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匿名社交平台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
作者 宋奕铭 张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以“XX树洞”“XX校圈”“XX吐槽墙”等为代表的匿名社交平台出现在各大高校中,随之而来的内容负面与价值失范风险、群体极化与意见封闭风险、信息过载与舆情失控风险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文章通过分别对信息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以“XX树洞”“XX校圈”“XX吐槽墙”等为代表的匿名社交平台出现在各大高校中,随之而来的内容负面与价值失范风险、群体极化与意见封闭风险、信息过载与舆情失控风险也逐渐被大众所关注。文章通过分别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条件、青年群体匿名社交的主观心理动因、社会转型期的外部环境助推进行风险成因剖析,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推进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洞察学生动态;跟进培育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做好技术迭代;建立健全校内虚拟平台管控机制的对策建议,旨在牢牢坚守高校网络育人阵地,为大学生提供清朗健康的高校网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匿名社交平台 风险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小隐隐于momo:社会化媒体中集体性匿名社交现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孔令超 《科技传播》 2024年第7期122-125,130,共5页
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对重点人群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集体性匿名社交现象的兴起主要有大众积极参与传播游戏、保护隐私、守卫后台空间以展露真实自我这三个社会心理动因,集体性匿名社交具有同质性下的个性化、传播主体再中心化、数字痕迹... 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对重点人群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集体性匿名社交现象的兴起主要有大众积极参与传播游戏、保护隐私、守卫后台空间以展露真实自我这三个社会心理动因,集体性匿名社交具有同质性下的个性化、传播主体再中心化、数字痕迹真实化等特征。研究认为,集体性匿名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隐私忧虑,但同时也存在助长网暴乱象、加剧人的异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传播游戏论 算法推荐 隐私忧虑 深度媒介化
下载PDF
隐匿即显露:青年匿名社交的平台、动因及展演
3
作者 张戌 汤沺甜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1,119,共10页
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 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进行语料数据化分析,并对虚拟空间场域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探寻移动社交平台青年匿名社交模式的生成与表现。研究发现,由于平台带来的匿名化技术失效、社交需求满足减少及信息流动速率下降,青年选择群体性匿名即成为“公共马甲”。这样的匿名行为不仅让行动者保持了个体化的虚拟身份,同时体验了宣泄与重建功能,是青年应对社交困境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社会表现所带来的社交新世相是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结构重建的折射,暗含青年需要更多社会观照来补足社交情感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身份认同 平台发生机制
下载PDF
“流动的藏私”理论视角下小红书momo群体网络匿名社交现象研究
4
作者 刘湘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2期56-58,63,共4页
以小红书平台为代表的momo群体在网络上的匿名社交现象引发大众热议。研究采用“流动的藏私”理论视角,分析得出这一社交现象的发生是由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情感认同形成同类共鸣、防御算法技术风险三方面成因构成。研究认为,小红书mom... 以小红书平台为代表的momo群体在网络上的匿名社交现象引发大众热议。研究采用“流动的藏私”理论视角,分析得出这一社交现象的发生是由个人隐私保护的需要、情感认同形成同类共鸣、防御算法技术风险三方面成因构成。研究认为,小红书momo群体作为媒介用户应对互联网审查机制的一种符号化反馈,其数字化生存的适应逻辑在于媒介用户应自觉遵守社交规范、相关平台要及时强化管理机制以及社会治理应积极维护网络清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匿名社交 “流动的藏私” momo群体 数字化生存 隐私 算法技术
下载PDF
网络匿名社交环境中的青年用户心理探究——以Soul为例
5
作者 刘家田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147-150,共4页
目的:在如今的社会交往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强制实名,匿名社交应用受到年轻人欢迎,逐步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主要场所。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使用匿名社交APP时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这一... 目的:在如今的社会交往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强制实名,匿名社交应用受到年轻人欢迎,逐步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主要场所。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使用匿名社交APP时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探究这一心理状态,为理解年轻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提供新的思考维度,为匿名社交应用优化用户服务提供些许参考。方法:文章以匿名社交应用Soul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取了20名青年用户,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他们在此类网络匿名社交APP中的心理表现。结果:对20名使用Soul的青年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记录与整理访谈内容,通过分析其对使用Soul的原因、方式与感受等的描述,结合拟剧理论的话语资源,总结出青年群体在使用Soul时的部分心理状态。结论:研究发现,能够满足用户猎奇心理的匿名社交APP逐渐成为青年获取快感的来源,同时满足了青年用户对去标签化的平等社交的需求。在可供青年用户进行自我展演的空间内,填满了其期望被赞赏、占据社交上位等欲望。他们也在不断弥补理想与现实的摩擦造就的自我差异,找到一种相对纯粹的认同,以此稳定自身的心理天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Soul APP 青年群体 用户心理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用户集体匿名社交现象探析——以小红书momo群体为例
