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与烷醇酰胺的复配性能研究(英文)
1
作者 易晓 田富全 +4 位作者 郑延成 王帅栋 蔡小军 罗芳草 常世腾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9-616,共8页
以十四酸单乙醇酰胺为原料,通过乙氧基化、磺化反应得到了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C14NE3S),测定了C14NE3S的溶解性,C14NE3S与C14酸二乙醇酰胺(C14DN)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以及与长庆原油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C14NE3S具有良好的耐... 以十四酸单乙醇酰胺为原料,通过乙氧基化、磺化反应得到了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酸盐(C14NE3S),测定了C14NE3S的溶解性,C14NE3S与C14酸二乙醇酰胺(C14DN)复配体系的表面张力以及与长庆原油的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C14NE3S具有良好的耐盐性,C14NE3、C14NE3S在蒸馏水中cmc分别为0.07和0.158 mmol/L。溶液热力学理论研究表明,C14NE3S与C14DN摩尔比为1∶4和2∶3时在形成混合胶束时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互作用。不同比例的复配体系界面张力为超低时对应的NaCl质量分数不同。随着复配体系中C14NE3S含量的增加,达到低或超低界面张力(10^(-2)或10^(-3)mN/m数量级)的盐质量分数范围及最高无机盐质量分数越来越大。n(C14NE3S)∶n(C14DN)=1∶4达到低界面张力时的盐质量分数为0.3%~1%NaCl,n(C14NE3S)∶n(C14DN)=2∶3和3∶2的复合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所对应的盐质量分数分别为0.3%~3%NaCl和5%~10%NaCl,体现出表面活性剂极性增强和矿化度增加有利于界面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单乙醇酰胺醚磺 烷醇酰胺 相互作用 表/界面张力 耐盐
下载PDF
全氟十四酸包覆纳米铝粉的制备及点火燃烧性能 被引量:16
2
作者 姚二岗 赵凤起 +3 位作者 郝海霞 徐司雨 高红旭 李鑫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5,共6页
在氮气气氛下,采用全氟十四酸(FS)对纳米铝粉(nmAl)进行了表面包覆,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激光点火装置和低压火药燃烧测试装置对表面处理前后纳米铝粉的点火燃烧... 在氮气气氛下,采用全氟十四酸(FS)对纳米铝粉(nmAl)进行了表面包覆,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用激光点火装置和低压火药燃烧测试装置对表面处理前后纳米铝粉的点火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氟十四酸包覆的纳米铝粉(nmAl/FS),其分散性提高,颗粒分布更均匀;全氟十四酸羧基中的两个氧原子与纳米铝粉表面的Al原子以桥接的方式相结合;与未处理的纳米铝粉相比,在激光热流密度较低时,nmAl/FS的点火延迟时间短;在激光点火燃烧过程中,nmAl/FS的燃烧反应较剧烈,火焰亮度高,在低压火药燃烧测试装置中燃烧时,其燃烧火焰更集中,火焰亮度更高,燃烧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纳米铝粉 包覆 全氟十四酸 点火 燃烧性能
下载PDF
石墨/十四酸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冬生 刘世杰 +1 位作者 徐婷 张秀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9-824,共6页
利用超声解离的方法以膨胀石墨(EG)制得微米级片层石墨(MSGF),将MSGF添加到十四酸(MA)基体中,制备出MSGF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0%和2.0%的石墨/十四酸复合相变材料,采用实验的手段对该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 利用超声解离的方法以膨胀石墨(EG)制得微米级片层石墨(MSGF),将MSGF添加到十四酸(MA)基体中,制备出MSGF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1.0%和2.0%的石墨/十四酸复合相变材料,采用实验的手段对该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较纯MA有明显提高,随着MSGF质量分数的增加,固态体系的导热系数增加得越快,液态体系的增加则基本呈线性趋势;相变潜热随MSGF含量增加逐渐降低,但相变温度变化不大,熔化时的相变温度略高于凝固时的温度;储(放)热时间与纯MA相比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石墨 复合相变材料 热性能
下载PDF
由凝胶因子形成的十四酸异丙酯超分子凝胶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冯桂龙 陈海辉 +1 位作者 易绣光 钟路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0,共5页
采用双十八烷基-L-苯丙氨酸(Bis18-L-Phe)为凝胶因子,制备了具有热可逆性的十四酸异丙酯(IPM)超分子凝胶。IPM凝胶相转变温度(Tgel)随Bis18-L-Phe浓度增大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显示在整个IPM凝胶中形成了相互缠绕的针状聚集体。FT-I... 采用双十八烷基-L-苯丙氨酸(Bis18-L-Phe)为凝胶因子,制备了具有热可逆性的十四酸异丙酯(IPM)超分子凝胶。IPM凝胶相转变温度(Tgel)随Bis18-L-Phe浓度增大而增加。偏光显微镜(POM)显示在整个IPM凝胶中形成了相互缠绕的针状聚集体。FT-IR光谱分析表明Bis18-L-Phe分子间酰胺的氢键作用是IPM凝胶形成的一个重要驱动力。IPM凝胶动力学研究表明凝胶时间随Bis18-L-Phe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着温度升高而延长,因此IPM凝胶时间可以通过温度和Bis18-L-Phe浓度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异丙酯 凝胶因子 超分子凝胶
