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应及其有效调控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爱玲 武文颖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本文认为,网络民意的"匿名制服"效用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因此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关键词 匿名制服 合成谬误 有效调控
下载PDF
网民行为的“匿名制服”心理效应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明 《辽宁警专学报》 2008年第4期51-53,共3页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个体可以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网民的这种"匿名制服"心理极有可能导致行为的"情绪极化"和"合成谬误"。因此,对...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保护功能的"网络制服",个体可以只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网民的这种"匿名制服"心理极有可能导致行为的"情绪极化"和"合成谬误"。因此,对匿名的网民行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可采取技术调整、网络实名制、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督及网民自身理性化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制服 合成谬误 有效调控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传播逻辑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潭 黄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0-142,共3页
网络作为虚拟话语平台已嵌入公共生活,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交织与共生所产生的张力,成为公共治理无法回避的课题。当下的网络成为了利益主体的利益求解渠道,普通网民的话语表达平台,行政官僚的传... 网络作为虚拟话语平台已嵌入公共生活,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交织与共生所产生的张力,成为公共治理无法回避的课题。当下的网络成为了利益主体的利益求解渠道,普通网民的话语表达平台,行政官僚的传统权威挑战。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所固有的虚拟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性,生成了蝴蝶效应、群体极化、匿名制服等效应,这些均成为公共治理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效应 群体极化 匿名制服 治理困境
下载PDF
网络民意的现实困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费久浩 洪威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9,共7页
网络民意由于现实政治与信息技术的双重催化而在近年的中国社会中迅速崛起,并在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网络民意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抱持十分乐观的态度。然而,这种乐观应该是审慎的,网络民意存在种种令人感到棘手的现实... 网络民意由于现实政治与信息技术的双重催化而在近年的中国社会中迅速崛起,并在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网络民意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抱持十分乐观的态度。然而,这种乐观应该是审慎的,网络民意存在种种令人感到棘手的现实困境,这包括代表性不足、真实性存疑、责任感缺失和民粹化泛滥。反思网络民意的困境并非要否定它的作用,而是为了使其在良善的制度框架和开明的社会氛围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意 现实困境 数字鸿沟 民意操纵 匿名制服效应 多数暴政
下载PDF
中国虚拟公共空间的内在逻辑:五重效应 被引量:8
5
作者 汪波 赵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 网络时代语境中的网络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阿伦特、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延伸,但转型时期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并不符合哈氏公共领域理想类型,处于"次公共领域"或"半公共领域"状态。五重效应构成透析我国网络公共空间的五维向度: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匿名制服"效应、"沉默螺旋"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网络公共空间"一系列要素:话语、监督、理性、法治、监管,只有在"网络理性"精神下融为有机制衡整体,网络空间才能逐渐接近"公共领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蝴蝶效应 沉默螺旋 匿名制服效应 破窗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