6
作者 刘佳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3期70-73,共4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突破时空限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凭借大容量、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成为信息传播与个体社交的主要途径,此种语境下,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逐渐呈现出集体社交匿名化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突破时空限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凭借大容量、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成为信息传播与个体社交的主要途径,此种语境下,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逐渐呈现出集体社交匿名化的现象。匿名社交是受众出于在数字化浪潮下保护自我隐私或者跟风模仿的心理,所产生的一种网络迷因现象,其隐含着责任分散、群体性迷失等风险。新媒体语境下,需防止网络乱象的病毒式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集体隐身 小红书 momo群体
下载PDF
匿名社交APP用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Soul为例
7
作者 王浩哲 《东西南北》 2024年第16期0137-0139,共3页
互联网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这种线上互动的方式伴随科技的发展仍在不断更新延展,从最初简单的 打字交流,发展到今天的语音聊天以及表情包、图片和视频的互动,在不久的将来,类似VR这种身临其境的交互方式也会慢 慢走进... 互联网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这种线上互动的方式伴随科技的发展仍在不断更新延展,从最初简单的 打字交流,发展到今天的语音聊天以及表情包、图片和视频的互动,在不久的将来,类似VR这种身临其境的交互方式也会慢 慢走进我们的生活。成立于2016年的Soul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与 满足理论,探究当下年轻人对Soul的使用动机、使用行为及最终的使用结果,分析诸如Soul一类的匿名性交友APP如何服务 用户,又有哪些重要因素是Soul提高用户黏性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SOUL 使用与满足 自我呈现 情感交互
下载PDF
印象管理视域下“momo”群体匿名社交现象研究
8
作者 郭聿昕 《东西南北》 2024年第17期0035-0037,共3页
本文以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为基础,以“momo”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了“momo”群体与其匿名社交行为的现实 需求和心理动因。反思了“momo”作为当下一种新兴的网络匿名社交现象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从法律和平台两个方面 提出具... 本文以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为基础,以“momo”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了“momo”群体与其匿名社交行为的现实 需求和心理动因。反思了“momo”作为当下一种新兴的网络匿名社交现象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从法律和平台两个方面 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管理“ momo” 匿名社交
下载PDF
小红书用户的自主匿名社交研究——基于传播游戏理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瑜珂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7期95-98,共4页
为研究小红书平台上出现的自主匿名社交活动,即用户通过设置同样名称和头像的方式达到伪匿名效果所进行的社交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传播游戏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用户基于社交需要进入“匿名游戏”,从而逃避“社会控制”... 为研究小红书平台上出现的自主匿名社交活动,即用户通过设置同样名称和头像的方式达到伪匿名效果所进行的社交活动,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传播游戏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用户基于社交需要进入“匿名游戏”,从而逃避“社会控制”,追求愉悦,表达“自我”。同时,用户在参与该匿名社交游戏时也面临着媒介带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游戏理论 小红书 匿名社交 匿名 陌生人社交
下载PDF
momo群体在自主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拟剧理论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静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7期125-128,共4页
momo群体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相同昵称和头像实现集体匿名的网络虚拟社群。本质上是青年群体反算法推荐、反信息泄露、强匿名社交的网络亚文化现象。文章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社交媒体中的momo群体进行深入观察,并选取10名成... momo群体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相同昵称和头像实现集体匿名的网络虚拟社群。本质上是青年群体反算法推荐、反信息泄露、强匿名社交的网络亚文化现象。文章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社交媒体中的momo群体进行深入观察,并选取10名成员进行深入访谈。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基础,将momo群体视为剧组,进行匿名社交活动的网络社交平台视为舞台,研究momo群体在自主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通过分析其现状、动机以及产生的影响,探寻青年一代在数字化时代中的交往与生存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呈现 匿名社交 规训 拟剧理论 群体匿名
下载PDF
迷因论视角下网友的群体性匿名社交传播行为研究——以小红书“Momo现象”为例
11
