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医工人才培养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1
作者 邵泽国 徐雯婷 +1 位作者 冯玄儒 王莉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8期116-119,共4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已成为必备的人才知识和关键技能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和现有框架,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接着在DigComp2.2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关键要素,构建了一个...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已成为必备的人才知识和关键技能之一。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和现有框架,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接着在DigComp2.2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关键要素,构建了一个新型数字素养评价框架,服务于医工交叉型专业的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评价。笔者通过设计问卷并调查,获得研究数据,采用科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对新框架进行信度分析;进而优化、调整了框架指标体系,再次问卷调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终形成了整体指标较为理想的大学医工人才数字素养评价框架,为大学医工人才的数字素养培育提供评价工具与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工人才 数字素养 信度分析 框架评价 医工交叉 数字时代
下载PDF
“理医工”课程实践平台在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医工人才上的探索
2
作者 李田 胡慧娴 李佳曌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探索“理医工”课程实践平台建设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应用型医工人才。文章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特点,构建电工电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三级教学应用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及综合实践成绩评价体系。研... 为探索“理医工”课程实践平台建设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应用型医工人才。文章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特点,构建电工电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三级教学应用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及综合实践成绩评价体系。研究可得,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跨学科应用型医工人才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工结合 生物医学工程 实践平台 医工人才
下载PDF
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下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包头医学院为例
3
作者 唐思源 刘亮 崔媛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6期1-3,共3页
文章探讨了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以包头医学院为例,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及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并加强与其... 文章探讨了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以包头医学院为例,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及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并加强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和交流,从而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特质的医工交叉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类专业 专创融合 跨学科课程
下载PDF
医学工程师维修与革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4
4
作者 袁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1期77-79,共3页
本文试论如何提高医学工程师的维修和革新能力。
关键词 医学工程师 医疗设备维修 医工人才培养
下载PDF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医工交叉”人才的就业指导 被引量:5
5
作者 薄雪峰 朱文胜 戴璐 《北京教育(德育)》 2021年第4期80-84,共5页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具有新型工科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实现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要求,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熟悉就业新政策、紧抓就业新机遇、不断创新...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具有新型工科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实现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要求,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熟悉就业新政策、紧抓就业新机遇、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将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岗位能力提升融入"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拓展升学就业渠道,实现精准化就业指导,真正使新工科发展的成果运用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 医工交叉”人才
原文传递
医工融合型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之琼 赵越 崔笑宇 《学园》 2022年第36期62-64,共3页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工程从技术层面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医疗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医学工程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相关人才需求缺口。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工程从技术层面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医疗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带来了希望。与此同时,医学工程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相关人才需求缺口。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与工学融合型创新人才是重要的职责。以东北大学与中国医科大学的合作培养模式为例,提出构建医学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医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医学工程领域的学科发展、推动医学工程领域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与方法,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的医工融合型人才,为其他相关高校实现高质量医工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工融合型创新人才 合作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