下载PDF
十四酸甾醇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皮肤创面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瑜 魏刚 +1 位作者 唐铱 李春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探讨十四酸甾醇酯(cholesterol myristate)对大鼠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方法十四酸甾醇酯作用于大鼠触须部皮肤创面,观察皮肤创面的修复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表达;体外分离... 目的探讨十四酸甾醇酯(cholesterol myristate)对大鼠皮肤创面修复过程中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方法十四酸甾醇酯作用于大鼠触须部皮肤创面,观察皮肤创面的修复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通路蛋白的表达;体外分离培养SD乳鼠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 Stem Cells,HFSCs),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K15的表达,CCK-8法检测十四酸甾醇酯对HFSCs增殖的影响,RT-q PCR、Western-blot检测其对HFSCs中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7 d,十四酸甾醇酯组创面基本愈合,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与真皮层连接牢固,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对照组表皮与真皮连接不牢固,表皮排列不规则,仍有炎症浸润。术后4 d,免疫荧光检测十四酸甾醇酯组修复皮肤中β-catenin、Lymphoid enhancing factor 1(LEF1)、cancer-myc(c-myc)、cyclin D1的表达均强于对照组。所培养的细胞表达HFSCs标志物CD34、CK15,十四酸甾醇酯对HFSCs有促增殖作用(P<0.01),且β-catenin、LEF1、c-myc、cyclin D1表达上调。结论十四酸甾醇酯通过激活HFSCs中的Wnt/β-catenin通路促皮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甾醇酯 毛囊干细胞 增殖 WNT/Β-CATENIN通路 皮肤修复
下载PDF
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的合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春荣 李仲杰 李继忠 《化学试剂》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2-103,共2页
报道了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的合成方法,通过元素分析和波谱分析确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 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 合成
下载PDF
十二酸/十六酸/十四酸三元复合相变体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于永生 井强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0,共3页
采用步冷曲线法测定了不同比例的十二酸(LA)/十六酸(PA)二元体系的相变温度,绘制了该体系的T-X相图。在其最低共熔点处引入十四酸(MA)组成三元体系,测定了该三元体系不同组成的相变温度,绘制其T-X相图。采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红外光... 采用步冷曲线法测定了不同比例的十二酸(LA)/十六酸(PA)二元体系的相变温度,绘制了该体系的T-X相图。在其最低共熔点处引入十四酸(MA)组成三元体系,测定了该三元体系不同组成的相变温度,绘制其T-X相图。采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红外光谱(FT-IR)对三元体系中最低共熔物的热性能和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A/PA质量比为76∶24时形成最低共熔物,其最低共熔温度为31.7℃,相变焓为272.9J/g;LA/PA/MA三元体系在质量比为60.8∶19.2∶20时能形成低共熔物,其低共熔温度为26.9℃,相变焓为264.2J/g,连续相变过程无分层现象,300次热循环后热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储能 十二 十四酸 十六
下载PDF
十四酸和铝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仝雅娜 丁贵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7,22,共7页
试验按照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盆栽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1年生马尾松在不同铝离子浓度、十四酸浓度及pH值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根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铝浓度为100mg/L、十四酸为200mg/L、pH值为5.4时,对马尾松幼苗株高、地径及根系生... 试验按照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盆栽砂培试验方法,研究了1年生马尾松在不同铝离子浓度、十四酸浓度及pH值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根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铝浓度为100mg/L、十四酸为200mg/L、pH值为5.4时,对马尾松幼苗株高、地径及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铝对植物的毒害。适合马尾松生长的pH是4.7~5.4,长势最好。铝离子浓度在200mg/L、pH为4.0时,幼苗株高、地径、根系形态均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现象。低浓度十四酸对于高浓度的铝离子浓度,络合效果有限,表现出现有的十四酸不能完全络合过多的铝离子,导致一定的铝毒害。高浓度十四酸能够与较高浓度的铝离子形成络合反应,降解铝对幼苗的危害,促进或保证马尾松幼苗能够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铝离子 十四酸 生长 根系
