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UAM模拟的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十年际变化
1
作者 刘仁强 谢济鸿 黎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利用中高层大气模式(MUAM)研究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气候态的十年际变化,基于一组敏感性试验评估下边界条件、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分别影响,着重探讨了南北极局部增暖的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90年... 利用中高层大气模式(MUAM)研究20世纪末12月平流层气候态的十年际变化,基于一组敏感性试验评估下边界条件、二氧化碳及臭氧浓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变化的分别影响,着重探讨了南北极局部增暖的机制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12月北极中上平流层西风减速,中低层增温,这主要与下边界条件变化导致行星1波的上传显著增强(2波削弱)有关。同一时期,南极平流层低层西风加速温度降低,中上层东风减速温度升高,这主要与南极低平流层显著的臭氧损耗有关;下边界条件变化和中层局地的臭氧增加也有一定的贡献,但低层臭氧损耗所诱导的极涡加速使得波传播环境或条件有利于1~2波上传增强(1波主导)至更高高度可能是最终导致中上层增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模拟 十年际变化 臭氧损耗 行星波
下载PDF
大样本初始化十年际预测试验(CESM-DPLE)对东亚夏季气候预测的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大膀 司东 郎咸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90,共12页
基于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系统评估了大样本初始化十年际预测试验(CESM-DPLE)对1959-2016年东亚夏季气候预测的能力。结果表明,CESM-DPLE能较好地模拟东亚夏季气候... 基于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系统评估了大样本初始化十年际预测试验(CESM-DPLE)对1959-2016年东亚夏季气候预测的能力。结果表明,CESM-DPLE能较好地模拟东亚夏季气候以及相关主要大气环流系统的基本态特征,在年际尺度上对东亚气温有很高的预测技巧但对降水几乎没有预测能力。CESM-DPLE再现了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经由激发遥相关波列所引起的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东亚夏季风和气候的异常。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遥相关波列位相调整,东亚受异常低压控制,东亚夏季风偏强,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总体上,尽管还存在着不足,但CESM-DPLE对东亚夏季温度年际变化以及与20世纪90年代末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位相转变相联的东亚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是目前研究和预测东亚气候变化的一套较好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样本初始化十年际预测试验 气候预测 东亚夏季气候 十年际变化
下载PDF
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机制初探 被引量:9
3
作者 钟姗姗 何金海 +1 位作者 刘宣飞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6,共9页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 利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热含量和洋表风应力等资料探讨了ENSO十年际尺度变率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南太平洋不仅是年代际信号的显著区,同时也有可能是影响ENSO循环十年际变化的关键区。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海温暖异常经热带中太平洋东传到热带东太平洋,导致热带东太平洋产生暖的海温异常,这种海温异常进而激发了澳大利亚东部沿岸的大气,产生反气旋性风应力异常。在这种风场的作用下,其下方海水向四周辐散,使热带西南太平洋的温跃层变浅,产生负的温度异常,此后发生反位相的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所需的时间约为1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南太平洋 十年际 ENSO 机制
下载PDF
黔北洞穴石笋记录的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百年~十年际气候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姜修洋 杨邦 +4 位作者 王晓艳 何尧启 段福才 李志忠 沈川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3-781,共9页
通过黔北三星洞2支石笋(编号:SX3-a和SX14)的25个高精度230Th年龄(测年误差≤76 a)和740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16.82±0.04~8.29±0.03 ka B.P.)平均分辨率达10 a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无论在千年尺度还... 通过黔北三星洞2支石笋(编号:SX3-a和SX14)的25个高精度230Th年龄(测年误差≤76 a)和740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16.82±0.04~8.29±0.03 ka B.P.)平均分辨率达10 a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无论在千年尺度还是百年尺度,甚至是十年际气候事件上,三星石笋δ18O记录的季风气候与北高纬气候都存在耦合关系。然而,在波令-阿勒罗德(B?lling-Aller?d)时期,与格陵兰冰芯所记录的温度逐渐回冷的趋势相反,亚洲夏季风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过程。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加和越赤道气流的增强有可能是引起此时期夏季风增强的主要原因。在前北方期(11.7~9 ka B.P.)时,南极温度、大气CO2浓度和CH4浓度等在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结束后均达到最大值,而石笋δ18O记录表明在YD冷事件结束后,直到9 ka B.P.左右亚洲夏季风才达到最盛期。冰消期结束后,虽然太阳辐射能量已经达到高值,但直到9 ka B.P.之前,北美大陆仍然残留较大的冰盖,有可能对夏季风的增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另外,早全新世南极变冷同样有可能通过加强越赤道气流来影响夏季风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前北方期 黔北 石笋 ~十年际尺度
下载PDF
华南6月降水的十年际和极端年际差异及其环境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姚才 钱维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3-469,共7页
6月是华南季风降水的集中季节。利用高分辨率的1978—2006年亚洲降水资料分析得到,华南6月降水存在1980—1989年的十年少降水期和1992—2001年的十年多降水期,以及2004年的极端低值年和2005年的极端高值年。以华南的十年际和极端年际降... 6月是华南季风降水的集中季节。利用高分辨率的1978—2006年亚洲降水资料分析得到,华南6月降水存在1980—1989年的十年少降水期和1992—2001年的十年多降水期,以及2004年的极端低值年和2005年的极端高值年。以华南的十年际和极端年际降水变化为中心,存在着环南海西侧越南到华南和我国东南地区的6月降水异常的一致性分布。降水正(负)异常对应850 hPa上异常的东南(西北)风到达越南,异常的西南(东北)风到达华南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十年际正(负)异常的前冬季和当年春季,中高纬度西北太平洋出现正(负)的海温距平,表现为偏强(弱)的黑潮延伸体暖流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05年6月华南降水异常偏多对应半年前冬季赤道中太平洋出现假El Ni?o事件。2004年6月华南降水异常偏少,对应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赤道东部与西部两端的海温正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降水异常 十年际 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下载PDF
