派时期,以"保种强身"为目的的"医学救国"思潮的萌芽,以及九一八之后,民族精英极力倡导公共卫生对于民族复兴,强国保种的重要,将"医学救国"推向高潮。而近代医学卫生救国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发展公共卫生的步伐,加快了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
关键词
保种强身
民族复兴
公共卫生
医学救国
-
分类号
R-09
[医药卫生]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之路
- 3
-
-
作者
邱柳柳
-
机构
厦门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西部学刊》
2022年第16期137-140,共4页
-
文摘
医学救国思潮源于近代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起源于“亡国灭种”的危机感。维新派“保种救国”是医学救国思潮的发端;20世纪初一批医学先驱者对医学现代化的推进及医权的逐步夺回推动其蓬勃发展;抗日战争中医务工作者投身抗战前线救护工作将其推至高潮。医学救国的实质是民族救亡图存,它推动医学现代化发展,并以此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
关键词
近代
医学救国
救亡图存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09
[医药卫生]
-
-
题名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报刊传播西医活动述论
被引量:5
- 4
-
-
作者
潘荣华
杨芳
-
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58-66,共9页
-
基金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近代西医传播及其本土化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分析>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百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关键词
日本
留学生
西医东渐
医学救国
华文报刊
汪惕予
丁福保
-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Chinese students in Japan
Medical journals
-
分类号
R-09
[医药卫生]
-
-
题名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之缘起
- 5
-
-
作者
杨奇超
-
机构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青年与社会》
2019年第19期268-269,共2页
-
文摘
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其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广而深远,然而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却是历经现实与心路的磨砺。当时他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其初衷是选择医学救国,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文学这条道路。在日本的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鲁迅的命运,对于鲁迅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的探究则是了解鲁迅的叩门砖。
-
关键词
鲁迅
医学救国
文学救国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红十字会抗日烈士刘祁端
- 6
-
-
作者
孟丰敏
-
机构
中国作协
福州市作协
-
出处
《福建党史月刊》
2021年第3期36-38,共3页
-
文摘
20世纪初,国民党军阀混战,生产萎缩、经济萧条,鸦片的泛滥更导致穷人和病人越来越多,国内到处缺医少药。知识分子们认为投身医学事业可救国救民于水火。1928年,住在福州市仓山区马厂街球场后的刘谦兴次子刘祁端抱着医学救国的理念,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
-
关键词
军阀混战
红十字会
仓山区
刘祁
经济萧条
抗日烈士
医学救国
同德医学
-
分类号
K82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