下载PDF
十八酸-十四酸二元相变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蒋达华 廖绍璠 +2 位作者 张鑫林 顾庆军 杨昊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144,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十八酸-十四酸(SA-MA)二元相变材料,采用施罗德公式理论计算,并采用步冷曲线法测试SA-MA二元体系的温度变化过程,得到最低共熔点的质量配比均为39∶61,共晶系理论相变温度为42.32℃,步冷曲线法测得的相变温度为41.7...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十八酸-十四酸(SA-MA)二元相变材料,采用施罗德公式理论计算,并采用步冷曲线法测试SA-MA二元体系的温度变化过程,得到最低共熔点的质量配比均为39∶61,共晶系理论相变温度为42.32℃,步冷曲线法测得的相变温度为41.70℃。通过DSC和FT-IR测试方法表征复合材料的性能,发现其相变温度为42.72℃,相变潜热为169.6J/g,并且各组分之间无化学反应。复合材料经过600次冷热循环后相变温度降低了1.6℃,说明该二元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SA-MA二元相变材料适用于建筑节能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 十四酸 二元相变材料 热性能
下载PDF
烷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研究
10
作者 吴金川 庄燕 +1 位作者 何志敏 屠雨恩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0,共3页
研究了乙氧基化和丙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随烷氧基加聚数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小表面张力增大,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迅速下降,而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趋于增强;二者的起泡力都下降,而泡沫... 研究了乙氧基化和丙氧基化十四酸乙醇酰胺磺基琥珀酸单酯钠盐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随烷氧基加聚数的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而最小表面张力增大,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迅速下降,而丙氧基化物的润湿力趋于增强;二者的起泡力都下降,而泡沫稳定性都较高,变化不显著。前者的润湿力不及后者,二者起泡力及泡沫稳定性的差别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基化 十四酸乙醇酰胺 磺基琥珀
下载PDF
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
11
作者 寇昌华 钱海鑫 +8 位作者 韩锡林 汤仁仙 温相如 赵子明 宋远见 戚大石 刘红芝 刘雯 马向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3570-3574,共5页
目的:制备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galactose carboxyl chitosan myristic acid nanoparticles,GCCMA),观察GCCMA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靶向性.方法:本实验组采用自组装法制备GCCMA纳米粒,优化制备条件,并经过本实验组鉴定稳定... 目的:制备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galactose carboxyl chitosan myristic acid nanoparticles,GCCMA),观察GCCMA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靶向性.方法:本实验组采用自组装法制备GCCMA纳米粒,优化制备条件,并经过本实验组鉴定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纳米粒经荧光标记后分别取不同浓度转染肝癌细胞及HT22海马神经细胞,对照组、HT22海马神经细胞组和肝癌细胞组,以及对照组、肝癌细胞-low组、肝癌细胞-mid组和肝癌细胞-high组(置入的GCCMA纳米粒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于1、2和4h时间点测定在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相同浓度的GCCMA纳米粒,Huh7肝癌细胞摄取量显著高于HT22海马神经细胞,肝癌细胞摄取量在特定区间有剂量依赖性,较高浓度时摄取量较大,在1、2和4h时间点所测定的结果显示,4h时肝癌细胞的摄取量最大.结论:GCCMA纳米粒有肝靶向性,为肝脏肿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或化疗药物提供很好的药物载体及给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 纳米技术 肝靶向性 肝肿瘤
下载PDF
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的合成
12
作者 李春荣 谢娟 刘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5年第8期490-491,505,共3页
