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山—辽河平原—医巫闾山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应硕 介冬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1-697,共7页
对采自千山、医巫闾山及两山之间辽河平原的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相对较少,这与区域内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该区域人为影响严重,所见植被基本为次生植被,因此孢粉与... 对采自千山、医巫闾山及两山之间辽河平原的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表明该地区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孢粉含量相对较少,这与区域内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但由于该区域人为影响严重,所见植被基本为次生植被,因此孢粉与植被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孢粉聚类分析表明,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结合起来能够反映出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松属、栎属、榛属孢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较明显,而草本植物孢粉对植被的指示程度均较低,其中地榆属、唇形科、伞形科的指示意义最差。DCA排序把9个样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千山区,第二组为医巫闾山区,第三组为辽河平原区,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DCA排序能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山-辽河平原-医巫间山 表土孢粉 DCA 聚类分析 联合指数A
下载PDF
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厘定(英文) 被引量:84
2
作者 Brian J. DARBY Gregory A. DAVIS +3 位作者 ZHANG Xiao-hui WU Fu-yuan Simon WILDE YANG Jin-hu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 以前未被发现的辽西医巫闾山地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主要由一条向西倾的低角度正断层———瓦子峪拆离断层组成 ,它将由早白垩世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上盘与糜棱岩化和未变形的下盘分开。瓦子峪拆离断层 (以前称之为孙家湾—稍户营子断裂 )位于变质核杂岩的西侧 ,倾角 10~ 4 0°,构造标志指示向北西方向 (约 2 90°)剪切。与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相伴生的下盘糜棱岩剪切方向也是北西向 ,这与瓦子峪拆离断层运动相关。已经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锆石U Pb年龄、40 Ar/3 9Ar热年代学和上盘阜新盆地中生物地层的时代研究表明 ,地壳伸展和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2 7~ 116Ma)。我们未发现以前文献报道的医巫闾山是一对称的变质核杂岩的任何证据。瓦子峪变质核杂岩以及WNW侧的拆离断层的厘定会加深我们对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伸展作用的理解和认识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包括野外构造研究以确定拆离断层和下盘糜棱岩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采集样品以研究变质核杂岩的地质 /热年代学和变质核杂岩范围内的岩体成因。我们认为瓦子峪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边界重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致使地壳升温 ,从而导致经造山作用而加厚的地壳垮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间山 变质核杂岩 瓦子峪拆离断层 中国辽宁
下载PDF
医巫闾山兽类资源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平 程群 +1 位作者 李宝祥 温丙森 《野生动物》 2008年第2期66-68,71,共4页
医巫间山位于辽宁西部,这里生长着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和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针阔叶混交林。生境的多样性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营巢隐蔽摄食条件。据调查,闾山兽类共有6目15种。区系组成上隶属古北界华北动物区系北界,是华北区、... 医巫间山位于辽宁西部,这里生长着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和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针阔叶混交林。生境的多样性为各种动物提供了营巢隐蔽摄食条件。据调查,闾山兽类共有6目15种。区系组成上隶属古北界华北动物区系北界,是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交汇处。兽类的种类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气候、人为活动有密切关系。该地区分布的重点保护兽类、经济毛皮动物、药用兽类、观赏兽类等,具有保护、科研、经济、开发价值。最后提出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开发利用有经济意义、科研价值的兽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巫间山 自然保护区 兽类资源 生物多样性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