作者 刘洒 刘玲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24期23-26,共4页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化,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隐私保护逐渐脱离。在社交平台愈发透明的背景下,作为隐匿于网络平台后的网友为了满足自己的匿名社交需求和情感宣泄,开始自发地“二次匿名”,进行更换相同IP形象的仪式化抵抗行为,最...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化,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隐私保护逐渐脱离。在社交平台愈发透明的背景下,作为隐匿于网络平台后的网友为了满足自己的匿名社交需求和情感宣泄,开始自发地“二次匿名”,进行更换相同IP形象的仪式化抵抗行为,最终演化成群体性模仿的迷因传播现象。为探究该传播现象背后的生成机制和动因,以小红书“Momo现象”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其经历了“同化和复制阶段”和“变异和流变阶段”,既是网友从众和匿名心理的体现,又是网友自我情感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因论 互联网文化 小红书“Momo现象” 匿名社交 生成机制
下载PDF
匿名社交软件使用行为研究——以Soul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宝仪 卢佳静 +3 位作者 赖俊卫 吴歆 蔡宜君 韩清池 《情报探索》 2023年第3期107-112,共6页
[目的/意义]以Soul为例,探索影响Z时代群体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的因素,为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多阶段抽样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匿名社交软件的服务质量、内... [目的/意义]以Soul为例,探索影响Z时代群体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的因素,为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多阶段抽样方式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匿名社交软件的服务质量、内容质量及用户的匿名社交经历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匿名社交软件 逻辑回归
下载PDF
陌生人社会视域下解构匿名社交APP的流行——以刷来为例
13
作者 程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7期22-24,共3页
文章就“Z世代”大学生迷恋网络匿名社交的社会现象,采取陌生人社会理论视角,以国内知名的匿名社交APP刷来(注:基于科研伦理,对名称已做匿名化处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并分析刷来匿名社交驱动模型,揭... 文章就“Z世代”大学生迷恋网络匿名社交的社会现象,采取陌生人社会理论视角,以国内知名的匿名社交APP刷来(注:基于科研伦理,对名称已做匿名化处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并分析刷来匿名社交驱动模型,揭示以刷来为代表的匿名社交APP在“Z世代”大学生群体中得以流行的资本逻辑和操纵机制。研究发现,匿名社交APP在“Z世代”大学生中的流行,本质上是用户主体和IT资本主体共谋的结果:一方面,在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型,陌生人伦理逐渐形成的社会演进中,身处多重困境的“Z世代”大学生亟须一个有助于实现生活、情感自洽,满足“既隔离又联结”的弱关系社交需求的“树洞”;另一方面,IT资本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算法的加持下,通过广告策略设计、LBS技术、自我呈现通道等多种技术,迎合、操纵并放大“Z世代”大学生用户在匿名社交中的猎奇心态和欲望。文章指出,IT资本主体作为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占据强势地位的一方,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法律、道德的框架下合理满足和引导“Z世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文章建议,“Z世代”大学生作为用户主体,应理性认知网络匿名社交APP背后的资本逻辑和操纵机制,避免落入IT资本主体刻意制造的浪漫主义幻象,同时要注重在现实场域中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交惯习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陌生人社会 匿名社交 刷来 社会机制
下载PDF
半熟人社交:网络社交的新走向——匿名社交软件的价值与反思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慧敏 《今传媒》 2015年第10期57-58,共2页
匿名社交软件在2014年引发热潮,它化解了人们自我表露的需求与熟人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满足了人们窥视隐私的乐趣。在经历了内容的管控和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匿名社交排解孤独、消除焦虑、满足好奇的可能性降低,再加上安全性... 匿名社交软件在2014年引发热潮,它化解了人们自我表露的需求与熟人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满足了人们窥视隐私的乐趣。在经历了内容的管控和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匿名社交排解孤独、消除焦虑、满足好奇的可能性降低,再加上安全性、道德责任的隐忧,用户活跃度下降,匿名社交的价值和前景引起了业内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半熟人社交 自我表露 孤独 安全性
下载PDF
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以“Soul”App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彩容 罗鑫宇 赵雪芹 《情报探索》 2021年第6期52-59,共8页
[目的/意义]旨在为优化匿名社交软件和提升其用户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文本挖掘与半结构化访谈获得数据,利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的变量,构建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 [目的/意义]旨在为优化匿名社交软件和提升其用户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文本挖掘与半结构化访谈获得数据,利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影响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的变量,构建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归纳出影响匿名社交软件用户满意度的4个主因素(软件系统质量、软件服务质量、软件信息质量、软件用户质量)及12个子因素,并提出保障软件系统质量、提高软件服务质量、优化软件信息质量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用户满意度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SOUL
下载PDF
表演、展示与幻想:青年群体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探析——基于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学术考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红勋 王婉馨 王文静 《青年发展论坛》 2022年第1期80-89,共10页