报道了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的合成方法。以十四酸为原料经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乙酯中间体,用水合肼肼解得到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用乙腈-氯仿混合溶剂重结晶获得纯品,收率67.9%。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 报道了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的合成方法。以十四酸为原料经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乙酯中间体,用水合肼肼解得到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用乙腈-氯仿混合溶剂重结晶获得纯品,收率67.9%。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对硝基苯氧基)十四酸酰肼 合成 波谱分析
下载PDF
十四酸、十六酸的热容和熔化焓
13
作者 邢军 孟霜鹤 谭志诚 《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8-31,共4页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两种分析纯级脂肪酸十四酸和十六酸在80~370K温区的热容,获得固液熔化相变的热力基础数据:熔点分别为326.998K和335.934K,熔化焓分别为45.876kJmol^(-1)和49.065kJmol^(-1),熔化熵分别为104.5JK^(-1)mol^(-1...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两种分析纯级脂肪酸十四酸和十六酸在80~370K温区的热容,获得固液熔化相变的热力基础数据:熔点分别为326.998K和335.934K,熔化焓分别为45.876kJmol^(-1)和49.065kJmol^(-1),熔化熵分别为104.5JK^(-1)mol^(-1)和146.4JK^(-1)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十六 热容 熔化焓 脂肪 绝热量热
下载PDF
十四酸铜超疏水表面的溶剂热法制备及其润湿性
14
作者 洪文鹏 兰景瑞 +2 位作者 李浩然 陈小龙 李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574-6580,共7页
超疏水表面是防止低温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结冰、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以十四酸乙醇溶液和铜片为前体,基于溶剂热法将十四酸铜原位生长于铜片表面,通过调控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了不同润湿性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疏水表... 超疏水表面是防止低温条件下风机叶片表面结冰、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以十四酸乙醇溶液和铜片为前体,基于溶剂热法将十四酸铜原位生长于铜片表面,通过调控前体浓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了不同润湿性的疏水表面,实现了疏水表面润湿性的有效调控。此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十四酸铜团簇的微结构及分布状态;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验证团簇粉末的晶格成分;通过接触角测量仪量化不同条件下样品的表面润湿性。结果表明,随着铜片表面十四酸铜团簇密集程度的增加,液滴与铜片的接触角增大,铜片润湿性降低;十四酸乙醇溶液浓度及反应时间可以显著改变十四酸铜分布状态,进而改变表面润湿性。疏水表面润湿性的变化是由于Ostwald熟化促进晶体生长,使表面的“禾苗”状聚合物逐渐生长成十四酸铜微米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疏水表面 润湿性调控 微米花 Ostwald熟化
下载PDF
十四酸异丙酯反应—SO_4^(2-)/Ti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15
作者 吕燕根 李承港 邱挺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6年第5期67-74,共8页
通过正交实验合成催化效果较好的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得出较合适的制备固体超强酸的条件为:硫酸浓度为1 mol·L-1,TiO_2和硫酸的质量比为1:2,烘干温度为9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3h。结果表明,该合成方法可行,且合成... 通过正交实验合成催化效果较好的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得出较合适的制备固体超强酸的条件为:硫酸浓度为1 mol·L-1,TiO_2和硫酸的质量比为1:2,烘干温度为90℃,焙烧温度为350℃,焙烧时间为3h。结果表明,该合成方法可行,且合成的固体超强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 十四酸异丙酯 正交实验设计
下载PDF
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及其促进透皮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丽华 张雪勤 +2 位作者 杨亚江 杨祥良 徐辉碧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0-474,共5页
目的 研究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并探讨其促进透皮吸收的性能。方法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的微观形态,用黏度法研究其流变性和触变性,以雷公藤甲素为模型药物考察其促进透皮吸收性能。结果 十四酸异丙酯分... 目的 研究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并探讨其促进透皮吸收的性能。方法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的微观形态,用黏度法研究其流变性和触变性,以雷公藤甲素为模型药物考察其促进透皮吸收性能。结果 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的微观结构是由Span60在十四酸异丙酯中聚集形成的棒状小微管相互联结而成的三维网络结构。它有较好的流变性和触变性。载有雷公藤甲素的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的单位面积累计透皮量与时间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渗透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平均透皮速率为19 26ng·cm-2·h-1,是目前市售雷公藤甲素软膏的2.92倍。结论 十四酸异丙酯能被Span60凝胶化,载有雷公藤甲素的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的透皮性能优于市售雷公藤甲素软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异丙酯分子凝胶 流变性 触变性 透皮性能
