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史商榷》的历史考据学方法与成就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连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2,共4页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以往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其史学思想、史学观点以及校勘学、目录学、历史编纂学等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考据的本身。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考据学
下载PDF
浅论《十七史商榷》中的“议论”、“褒贬”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十七史商榷序》明确反对对史书的“议论褒贬”,但《十七史商榷》对典制史事的议论褒贬不在少数,二者并不矛盾。王鸣盛反对的是那种热衷于评论、不辨史实真伪的“议论褒贬”。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 《十七史商榷序》明确反对对史书的“议论褒贬”,但《十七史商榷》对典制史事的议论褒贬不在少数,二者并不矛盾。王鸣盛反对的是那种热衷于评论、不辨史实真伪的“议论褒贬”。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议论褒贬”
下载PDF
谈《十七史商榷》之“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玲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3,共4页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廿二札记》 《考异》 乾嘉时期 《札记》 王鸣盛 钱大昕 李慈铭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史评问题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冬冬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分析考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史论的性质和数量的基础上,认为《十七史商榷》是一部著述思想和著述体例存在矛盾的史考类著作。分析了《十七史商榷》中史评产生的原因,并对《十七史商榷》中的史评作了新的评价。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下载PDF
析《十七史商榷》的学术成就及其局限
5
作者 刘玲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7-182,共6页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 《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的考史名著。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校勘错讹,考证史事,为史学研究正本清源;二是诠蒙解滞,指示治学门径,开导后学;三是不囿成见,评论史家、史书得失,分析史事是非曲直,发前人之覆;四是引古筹今,经世致用。其不足之处是考订存在疏漏,史事存疑较多以及评论尖刻失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学术成就 局限性
下载PDF
析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著作特色
6
作者 刘玲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99-103,共5页
《十七史商榷》在主旨、结构、内容、笔法、治史方法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著作特色,具体表现为:主旨鲜明,求实为本;结构合理,条分缕析;突出“商榷”,考论兼俱;见解独具,识断决然;钩稽贯串,动态考察。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著作特色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校史得失例测——兼略议廿四史校点本的漏校现象
7
作者 林文锜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9年第6期16-19,共4页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遍校十七史,今初步统计,其《十七史商榷》保留的校例约有千条之多.笔者为此曾探讨过《商榷》中校勘系统的整体结构问题.但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量的校例,其具体得失究竟如何呢?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这很难予...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遍校十七史,今初步统计,其《十七史商榷》保留的校例约有千条之多.笔者为此曾探讨过《商榷》中校勘系统的整体结构问题.但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量的校例,其具体得失究竟如何呢?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这很难予以精确的回答.但在建国后的正史校点活动中,《商榷》曾是参考书之一,因此本文的例测即以《商榷》跟校点本对照,并以此为基准,进一步举例对《商榷》校史的得失作一简略的分析评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点本 十七史商榷》 王氏 中校 张元济 将军 地理志 分析评议 校书
下载PDF
《十七史商榷》“求实观”摭谈
8
作者 刘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对“求实观”的孜孜以求深刻体现在其序文、考证和史评三方面。序文声明了其“求实”宗旨;考证目的在于究“史文”之实;史评则应以史书能否“著其实”为裁量标尺。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求实观 序文 考证
下载PDF
简论《十七史商榷》的史料学成就
9
作者 张勇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5-37,共3页
王鸣盛的代表作《十七史商榷》善于从旧有的史书中发掘出新的史料,并且运用考古材料和实地访问的方式验证、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在中国古代史料学上有巨大贡献。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料学 贡献
下载PDF
中国历史文选应有《十七史商榷》的一席之地
10
作者 刘玲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8-40,57,共4页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是清代乾嘉考据学著作中的考史代表作,无论是在为学生提供学史入门的途径、培养学生治史的基本技能方面,还是在符合文选的选文标准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优势,作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材是适宜的。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文选 教学目的 选材标准
下载PDF
论《十七史商榷》的“经世”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玲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2,共6页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 清初倡导的实学仍为多数乾嘉学者所继承,但其内涵以及分析视角则有所变化。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乾嘉学者已不可能像清初那样高扬"经世致用"旗帜,但其著作中不乏"经世"内容。王鸣盛代表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重点,但并未放弃史学的基本功用,其考据注重涉及国计民生方面的内容,评论历史人物、事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折射出强烈的"经世"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经世”意识
