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
杜英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
|
暧昧的现代性——与汉学家周蕾商榷张爱玲《十八春》的阅读政治 |
王怀昭
向天渊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3
|
张爱玲如何改写?——从《普汉先生》到《十八春》 |
邝明艳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3
|
|
4
|
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
李枫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
2
|
|
5
|
苍凉背后的启示——以《十八春》为中心的分析 |
张颖
|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1
|
|
6
|
回到“没有光的所在”——谈张爱玲从《十八春》到《半生缘》的改写 |
王冰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3
|
|
7
|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改写的意蕴解读 |
林素琴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8
|
苍凉世界的一抹亮色——张爱玲小说《十八春》解析 |
杨永英
|
《文教资料》
|
2011 |
1
|
|
9
|
最后的幻灭——论张爱玲《十八春》的爱情悲剧 |
钱亚玲
|
《常州工学院学报》
|
2002 |
1
|
|
10
|
宿命与守望——从《十八春》与《长恨歌》看张爱玲和王安忆的生命审美意识 |
甘晓燕
|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1
|
将隐含的情感放大给观众——从《十八春》到《半生缘》 |
廖小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2
|
纯情背后的世俗心理——谈《十八春》爱情悲剧的深层文化意蕴 |
李枫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3
|
论《十八春》中的色彩寓意 |
肖显惠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4
|
周作人《亦报》评点《十八春》 |
巫小黎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5
|
三角恋爱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张爱玲小说《十八春》的叙事 |
杜丽琴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6
|
《十八春》与《大淖记事》中的爱情之比较 |
王冬云
|
《文教资料》
|
2017 |
0 |
|
17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由色彩运用分析《十八春》里的女性形象 |
黄子婵
李姜江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9 |
0 |
|
18
|
《十八春》的叙述视角和道德倾向 |
冷川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9
|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 |
王朝彦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20
|
孤独与伤心之旅——《十八春》与《简·爱》美学风格比较研究 |
韩小龙
高建平
|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