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丧葬习俗看蒙藏文化交流与融合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晓荣 秋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5-49,共5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的诸多生活习俗,其中丧葬习俗中出现了火葬法。清晚期或者民国时期,蒙古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土葬、火葬、野葬等几种类型为主,土葬法与蒙元时期的“刳木为棺”习俗相比产生...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的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蒙古族的诸多生活习俗,其中丧葬习俗中出现了火葬法。清晚期或者民国时期,蒙古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土葬、火葬、野葬等几种类型为主,土葬法与蒙元时期的“刳木为棺”习俗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当时汉人的土葬法相似;野葬法是蒙古族原有的葬法,被保留下来;火葬法同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喇嘛高僧对火葬的参与度较高。从史诗内容体现的丧葬习俗看,藏传佛教的传入将丧葬习俗带到蒙古地区,与蒙古地区原有的丧葬习俗相融合,成为蒙古族丧葬习俗中的一类,形象地展示了蒙藏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丧葬习俗 蒙藏文化
下载PDF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鄂托克”与“兀鲁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晓荣 忠布它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多次出现“鄂托克”与“兀鲁思”等词汇,进行考证认为,“鄂托克”一词出现于15-17世纪的蒙古文献中,代替了蒙古汗国时代的“千户”。“兀鲁思”一词源自突厥语,8世纪左右被借入蒙古语。“兀鲁思”...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多次出现“鄂托克”与“兀鲁思”等词汇,进行考证认为,“鄂托克”一词出现于15-17世纪的蒙古文献中,代替了蒙古汗国时代的“千户”。“兀鲁思”一词源自突厥语,8世纪左右被借入蒙古语。“兀鲁思”与“万户”等同,且是在“鄂托克”之上的一种政治联盟。“兀鲁思”包括若干个“鄂托克”组织,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的“三个鄂托克兀鲁思”即以三个鄂托克组成的万户。通过以上词汇的考证可知藏族《格萨尔》传入蒙古地区的大致时代为15-17世纪,传入后与蒙古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出现了进一步本土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格萨尔史诗 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下载PDF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考
3
作者 董晓荣 秋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2-45,共4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名称。本文从蒙元时期的“大札萨”法令的颁布和元、明、清时期“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制度的设置与职能及其...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名称。本文从蒙元时期的“大札萨”法令的颁布和元、明、清时期“大札萨”“札日忽齐”“塔岳(达右)”等法令和职官制度的设置与职能及其历代的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大札萨”是大蒙古国时期颁布的法令,元及北元时期一直沿用。“札日忽齐”,即断事官,此官职设置于大蒙国时期,元代一直沿用,北元时期有很大的变化,虽沿用,但是成为执政台吉手下的只主本部落大、小事宜的断事官。“塔岳(达右)”是北元时期蒙古朝廷中使用的官职名称,即“太尉”。据此推测,藏族史诗《格萨尔》明代就传入蒙古地区,在此基础上说明藏族《格萨尔》传入蒙古地区后的本土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法令与职官 文化交融
下载PDF
从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的宗教词汇看蒙藏文化交流与融合
4
作者 董晓荣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词汇,说明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地区后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同时,该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与萨满教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特征。这... 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诸多与藏传佛教相关的词汇,说明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地区后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文化因素。同时,该书中也出现了许多与萨满教相关词汇,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文化特征。这些词汇为学界研究蒙古族《格斯尔》的渊源、流传及本土化提供了可贵的文献依据。对该书中出现的这些相关词汇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萨尔》史诗流传到蒙古地区后的本土化现象及蒙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宗教词汇 文化交融
