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5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简论
1
作者 刘振东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是利用汉长安故城营建新都,后赵也在长安城内做过较大规模的建设。本文利用十六国、北朝长安城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参考其他遗址及墓葬资料,分别对长条砖、板瓦、筒瓦和瓦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对它们的时代做了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北朝 长安城遗址 建筑材料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战争中的军粮问题研究
2
作者 周莹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以十六国时期战争中的军粮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战前军粮筹备、战时军粮供给对战争的影响。认为粮食对根据地的选择有制约作用;军粮补给状况是交战双方制定相应征讨策略的重要依据;军粮供应危机的化解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十六国时期... 以十六国时期战争中的军粮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战前军粮筹备、战时军粮供给对战争的影响。认为粮食对根据地的选择有制约作用;军粮补给状况是交战双方制定相应征讨策略的重要依据;军粮供应危机的化解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十六国时期,征战双方在军粮问题上展开的一系列颉颃,展现了军粮在战争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战争 军粮
下载PDF
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壁画树木的图式风格演化
3
作者 王权朝 周珩帮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寺窟和墓室壁画山水元素逐渐增多,其中,树木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山水画语汇与图式的发展进程。从空间位置上看,石窟壁画中的树木大多在佛教母题的下方或边缘,墓室壁画中的树木则大多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中下层;从画面...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寺窟和墓室壁画山水元素逐渐增多,其中,树木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山水画语汇与图式的发展进程。从空间位置上看,石窟壁画中的树木大多在佛教母题的下方或边缘,墓室壁画中的树木则大多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中下层;从画面结构上看,树木的表现先后经历了点饰风格、结构性图绘和题材独立表现三种样式,并依次形成了勾点、色墨没骨与擦染等笔墨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 河西走廊 壁画树木 图式演化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的玉玺传说书写与政权合法性塑造
4
作者 黄逸秋 丁柏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00-109,共10页
玉玺传说的书写在十六国时期空前强化。作为中原王朝宣扬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核心器物,十六国诸政权通过大力宣传所获各类玉玺,为塑造政权合法性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同时也利用玉玺传说为诸项政治活动创造条件。十六国时期及后世史官对玉玺... 玉玺传说的书写在十六国时期空前强化。作为中原王朝宣扬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核心器物,十六国诸政权通过大力宣传所获各类玉玺,为塑造政权合法性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同时也利用玉玺传说为诸项政治活动创造条件。十六国时期及后世史官对玉玺传说的书写,保留了较完整的传国玺争夺脉络与其他各类玉玺传说的流变过程。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广泛流传,玉玺传说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玉玺传说在十六国时期的流传,对玉玺传说的书写模式变化及十六国时期政局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玉玺传说 政权合法性 历史书写
下载PDF
十六国北魏初期的王言与中古北方文学传统的生成
5
作者 郭晨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 王言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承载着中古北方文学特有的观念和精神。王言对国家、帝王权力的展现,成为北方政权争取正朔之利器,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北方社会地位最高、最具代表价值的文学样式。王言作为一种文学传统和制度化写作奠定于十六国和北魏初期,经由北朝历代一直延续至隋代,形成了悠久的文学传统,一是中古北方帝王亲撰王言;二是王言成为北方文人奠定文坛地位和突破仕途之捷径;三是北方王言形成了宏壮贞刚的文风,并对南方王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其修辞技巧的提高,使得南方王言从原先行政工具的地位中逐渐摆脱出来,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言 十六 北魏初期 文学传统
下载PDF
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出土乐俑研究
6
作者 王若洋 李博 赵占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8,共10页
陕西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出土乐俑可分为伎乐俑和姿态俑两类。伎乐俑所奏乐器包括吹、弹、击奏3类8种;姿态俑均做特殊动作,并伴有张口特征,在音乐场景中承担了说、唱、领奏(领唱)、击掌、动作表演等角色与职能。布里村M63乐俑丰富的... 陕西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出土乐俑可分为伎乐俑和姿态俑两类。伎乐俑所奏乐器包括吹、弹、击奏3类8种;姿态俑均做特殊动作,并伴有张口特征,在音乐场景中承担了说、唱、领奏(领唱)、击掌、动作表演等角色与职能。布里村M63乐俑丰富的乐器种类、独特的表演形式以及与“清乐”有关的完整表演场景,为研究公元4~5世纪的音乐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十六国时期 乐俑 乐器 表演形式
下载PDF
甘肃敦煌新出魏晋十六国镇墓文研究
7
作者 魏军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 2014-2015年,甘肃敦煌佛爷庙湾—新店台墓群新发现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对研究古代敦煌姓氏家族及基层行政组织演变问题,均具有重要价值。镇墓文记录翟氏、窦氏、钟氏、孙氏、王氏等5姓7人,补充和丰富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姓氏资料,也弥补相关家族人物活动的时代缺环。镇墓文记录曹魏、前凉、后凉时期敦煌乡里名称,不仅填补曹魏、后凉在敦煌设乡里的资料空白,也证明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设置、名称沿革的延续性,还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百姓埋葬地和组织名称的新变化,推进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敦煌乡里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 敦煌镇墓文 姓氏 基层行政组织
下载PDF
