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被引量:3
1
作者 杜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4-220,共17页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发表于《亦报》的《十八春》与修订后单行本的差异,探索她于上海解放至离沪期间的思想变化。本文以为,上海解放后至《十八春》修订前,张爱玲自觉靠拢主流政治话语;之后,她与主流话语渐行渐远。从她与《亦报》的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发表于《亦报》的《十八春》与修订后单行本的差异,探索她于上海解放至离沪期间的思想变化。本文以为,上海解放后至《十八春》修订前,张爱玲自觉靠拢主流政治话语;之后,她与主流话语渐行渐远。从她与《亦报》的关系可以看到她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处境,探索其离沪赴港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解放初期 张爱玲 修订 思想变化 政治话语 主流话语 文化处境 经济状况 单行本
下载PDF
暧昧的现代性——与汉学家周蕾商榷张爱玲《十八春》的阅读政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怀昭 向天渊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5,共5页
尽管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立场挖掘出由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修改后的《半生缘》所蕴含的女性的细节之处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但她并没有深入探讨《半生缘》和《十八春》都具有的独特的... 尽管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以女性主义批评的立场挖掘出由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修改后的《半生缘》所蕴含的女性的细节之处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但她并没有深入探讨《半生缘》和《十八春》都具有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并且由于文本选择的错误,没有看到《十八春》中女性的内在主体性与国族认同之间的纠结关系;张爱玲对待现代性的态度是怀疑和拒斥的,但又不自觉地继承了五四文学的反抗传统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政治 国族认同 现代性 周蕾 张爱玲 十八春
下载PDF
张爱玲如何改写?——从《普汉先生》到《十八春》 被引量:3
3
作者 邝明艳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5期27-33,共7页
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通过对美国小说《普汉先生》的仿照而写成。但她从改造后者的叙事"时空"框架起步,继而加入独具特色的人物、情节,并在深层统之以自身的创作原则和理性思考,将"仿写"发展为突... 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通过对美国小说《普汉先生》的仿照而写成。但她从改造后者的叙事"时空"框架起步,继而加入独具特色的人物、情节,并在深层统之以自身的创作原则和理性思考,将"仿写"发展为突破,并最终超越而成为一部新作。《十八春》这部在困境中写就的长篇小说,尽管有诸多不足,仍能满足"通俗"的表里,而又突破其局限,从而具备"社会风俗小说"的理性深度和讽刺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普汉先生》 改写
下载PDF
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枫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1期68-70,共3页
《十八春》是张爱玲一部具有“亮色”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除了继续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细腻哀婉的叙事风格外,她所一贯表现的女性意识也出现了新的指向。一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构... 《十八春》是张爱玲一部具有“亮色”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除了继续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细腻哀婉的叙事风格外,她所一贯表现的女性意识也出现了新的指向。一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构了封建男权制,二是第一次构建了女性完整的人格和气质角色,为女性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男权制 女性意识
下载PDF
苍凉背后的启示——以《十八春》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颖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从张爱玲的作品问世以来,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其苍凉的特色。对张爱玲而言,苍凉不是悲壮,不是褪去人间冷暖的独自高蹈和冷漠疏离,而重在背后的"启示"。文章以《十八春》为中心,在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对比中可见,张爱玲苍凉的笔调... 从张爱玲的作品问世以来,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其苍凉的特色。对张爱玲而言,苍凉不是悲壮,不是褪去人间冷暖的独自高蹈和冷漠疏离,而重在背后的"启示"。文章以《十八春》为中心,在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对比中可见,张爱玲苍凉的笔调中透着对女性命运带有生命热度的关切和思考。经历了情感创伤的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更是将这种思考提升到新的高度——人生应该有所负重,要勇于面对生活的苦难,并从这苦难与负重里寻找自我,探索精神归宿和寻绎个体的生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女性意识 启示
下载PDF
回到“没有光的所在”——谈张爱玲从《十八春》到《半生缘》的改写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7-29,53,共4页
本文探讨了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和其改写本《半生缘》的不同以及这些改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出《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主体的回归。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半生缘》 改写 自我表现
下载PDF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改写的意蕴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素琴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86-88,共3页
1950年张爱玲的《十八春》发表,兜兜转转18年之后,她重新改写《十八春》,并更名为《半生缘》。结合张爱玲的生存处境以及感情生活的变化,读者从改写中至少可以解读出3种不同的意味,即风格的回归、爱情的体认和人生的怅惘。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半生缘》 改写 意蕴 解读
下载PDF
苍凉世界的一抹亮色——张爱玲小说《十八春》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永英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6期13-14,共2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才女张爱玲,用她那绚丽的笔调写尽旧式大家庭和十里洋场的浮华与传奇故事,华丽中带着凄艳,热闹中透出荒凉,让人看不见光和热,看不到半点希望。长篇小说《十八春》虽然讲的还是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才女张爱玲,用她那绚丽的笔调写尽旧式大家庭和十里洋场的浮华与传奇故事,华丽中带着凄艳,热闹中透出荒凉,让人看不见光和热,看不到半点希望。长篇小说《十八春》虽然讲的还是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却意外地让读者在她的苍凉世界里看到了一抹难得的亮色,感受到以往小说难得一见的爱情、亲情、友情,让读者有一丝的安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十八春 苍凉世界 亮色
下载PDF
最后的幻灭——论张爱玲《十八春》的爱情悲剧 被引量:1
9
作者 钱亚玲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69-71,共3页
