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对血液成分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宋修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在临床应用中,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各种体内给药方式(如静脉、皮下、肌肉注射等)进入血液循环。但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这些纳米材料或它们的降解产物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血液组织。血液组织由液体部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固体... 在临床应用中,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各种体内给药方式(如静脉、皮下、肌肉注射等)进入血液循环。但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这些纳米材料或它们的降解产物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血液组织。血液组织由液体部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固体部分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中存在着含量丰富的血浆蛋白,血浆蛋白的成分复杂,包括3700多种蛋白。血细胞含量约占全血的40%-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占血细胞体积的大部分。基于此,进入血液系统的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它们将不可避免地会与血液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如:生物医用纳米高分子材料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与血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相互作用往往带来一些我们所不希望的副作用,可能改变蛋白的结构和构象,改变红细胞的形态,进而改变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导致血液组织功能紊乱等。因此,研究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纳米材料血液相容性和安全性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将有助于指导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 血液成分 作用
下载PDF
磁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唐倩倩 张艺凡 +3 位作者 和媛 彭明丽 翟高红 樊海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3-368,共16页
以四氧化三铁为代表的医用磁性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磁学性能、表面易功能化、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等特点,在纳米医学相关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它作为可介导外场的智能材料,在材料设计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 以四氧化三铁为代表的医用磁性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磁学性能、表面易功能化、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等特点,在纳米医学相关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近年来它作为可介导外场的智能材料,在材料设计和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鉴于此,本文围绕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着重介绍近年来其在磁共振影像探针、磁热和磁力效应的生物医学应用、诊疗一体化以及纳米酶催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磁性纳米材料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磁热生物效应 磁力生物效应 纳米酶特性
下载PDF
纳米Fe_3O_4/聚苯胺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宪伟 赵东林 +2 位作者 刘轩 胡润磊 沈曾民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4,共5页
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3O4粒子,并在其悬浮液中原位包覆聚苯胺,制备出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研究了两种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它们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Fe3O4粒子的粒径为10~30 nm,表面... 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3O4粒子,并在其悬浮液中原位包覆聚苯胺,制备出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研究了两种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它们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Fe3O4粒子的粒径为10~30 nm,表面包覆聚苯胺后,复合粒子的粒径为30~50 nm.纳米Fe3O4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0.05 Am2/kg,矫顽力为10.9 kA/m;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26.34 Am2/kg,矫顽力为0.在10 mg/mL的生理盐水悬浮液中,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30 min后,纳米Fe3O4粒子悬浮液的温度为63.6℃,纳米Fe3O4/聚苯胺悬浮液的温度为52.4℃,二者均达到了医学上定向集热治疗肿瘤用热籽的发热要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医用纳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粒子 聚苯胺 交变磁场 医用纳米材料 肿瘤治疗
下载PDF
抗骨肉瘤药物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静霆 韩颖超 李世普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3期44-46,共3页
骨肉痛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病死率较高。而生物医用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交叉的一个全新领域,在生物医学上有着十分诱人的、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纳米高分子生物材料、纳米复合生物材料作为抗骨肉瘤药物... 骨肉痛是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病死率较高。而生物医用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交叉的一个全新领域,在生物医学上有着十分诱人的、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纳米无机生物材料、纳米高分子生物材料、纳米复合生物材料作为抗骨肉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了较全面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抗骨肉瘤 药物载体
下载PDF
21世纪崭新的学科——纳米医学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道萍 《医学情报工作》 CAS 2002年第4期193-194,共2页
从医用纳米材料、医用纳米机器、医用纳米机器人三个方面阐述纳米医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纳米医学 医用纳米材料 医用纳米机器人 研究进展 21世纪
下载PDF
纳米γ-Fe2O3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月华 赵东林 +2 位作者 曾宪伟 夏启胜 唐劲天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5期1981-1983,共3页
以纳米Fe304粒子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法,制备出了具有不同磁性能的球形和立方形纳米γ-Fe2O3粒子,研究了纳米γ-Fe2O3粒子的磁性能及其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其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γ-Fe2O3粒子的... 以纳米Fe304粒子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法,制备出了具有不同磁性能的球形和立方形纳米γ-Fe2O3粒子,研究了纳米γ-Fe2O3粒子的磁性能及其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其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γ-Fe2O3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44.18~69.84A·m^2/kg,矫顽力为(13~17)×79,6A/m。纳米γ-Fe2O3粒子含量为20mg/ml时,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下15min后,纳米γ-Fe2O3粒子生理盐水悬浮液的温度为38.6~54.4℃,随着纳米γ-Fe2O3粒子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增加,其在交变磁场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增大,有3种纳米γ-Fe2O3粒子达到了医学上定向集热治疗肿瘤用热籽的发热要求,纳米γ-Fe2O3粒子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医用纳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γ-Fe2O3粒子 磁性能 医用纳米材料 肿瘤治疗