从宗室教育看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何以深入
8
作者 宣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 十六国宗室是十六国政权得以维持的根基和骨干,这一群体的政治能力和文化认同,直接关乎十六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自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十六国统治阶层的提倡下,东宫机构和官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宗室成员还通过拜师求学、重视家学、侍读讲论等途径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十六国宗室教育具有规模宏远、政治导向、内容多样、师资优异、考核严明、重视女教等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宗室教育为十六国诸政权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一些割据政权得以创造性继承华夏政治文明成果,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为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宗室教育 历史文化认同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时期骑马乐俑军事考古学观察
9
作者 王晨仰 杨雯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陶俑是对生人社会所对应人物的真实反映,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骑马乐俑作为乐俑的一类,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是对两汉军乐俑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因骑兵大量出现,骑乐成为军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时期由于孝文帝... 陶俑是对生人社会所对应人物的真实反映,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骑马乐俑作为乐俑的一类,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是对两汉军乐俑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因骑兵大量出现,骑乐成为军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时期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骑马乐俑几近消失,基本被立俑形象的军乐俑替代。东魏北齐在统治者强烈要求恢复鲜卑旧俗的情况下,骑马乐俑随葬性质与十六国接近,属军乐俑性质。西魏北周时期,在鲜卑文化与汉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骑马乐俑虽仍有军乐队作用,但更多为仪仗乐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骑马乐俑 军乐俑 军戎服饰
下载PDF
论十六国政权的儒学建设及其影响
10
作者 许鹤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 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从边疆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同华夏文明,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推崇并倡导儒学,通过恢复与发展学校教育、重用并礼敬汉族士人等途径,促进了民族政权的稳固与兴盛,推动了儒学在中国北方的复兴,进一步加强了北方边疆与中原的文化联系,实现了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并为后来北魏完成北方统一以及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儒学 教育 儒士
下载PDF
血统中的天命:十六国政权的祖先追述
11
作者 尚永琪 洪寅欣 《丝绸之路》 2024年第1期5-17,共13页
十六国时期进入华夏世界的诸胡族,面对华夏传统观念中的天命观和华夷之别,在建构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努力中存在两种祖先追述的模式:其一是自称为华夏圣王之后,力图将本民族历史置入华夏历史中;其二是追述祖源至传说或历史记忆中的英雄人... 十六国时期进入华夏世界的诸胡族,面对华夏传统观念中的天命观和华夷之别,在建构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努力中存在两种祖先追述的模式:其一是自称为华夏圣王之后,力图将本民族历史置入华夏历史中;其二是追述祖源至传说或历史记忆中的英雄人物。这两种追述模式,反映了诸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不同的政治目标和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祖先追述 天命 圣王之后 英雄祖先
下载PDF
华夷观在十六国时期的曲折演变补说
12
作者 李椿浩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0-34,共5页
夷狄在十六国时建朝立业于中原之地。他们虽困苦于“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的传统华夷观,但为了巩固统治根基、缓和华夷间的民族冲突,不得已确定“变夷”,追求“从夏”。夷狄在出身、地缘、受命、文化上的言论及举措起到极为关键性的作用... 夷狄在十六国时建朝立业于中原之地。他们虽困苦于“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的传统华夷观,但为了巩固统治根基、缓和华夷间的民族冲突,不得已确定“变夷”,追求“从夏”。夷狄在出身、地缘、受命、文化上的言论及举措起到极为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这种“变夷从夏”最终只停留于种种“尝试”而已,未能取得具体成效。石虎等胡人统治者的一些倒行逆施和冉闵的民族大仇杀,以及卢谌、高瞻、周虓等汉族士人的言论及行动可作为典型性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观 十六 夷狄 变夷从夏
下载PDF
魏晋十六国经略河湟探赜
13
作者 杨荣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 经略 河湟
下载PDF
从鞋履看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的胡汉文化融合问题
14
作者 武韵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1期0043-0046,共4页
本研究以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时期的鞋履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时期胡汉文化融合的问题。首先,通过对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鞋履文化特点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与交融。其次,研究了鞋履在胡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象征意义与功能变... 本研究以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时期的鞋履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一时期胡汉文化融合的问题。首先,通过对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鞋履文化特点的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与交融。其次,研究了鞋履在胡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象征意义与功能变迁,以及其对当时社会风貌及文化认同的影响。接着,探讨了鞋履文化融合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社会阶层变动等。最后,总结了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鞋履文化融合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时期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鞋履文化 十六国北朝 胡汉文化