着重分析了张爱玲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主要作品《十八春》的爱情悲剧,指出现代职业女性对于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受传统影响而致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女性角色规范是造成主人公顾曼桢、沈世钧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这部小说也映射了作家... 着重分析了张爱玲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主要作品《十八春》的爱情悲剧,指出现代职业女性对于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受传统影响而致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女性角色规范是造成主人公顾曼桢、沈世钧爱情悲剧的主要因素;这部小说也映射了作家个人人生理想的破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爱情悲剧 现代职业女性 传统思维方式 女性角色 爱情小说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宿命与守望——从《十八春》与《长恨歌》看张爱玲和王安忆的生命审美意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晓燕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本文从《十八春》与《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出发,审视张爱玲与王安忆在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意识,由此引发对二人生命审美意识的思考。
关键词 十八春 《长恨歌》 张爱玲 王安忆 生命审美意识 小说 悲剧意识 主题思想 人物塑造
下载PDF
将隐含的情感放大给观众——从《十八春》到《半生缘》
11
作者 廖小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30-31,共2页
小说《十八春》和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群体的经典,人们疑虑最多的是电视演绎版是否还具有张爱玲笔下的苍凉复杂况味。
关键词 张爱玲 十八春 《半生缘》
下载PDF
纯情背后的世俗心理——谈《十八春》爱情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
12
作者 李枫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4-86,共3页
《十八春》演绎了一个美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这在张爱玲的笔下是少见的,故事也体现了青年张爱玲的爱情理想。但是,透过这至真至纯的爱情,可以看到隐匿在男女主人公心中来自“身世”的不安,这俗世情怀是这幕爱情悲剧的内在动因,也揭示了... 《十八春》演绎了一个美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这在张爱玲的笔下是少见的,故事也体现了青年张爱玲的爱情理想。但是,透过这至真至纯的爱情,可以看到隐匿在男女主人公心中来自“身世”的不安,这俗世情怀是这幕爱情悲剧的内在动因,也揭示了爱情悲剧的根源,那就是男权意识的压迫。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出,被看作张爱玲“转型”之作的《十八春》,实际上是和作家以往的创作相传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爱情悲剧 心理 文化 男权文化
下载PDF
论《十八春》中的色彩寓意
13
作者 肖显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4-66,共3页
张爱玲善于使用色彩。她在长篇小说《十八春》中,对所描写的三位女性分别使用了不同色彩。三位人物使用的各种色彩有其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使色彩成为作者独特的隐性话语。作者正是运用色彩的寓意,以一种隐形话语形式来刻画人物,暗... 张爱玲善于使用色彩。她在长篇小说《十八春》中,对所描写的三位女性分别使用了不同色彩。三位人物使用的各种色彩有其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使色彩成为作者独特的隐性话语。作者正是运用色彩的寓意,以一种隐形话语形式来刻画人物,暗示情节及人物的命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人物刻画 色彩 隐性话语
下载PDF
周作人《亦报》评点《十八春》
14
作者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qu...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偶遇"张爱玲的率性而为,其实在是有准备的"回应"。在周作人眼里,《十八春》乏善可陈,败在没有写好关键人物顾曼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张爱玲 《亦报》 十八春
下载PDF
三角恋爱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张爱玲小说《十八春》的叙事
15
作者 杜丽琴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3-97,共5页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设产生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三角恋爱模式,是张爱玲对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故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它赋予了其小说亦雅亦俗的风格,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十八春 三角恋爱模式 叙事 高雅文学 通俗文学
下载PDF
《十八春》与《大淖记事》中的爱情之比较
16
作者 王冬云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2期1-2,共2页
《十八春》与《大淖记事》分别为张爱玲与汪曾祺的名篇,二者在讲述人物的爱情命运方面有惊人的相似,善良无辜的女主人公的爱情皆遭遇了恶势力的迫害,结局都给人留下了光明与希望。作品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十八春》虽有亮色,但改变... 《十八春》与《大淖记事》分别为张爱玲与汪曾祺的名篇,二者在讲述人物的爱情命运方面有惊人的相似,善良无辜的女主人公的爱情皆遭遇了恶势力的迫害,结局都给人留下了光明与希望。作品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十八春》虽有亮色,但改变不了小说苍凉的基调,《大淖记事》中的人物虽然历尽苦难,但掩盖不了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两部作品的这些差异是由创作主体人生经历与创作理念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大淖记事》 爱情故事 创作主体
下载PDF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由色彩运用分析《十八春》里的女性形象
17
作者 黄子婵 李姜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5期137-138,共2页
张爱玲对色彩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在她的作品中,色彩描绘对主题烘托起了很大作用。《十八春》是张爱玲长篇创作的顶峰。本文以《十八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衣着以及周围环境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曼桢、曼璐这对姐妹的女性形象,进而... 张爱玲对色彩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在她的作品中,色彩描绘对主题烘托起了很大作用。《十八春》是张爱玲长篇创作的顶峰。本文以《十八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衣着以及周围环境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曼桢、曼璐这对姐妹的女性形象,进而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色彩运用 女性形象
下载PDF
《十八春》的叙述视角和道德倾向
18
作者 冷川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0-33,共4页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春 叙述视角 道德倾向 承继关系
下载PDF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朝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89,,93,,共5页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在《十八春》及《半生缘》艺术世界里是如何显现其心灵深处真实、微妙的情爱沉积。作者认为 ,比之《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更多了些潜意识渲泄的自由 ,主体意识更多一些原汁原味 。
关键词 张爱玲 文学评论 十八春 《半生缘》 小说 现代文学 主体意识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小龙 高建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201-,203,共2页
《十八春》与《简.爱》都是孤独与伤心的爱情之旅的代表作。它们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等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美学风格的生成方面又形成迥异的特征:《十八春》凄婉艳丽苍凉,《简.爱》迷离豪放悲壮。
关键词 十八春 《简·爱》 美学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