下载PDF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与纳米技术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7
作者 赵美姗 田野 杨博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854-1858,共5页
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对于进展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不可避免产生耐药,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其中,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再激活是CRPC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近年来,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通过与... 尽管雄激素剥夺疗法对于进展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不可避免产生耐药,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其中,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再激活是CRPC进展的关键驱动因素。近年来,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通过与靶蛋白、E3泛素化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对靶蛋白高效特异性降解,在CRPC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ARV‑110,ARV‑471、AR‑LDD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PROTACs分子在研究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其与PROTACs联合应用或将对降低CRPC患者AR的表达,解决病情进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AR与CRPC的治疗,以及PROTACs的作用机制及特点,PROTACs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及现存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 雄激素受体 医用纳米材料
原文传递
Glyconanomaterials: Emerging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被引量:2
8
作者 Xuan Chen Olof Ramstrom Mingdi Y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381-1403,共23页
Carbohydrates constitute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in nature, serving as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energy sources, and mediating a wide range of cellular activities. The emergence of nanomaterials with distinct... Carbohydrates constitute the most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in nature, serving as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energy sources, and mediating a wide range of cellular activities. The emergence of nanomaterials with distinct optical, magnet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has witnessed a rapid adoption of these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anomaterial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having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can be used as multivalent scaffolds to present carbohydrate ligands. The resulting glyconanomaterials effectively amplify the glycan-mediated interactions, making it possible to use these materials for sensing, imaging, diagnosis, and 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synthetic strategi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various glyconanomaterials. Examples are given where these glyconano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in sens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roteins and cells, as well as in imaging glycan-medicated cellular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onanomaterials carbohydrates IMAGING THERAPY
原文传递
Toxicity of graphene oxide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gainst human cells and zebrafish 被引量:13
9
作者 CHEN LiQiang HU PingPing +3 位作者 ZHANG Li HUANG SiZhou LUO LingFei HUANG ChengZh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209-2216,共8页
Graphene possesse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have inspired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graphene on the human body and e... Graphene possesse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have inspired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graphene on the human bod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our work is to make assessment on the toxicity of graphene oxide (GO) against human cell line (human bone marrow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and human epithelial carcinoma cell line) and zebrafish (Danio rerio) by comparing the toxic effects of GO with its sister,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 has a moderate toxicity to organisms since it can induce minor (about 20%) cell growth inhibition and slight hatching delay of zebrafish embryos at a dosage of 50 mg/L, but did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apoptosis in embryo, while MWNTs exhibit acute toxicity leading to a strong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erious morphological defects in developing embryos even at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 of 25 mg/L. The distinctive toxicity of GO and MWNTs should be ascribed to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materials and organisms, which arises from the different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nanomaterials. Collectively, our work suggests that GO does actual toxicity to organisms posing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result is also shedding light on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dependent toxicity of graphitic nano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oxid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OXICITY cellular apoptosis ZEBRAFIS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