在社交媒介的传播实践中,匿名社交APP深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并成为其自我呈现的重要展演舞台。本文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观照下,以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考察其在匿名社交过程中的自我呈现问题... 在社交媒介的传播实践中,匿名社交APP深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并成为其自我呈现的重要展演舞台。本文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观照下,以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考察其在匿名社交过程中的自我呈现问题。研究发现:匿名社交媒介已经成为青年进行自我呈现的新型表演空间;表演、展示与幻想合力建构了匿名社交呈现的表征机制;自我呈现在延伸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引发了沉迷性依赖。此外,青年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背后蕴含着媒介技术可供性逻辑。自我呈现对技术的沉浸性依赖日益加强,不仅异化了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且对其社会行动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匿名社交 自我呈现 拟剧
下载PDF
探究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人际传播——以Soul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9年第20期222-223,共2页
近几年,以Soul为代表的匿名社交软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新的社交浪潮。与微信、微博等传统社交平台相比,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研究匿名社交软件中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与自我表达,分析与指引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现... 近几年,以Soul为代表的匿名社交软件在年轻人中掀起了新的社交浪潮。与微信、微博等传统社交平台相比,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色。本文研究匿名社交软件中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与自我表达,分析与指引匿名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软件 SOUL 人际传播 自我表达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互联网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互动行为研究——以Tape提问箱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璇 《新媒体研究》 2022年第3期25-29,共5页
近年来,人们对于在线社交的强烈诉求促使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频出,这一现象催生的泛社交化生态使得一部分用户转移至基于弱关系的匿名社交之中。其中,以实名发起、匿名提问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匿名社交软件“Tape提问箱”在社交平台中掀起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在线社交的强烈诉求促使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频出,这一现象催生的泛社交化生态使得一部分用户转移至基于弱关系的匿名社交之中。其中,以实名发起、匿名提问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匿名社交软件“Tape提问箱”在社交平台中掀起分享热潮并引发诸多关注。以Tape提问箱为分析对象,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考察Tape提问箱情境之中的互动仪式从形成、结束到再生的闭环过程,从中试图建立起该情境之中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并据之对该情境中的互动机制做出反思。研究发现,Tape提问箱情境之中的仪式将提问箱作为互动场地,并利用产品的功能设定、用户的心理动机对非参与者设置界限;仪式之中的参与者在持续的提问互动之中成为相互关注的焦点,并在一致的关注之中产生共享的情感状态;相互关注、情感连带之间的反馈强化引发集体兴奋,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以及道德感在该状态之中形成;仪式的结束使情感转移至作为符号的提问箱链接之中,该情感又引发下一轮仪式生成。该仪式之中,权力分层引发互动的失衡状态,惩罚机制催化仪式的退出行为。对于这种偏轨行为应积极纠正与规范,努力搭建匿名社交软件之中的和谐社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匿名社交软件 Tape提问箱 关注焦点 情感能量
下载PDF
匿名社交网络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峥 《新媒体研究》 2021年第12期91-93,共3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匿名社交凭借其私密性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匿名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改变着传统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下的"二分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匿名社交凭借其私密性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匿名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改变着传统社交网络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下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异性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传播,而在相同性别用户之间则很少有信息传播。同时,随着匿名社交网络的演化,不同性别阵营的用户趋于相当,用户影响力也趋于相当,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呈现出了扁平化的特征。尽管平台的技术手段对于"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及扁平化特征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及其现实资本的隐匿才是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匿名社交 异性交友 信息传播 二分图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匿名社交软件的情感诉求分析——以“Soul” app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欣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第6期87-88,共2页
随着各类新媒体的社交化发展,移动社交类app逐渐成为满足当下年轻人社交需求的主要渠道。文章对当前移动互联网视域下,从匿名社交软件用户的情感诉求进行分析,结合用户使用匿名社交的心理机制,并对匿名社交软件今后的创新与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匿名社交 APP 需求与满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