1980—2000年北极平流层冬季十年际变化形势的逐月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国华 刘仁强 黎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5-591,共7页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 采用1980—200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北半球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行星波的Eliassen-Palm(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平流层整层温度和纬向风场的十年际变化特征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的十年际变化在高纬度中下平流层12月呈明显增温趋势,1月转为较弱的冷却趋势,2月为明显的冷却趋势。纬向风在中高纬平流层12月呈明显的减速变化,1月减速区与加速区相间分布但强度均较弱,而2月为明显的加速趋势。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向热带对流层顶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明显加强;1月沿两支波导的传播趋势未变但均较弱;而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转为加强趋势,沿极地波导的传播转为减弱趋势。相应地,EP通量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形势沿两支波导在12月与2月相反,1月为过渡阶段。因此,北极平流层温度、纬向风、EP通量及其散度场的十年际变化在冬季内呈现一个从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的负极趋势向正极趋势逐月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十年际变化 温度 纬向风 行星波活动
下载PDF
气候系统十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7
作者 杨秋明 《科学中国人》 2000年第7期20-20,共1页
1.气候系统十年际变化(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气候预测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应用前景,它一直是诸如食物生产类型,人口分布等的决定因子。像萨赫勒(Sahel)地区严重干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及季风降水偏少等气候扰动有巨大的... 1.气候系统十年际变化(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气候预测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应用前景,它一直是诸如食物生产类型,人口分布等的决定因子。像萨赫勒(Sahel)地区严重干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及季风降水偏少等气候扰动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后果,这种扰动通常对整个生物圈产生很大的影响。气候预测(长期预报)的可作用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十年际变化 中国 气候预测 夏季 降水
下载PDF
平流层冬季内纬向风十年际变化形势差异分析
8
作者 达海钰 李宝华 +2 位作者 郑玲 马玉芳 雷春苗 《青海环境》 2022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使用ERA-Interim 1979—2000年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的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全球平流层冬季内纬向风场的分布特征及十年际变化形势。结果表明:北(冬)半球平流层与对流层均盛行西风,但平流层冬半球急流核比对流层急流核纬度偏高... 使用ERA-Interim 1979—2000年冬季各月(12月、1月、2月)的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全球平流层冬季内纬向风场的分布特征及十年际变化形势。结果表明:北(冬)半球平流层与对流层均盛行西风,但平流层冬半球急流核比对流层急流核纬度偏高;南(夏)半球平流层与对流层盛行风向相反,且平流层夏半球急流核比对流层急流核纬度偏低。南半球中高纬地区自上层到下层平均纬向风变化均为正变化;赤道及北半球低纬地区在平流层中上层一直为正变化,在对流层为负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及极区平流层纬向风变化较低纬度更为明显,其中极区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纬向风 十年际变化 冬季内 平流层
下载PDF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彭松耀 李新正 +2 位作者 徐勇 王洪法 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6-542,共7页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黄东海 优势种 十年际变化
下载PDF
近50a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新田 刘桂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500,共7页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 选取皖北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研究了皖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近50a皖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3℃,增温率0.25℃/10a;20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快速升高,增暖明显.②四季气温的变化有明显差异,除夏季外,春、秋、冬3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分别升高了1.7,1.4,1.8℃;增温率分别为0.34,0.27,0.36℃/10a;增温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③皖北地区东部的宿州和东南部的蚌埠增暖明显,增温幅度较大;皖北地区西北部的砀山、西部的亳州和西南部的阜阳增温幅度较小.气温异常偏高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以后,1991~2007年的17a中,气温异常偏高及以上等级出现10a,占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气温 变化趋势 空间差异 十年际变化
下载PDF
Interdecadal shift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SST anomaly in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9
11
作者 WU BingYi ZHANG RenH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8期2559-2564,共6页
An interdecadal shift in summer (June―Augu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8―2002 was identified in the late 1980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phase alternating from negative to ... An interdecadal shift in summer (June―Augu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8―2002 was identified in the late 1980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phase alternating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phases of the leading mode of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of the summer monthly mean SST in the Pacific domain 100°―180°E and 0°―40°N, accounting for 30.5% of the total vari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8―1987, the leading mode with a mean negative phase stat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 ?0.586) controlled SST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Correspondingly, negative SST anomalies occupie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outh of Japan and Chinese marginal s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8―2002, the leading mode shifted to its strong positive polarit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 0.781), thus positive SST anomalies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ccompanied by the interdecadal shift in summer mean SST, summer mean rainfall increased in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te period, particularly in southeastern China where increase in summer mean rainfall exceeded 40 mm, at the 0.05 significance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洋表层温度 十年际变化 夏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