下载PDF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的目录学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伟 谢琛 《黑龙江史志》 2011年第5期38-39,共2页
清代乾嘉年间学者王鸣盛的代表性著作《十七史商榷》不仅有着丰富的史学思想,其中所包含的目录学思想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充分肯定了王鸣盛及著作《十七史商榷》在目录学领域的地位。希望能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王鸣盛 目录学 十七史商榷》
下载PDF
简论《十七史商榷》
13
作者 单远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07-109,114,共4页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 一 《十七史商榷》是清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作者王鸣盛(1722—1797),字风喈,又字礼堂。自号西庄,晚年又改号西沚。他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作很多,除《十七史商榷》以外,所写的《尚书后案》和《蛾术编》也很有名。但《十七史商榷》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十七史商榷》全书一百卷。其写作体例是杂记式的,每卷都分若干小标题,全书共有小标题1987个,有些小标题下又分若干段或若干条。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引用了四百余种大小不同的著名典籍和许多碑传拓片,论述了数千个问题,几乎涉及到这十几部正史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旧唐书》 小标题 王叔文 安汉 太祖 鲍宣
下载PDF
从《十七史商榷》看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
14
作者 刘玲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128,共4页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 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王鸣盛的考史著作《十七史商榷》虽以考史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一些史论内容。或先考证史实,然后对其议论;或直接议论历史人物和评论历史事迹;或以述代论,因此构成了《十七史商榷》“史”、“论”兼俱的特色。其中,评骘各家书法义例和品评历史人物是其重点。本文拟对王鸣盛品评历史人物的特点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人物 王鸣盛 品评 乾嘉考据学 事迹
下载PDF
《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与碑史互证
15
作者 武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08-312,共5页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关键词 廿二考异 十七史商榷 互证
下载PDF
《宋书·蔡兴宗传》以女妻姊之孙辨析——《十七史商榷》摘误一例
16
作者 曹文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25-27,共3页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是清季古史考释名著之一。王氏自称“摩研排缵、二纪余年”,为十七部正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路驳,以成是书。”王书成就很大,对后学启宜颇多。但王氏为人性格偏激,自以为是,此风羼入著述,因而某些结论不免主观武断,该书卷六十“以女妻姊之孙”条即是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宋书 王氏 清季 释名 脱文 性格 典制
下载PDF
顾名必须思义 循名更需责实——《十七史蒙求》研究
17
作者 王嘉川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北宋平民学者王令编辑的《十七史蒙求》一书,是第一部以"蒙求"命名的专科性历史蒙学读物,也是第一部以"十七史"命名的著作。然其传世之本乃是他人在王令原书基础上增补而成,绝非王令一人所撰原书,书名中的"十... 北宋平民学者王令编辑的《十七史蒙求》一书,是第一部以"蒙求"命名的专科性历史蒙学读物,也是第一部以"十七史"命名的著作。然其传世之本乃是他人在王令原书基础上增补而成,绝非王令一人所撰原书,书名中的"十七史"一词也并非通常所指的十七部正史的统称,但这一命名却自觉不自觉地从名称上推进了对十七部正史的概括性命名。该书不但对元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是对现今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也有其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令 十七史蒙求》 蒙学读物 十七史
原文传递
存史观变: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欢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12,共5页
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重心还是在民国图书馆史领域,对于现代图书馆史,特别是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的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qu... 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重心还是在民国图书馆史领域,对于现代图书馆史,特别是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的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逐渐被"苏联式的国家主义"所取代。从保存史料、探究历史演变规律的角度出发,学界应该重视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十七 图书馆事业
下载PDF
关键词中的历史总体性与丰富差异性--以“十七年”出版史研究的“人民出版”为例
19
作者 张国功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0,共5页
深化"十七年"出版史研究,不仅是拓展出版史研究领域的需要,更是学科反思的需要。以"人民出版"为关键词对"十七年"出版史进行研究,需要体认其政治性色彩,更需要通过重新历史化以认识"人民出版"... 深化"十七年"出版史研究,不仅是拓展出版史研究领域的需要,更是学科反思的需要。以"人民出版"为关键词对"十七年"出版史进行研究,需要体认其政治性色彩,更需要通过重新历史化以认识"人民出版"历史总体性中的丰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出版研究 人民出版 丰富差异性
下载PDF
王鸣盛对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贡献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苏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62,共6页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 在史学宗旨上,王鸣盛坚决拒斥孔子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和宋明儒家的“驰骋议论,以明法戒”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求真为最高目的的史学宗旨;在史学方法论上,系统论说了“考其典制之实”和“考其事迹之实”的实证方法;在史论方面,王鸣盛亦一反儒家传统观念,依据历史事实,为范晔、初唐四杰、永贞革新、甘露之变、温廷筠和李商隐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翻案,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论史卓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卓识 近代 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