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志雄教授应用麻杏甘石汤医案评析
1
作者 李巨奇 张横柳 +1 位作者 沈创鹏 张毅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1期87-88,共2页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石相合,发表宣肺,清热透邪,止咳平喘。全方寒温并用,清宣相合,共凑发表透邪,清热平喘之效,具有宣表、清热、透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志雄 麻杏甘石汤 医案评析 伤寒论 药治疗
下载PDF
何志雄教授苓桂术甘汤证医案3则评析
2
作者 庞伟冰 沈创鹏 张横柳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9期155-156,共2页
何志雄(1913—1983),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代岭南伤寒名家、全国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批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刨始人和奠基人。何老从医近50年,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顾护胃气,... 何志雄(1913—1983),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代岭南伤寒名家、全国首批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首批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刨始人和奠基人。何老从医近50年,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顾护胃气,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建中之剂的运用尤有心得体会。为发掘、继承何老宝贵的诊疗经验,笔者选取其苓桂术甘汤医案3则加以解析,以期管窥何老经方运用思路,以飨同道。病案1:陈某,女,68岁。咳喘反复发作10多年,现咳喘痰多,痰白稠黏,喘急时需取半卧位,心下胀闷,面部微肿,双下肢浮肿明显。诊为中阳失运,水饮不化,上逆于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志雄 苓桂术甘汤证 医案评析
下载PDF
著名医家论治汗证经验评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洁琼 李宜放 +4 位作者 张帆 林芳旭 窦海伟 张越 张保春 《国医论坛》 2015年第3期59-61,共3页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多归属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1]。汗证虽然很早就被中医所认识,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关注隋唐以来医家论治汗证的经验。本文重点探讨...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多归属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1]。汗证虽然很早就被中医所认识,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关注隋唐以来医家论治汗证的经验。本文重点探讨隋唐以来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等著名医家论治汗证的经验,以供临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朱丹溪 汗证 医案评析
下载PDF
顽固性不寐症验案评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骏义 《国医论坛》 2001年第6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顽固性不寐 医案评析 任宏程 小柴胡汤 治疗
下载PDF
《龙砂八家医案》评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仁寿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9-21,共3页
《龙砂八家医案》为清人姜成之收集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江阴龙砂一带9位医家的142例病案而撰成,书中所治大多为江阴患者,部分来自无锡、苏州、安徽等地,病案描述始末完备,理法方药齐全。同时反映"龙砂医派"具有推崇经典方剂而... 《龙砂八家医案》为清人姜成之收集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江阴龙砂一带9位医家的142例病案而撰成,书中所治大多为江阴患者,部分来自无锡、苏州、安徽等地,病案描述始末完备,理法方药齐全。同时反映"龙砂医派"具有推崇经典方剂而用药平和、立治法常独辟蹊径、疗危急重病则出奇制胜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砂八家 龙砂 医案评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