下载PDF
相变材料十四酸改良凝固-熔化研究
17
作者 李芃 周民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5年第3期77-79,共3页
本文介绍了相变材料十四酸在蓄热技术中的应用,用FLUENT软件模拟了纯十四酸及向其中添加不同质量石墨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并对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对十四酸及其与石墨组成的改良相变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相变材料十四酸在蓄热技术中的应用,用FLUENT软件模拟了纯十四酸及向其中添加不同质量石墨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并对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对十四酸及其与石墨组成的改良相变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相变蓄能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十四酸 熔化 凝固 石墨
下载PDF
提高相变材料十四酸导热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米伟娟 李志广 《河北化工》 2011年第9期53-54,共2页
利用时间—温度曲线法对13组十四酸-硅藻土体系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十四酸添加不同量硅藻土的导热系数变化关系曲线,硅藻土的添加量应≤15%。通过添加硅藻土,相变材料十四酸的热传导热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十四酸 相变材料 导热性能 硅藻土
下载PDF
纳米材料/十四酸混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与特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媚质 杨鲁伟 +1 位作者 张振涛 杨俊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097-4105,共9页
选用纳米金属Cu和碳素材料石墨烯纳米片(GnPs)为改性剂分别添加至十四酸(MA)中,制备出Cu质量分数为1%、2%、3%和4%的Cu/MA混合相变蓄热材料及GnPs质量分数为1%、2%和3%的GnPs/MA混合相变蓄热材料,并对混合相变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 选用纳米金属Cu和碳素材料石墨烯纳米片(GnPs)为改性剂分别添加至十四酸(MA)中,制备出Cu质量分数为1%、2%、3%和4%的Cu/MA混合相变蓄热材料及GnPs质量分数为1%、2%和3%的GnPs/MA混合相变蓄热材料,并对混合相变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MA固态和液态热导率随Cu质量分数增加呈线性提高,1%(质量)GnPs/MA固态热导率较纯MA显著提高101.51%,随GnPs质量分数增加,热导率增幅减缓;FT-IR谱图表明Cu与MA及GnPs与MA间的混合均为物理作用;DSC结果显示添加Cu或GnPs可降低MA的过冷度和相变潜热,且随质量分数增加,相变潜热逐渐降低;4%(质量)Cu/MA和3%(质量)GnPs/MA放热时间相比于纯MA分别减少了23.4%和38.7%;4%(质量)Cu/MA和3%(质量)GnPs/MA在经历300次快速热循环试验后,晶体结构和相变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相变潜热分别降至168 J·g^(-1)和181 J·g^(-1)左右,仍满足蓄放热要求,两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酸 纳米材料 混合相变蓄热材料 热性能 相互作用 稳定性
下载PDF
月桂酸-十四酸/纳米二氧化硅/活性炭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媛 杨雪 陈杨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62-266,269,共6页
以月桂酸-十四酸(LA-MA)二元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为支撑材料,活性炭(AC)为导热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高导热系数的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泄漏性测试表明吸附在nano-SiO_(2)中的LA-MA... 以月桂酸-十四酸(LA-MA)二元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为支撑材料,活性炭(AC)为导热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具有高导热系数的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泄漏性测试表明吸附在nano-SiO_(2)中的LA-MA最佳质量分数为60%。热常数分析仪测量结果表明,当AC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247W/(m·K),比未添加AC的复合相变材料提高了41.9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AC质量分数为5%的复合相变材料熔融温度为30.3℃,相变潜热为71.7kJ/kg。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AMA/nano-SiO_(2)/AC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能储存特性,在建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桂-十四酸二元共晶混合物 复合相变材料 纳米二氧化硅 活性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