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外来资源与本土经验 |
曹霞
李刚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
|
人性、人情:在“合情”与“合法”的夹缝中——“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
刘志华
|
《莆田学院学报》
|
2007 |
1
|
|
3
|
角色的焦虑 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
刘志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4
|
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实践塑形--“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学资源研究之一 |
刘志华
周兴清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0 |
|
5
|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合法性解读——以“史诗性”文本和文学经典价值确认为中心 |
刘志华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0 |
0 |
|
6
|
民族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
刘志华
|
《兰州学刊》
CSSCI
|
2008 |
0 |
|
7
|
文艺斗争: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
刘志华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8
|
“典型”的“纯粹”与“负累”——“十七年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 |
刘志华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9
|
十七年文学批评模式下的英雄情结与性别表达的考察 |
张海静
|
《今古文创》
|
2022 |
0 |
|
10
|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1
|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标准和模式的建构 |
魏宝涛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2
|
历史、经验和新秩序——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影响 |
刘志华
|
《中国文学批评》
|
2016 |
0 |
|
13
|
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规约——从王林的《腹地》及其批评说起 |
曹霞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2 |
4
|
|
14
|
“清洁”的文本与“衰竭”的主体——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5
|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文体规范建构 |
魏宝涛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6
|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文体规范建构——以“话语修辞”为中心 |
魏宝涛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7
|
《文艺报》与“十七年”作家自我批评空间建构——以作家“成长”轨迹为中心 |
魏宝涛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1
|
|
18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论1954年批评界对路翎的批评 |
吕东亮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0 |
|
19
|
“妇女”想象与社会主义美学的规约——论“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功能 |
曹霞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20
|
1950年代的阿Q--十七年文学“农民”话语一例个案的分析 |
李祖德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