下载PDF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视野下的蒙古族《格斯尔》名物词汇研究——以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中心
5
作者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4,共9页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 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出现了很多门类的物质文化词汇,如器具、服饰、建筑、家具、饮食、宗教等。这些物质文化词汇充分反映了藏族史诗《格萨尔》流传到蒙古族地区后的地方化现象,这将为格萨尔学研究提供可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清代北京木刻本《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中蒙古族、藏族及西域文化特色的名物词汇进行分析,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发展过程中,其在保留一部分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从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 名物词汇 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下载PDF
《圣主格斯尔可汗》文本及意义
6
作者 秋喜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9-43,共5页
金巴扎木苏演唱的《圣主格斯尔可汗》是《格斯尔》史诗文本历程中的新近的说唱文本,也是当今世界上韵体史诗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文本之最。她的问世不仅成为研究说唱文本的典范,也能充分阐释歌手创编技巧的有力之作。在当代语境中... 金巴扎木苏演唱的《圣主格斯尔可汗》是《格斯尔》史诗文本历程中的新近的说唱文本,也是当今世界上韵体史诗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文本之最。她的问世不仅成为研究说唱文本的典范,也能充分阐释歌手创编技巧的有力之作。在当代语境中,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文本内容的增量、创编的法则、高度程式化的语言和内容形式的互文性都成为史诗学界关注的焦点。《圣主格斯尔可汗》既是新的文本也是史诗传统文本。对该文本意义的论述,必将大力推进《格斯尔》史诗传统的各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格斯尔可汗 内容与形式 多重意义
下载PDF
论蒙古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的程式叙事 被引量:1
7
作者 秋喜 佟斯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9,共4页
本文以金巴扎木苏演唱的蒙古族长篇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的口头程式为重点,分析了该文本的婚姻主题及程式诗行结构,进而阐释了构筑诗行的技巧及在表演中的程式特征。歌手在表演中灵活运用多种程式化单元构筑诗行,这些程式不仅是史诗... 本文以金巴扎木苏演唱的蒙古族长篇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的口头程式为重点,分析了该文本的婚姻主题及程式诗行结构,进而阐释了构筑诗行的技巧及在表演中的程式特征。歌手在表演中灵活运用多种程式化单元构筑诗行,这些程式不仅是史诗传统的叙事单元,也体现了史诗创编的内在规则。对史诗歌手的创编法则及不同歌手的语言特征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格斯尔可汗 程式 创编规则
下载PDF
论《圣主格斯尔可汗》的人物程式 被引量:2
8
作者 秋喜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57,共6页
在口传史诗的表演中,歌手运用程式来创编故事,这不仅减少了歌手现场表演的压力,还能帮助其迅速构筑史诗的诗行。在蒙古族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中,歌手金巴扎木苏熟练驾驭丰富的程式,叙述同一个人物或场景时运用了不同的程式诗行,使文... 在口传史诗的表演中,歌手运用程式来创编故事,这不仅减少了歌手现场表演的压力,还能帮助其迅速构筑史诗的诗行。在蒙古族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中,歌手金巴扎木苏熟练驾驭丰富的程式,叙述同一个人物或场景时运用了不同的程式诗行,使文本高度程式化,并体现了歌手的创编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格斯尔可汗 程式
原文传递
金巴扎木苏《圣主格斯尔可汗》的韵式特征
9
作者 秋喜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65-69,共5页
《圣主格斯尔可汗》是金巴扎木苏演唱的通篇韵体的长篇史诗。是迄今为止口头流传的《格斯尔》史诗之最。在蒙古族悠久的史诗传统中歌手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口头流传的格斯尔故事,在演唱中展示了蒙古语汇之丰富,体现了史诗语言的程... 《圣主格斯尔可汗》是金巴扎木苏演唱的通篇韵体的长篇史诗。是迄今为止口头流传的《格斯尔》史诗之最。在蒙古族悠久的史诗传统中歌手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口头流传的格斯尔故事,在演唱中展示了蒙古语汇之丰富,体现了史诗语言的程式化风格,形成了精巧多样的韵律艺术。《圣主格斯尔可汗》的韵式丰富,其中句首韵、尾韵和内韵是构成诗行音韵的主要技巧,使得史诗的程式化风格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巴扎木苏 主格斯尔可汗 韵式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