下载PDF
曲折发展:魏、西晋、十六国时期的黄河文明
15
作者 彭志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第7期62-69,共8页
汉大一统政权之后,黄河流域重又陷入了分裂泥潭。若从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的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开始算起,直到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在360余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充斥着混乱与分裂。具体来看,先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继... 汉大一统政权之后,黄河流域重又陷入了分裂泥潭。若从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的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开始算起,直到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在360余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充斥着混乱与分裂。具体来看,先有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继而有东晋、十六国相持,再有北朝、南朝交战多年。既有不同汉族政权间的争夺地盘,又不乏北方、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挺进中原。长期的分裂局面及残酷的战争给黄河流域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的悲惨景象一再重演。弥足珍贵的是,在混乱与分裂的间歇期,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仍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黄河文明吸纳了内迁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并最终融为一体,汇流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华夏文明 黄河文明 开皇 隋朝 黄河流域 游牧民族 西北方
下载PDF
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的错[牙合]畸形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全超 刘政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1-327,共7页
本文选择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中牙列较完整的个体进行了错畸形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我国魏晋十六国时期古代居民中错畸形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1)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错畸形的患病率为42 53%;在... 本文选择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中牙列较完整的个体进行了错畸形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我国魏晋十六国时期古代居民中错畸形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1)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魏晋十六国时期人骨错畸形的患病率为42 53%;在错个体中,前牙拥挤所占比例最大,为56 76%;在Angle氏错分类中,AngleⅠ类所占比例最大,为70 27%;2)错畸形的患病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人类经济类型所决定的饮食结构的改变与错畸形的发病原因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魏晋十六国时期 喇嘛洞墓地
下载PDF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洞窟的颜料使用特征及颜色分布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军虎 宋大康 李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7-99,共13页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洞窟的颜料使用特征及颜色分布王军虎,宋大康,李军(敦煌研究院)MichelSchilling(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一、前言莫高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公元534年),现存该时期开凿的洞窟有七个...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洞窟的颜料使用特征及颜色分布王军虎,宋大康,李军(敦煌研究院)MichelSchilling(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一、前言莫高窟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公元534年),现存该时期开凿的洞窟有七个,即:267、268、269、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使用特征 氯铜矿 二氧化铅 硬石膏 黑色颜料 莫高窟壁画 白色颜料 二氯化铅 高岭石
下载PDF
甘肃酒泉侯家沟十六国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建龙 魏美丽 +1 位作者 王永安 方志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0,共7页
为配合兰新高铁二线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酒泉市侯家沟墓地施工范围内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砖石混合墓、土洞墓三类。时代大致为十六国前凉时期。
关键词 甘肃酒泉 侯家沟 墓葬 十六国时期 前凉
下载PDF
《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长琦 周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5-100,共6页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崔鸿 十六国春秋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令狐氏与佛教关系探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孔令梅 杜斗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104,共6页
令狐氏是敦煌大族之一,自汉代徙入敦煌后逐渐成为儒学经术世家。北凉灭西凉后,令狐氏开始为人抄写佛经,接触佛教,由以儒术传家的传统大族转变为儒释兼通的新型大族。北朝时期,令狐氏在官方佛教写经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信仰佛教,与佛教的... 令狐氏是敦煌大族之一,自汉代徙入敦煌后逐渐成为儒学经术世家。北凉灭西凉后,令狐氏开始为人抄写佛经,接触佛教,由以儒术传家的传统大族转变为儒释兼通的新型大族。北朝时期,令狐氏在官方佛教写经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信仰佛教,与佛教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一切很好地反映了汉晋北朝时期敦煌大族与佛教的关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敦煌 令狐氏 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