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世纪的古籍整理的重大工程——《六十种曲评注》评介
1
作者 刘孝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6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六十种曲 研究 评注 十种曲 原刻本 排印本 注释本
下载PDF
论李渔的《十种曲》及其戏曲理论的一致性
2
作者 姚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5,共7页
在以往对李渔的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评价甚高 ,而对他的戏曲创作评价很低 .这种评价的悬殊使许多学者认为李渔是一位眼高手低的作家 .本文从形似与神似两个方面分析了李渔的 十种曲 和他的戏曲理论在外在形式与内蕴精... 在以往对李渔的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对李渔的戏曲理论评价甚高 ,而对他的戏曲创作评价很低 .这种评价的悬殊使许多学者认为李渔是一位眼高手低的作家 .本文从形似与神似两个方面分析了李渔的 十种曲 和他的戏曲理论在外在形式与内蕴精神上的一致性 ,并明确指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十种曲 形似 神似 一致性
下载PDF
《笠翁十种曲》的“新奇”艺术
3
作者 邓丹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77,共4页
明初,身处官僚阶层的士大夫们胸怀主流社会的诗教精神侧身曲坛,逐渐替代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而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他们出于业余爱好而创作戏曲,却无法摆脱诗骚风气的拘牵,仅将戏曲作为诗词的延续,对戏曲的曲文津津乐道,而疏于对故事情节。
关键词 李渔 剧作 艺术手法 文人 表现手法 钱塘君 吴剧 十种曲
原文传递
古代篇幅最大流传最广的戏曲选集《六十种曲》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复波 《文史知识》 1987年第4期64-66,共3页
明中叶以后.我国古典戏曲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景象,作家俊彩星驰,作品锦绣纷呈。而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鼎盛阶段,于是各种戏曲选本得以迭出问世,最重要的无疑当推《元曲选》和《六十种曲》。前者可视为元人杂剧之渊薮,后者... 明中叶以后.我国古典戏曲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景象,作家俊彩星驰,作品锦绣纷呈。而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鼎盛阶段,于是各种戏曲选本得以迭出问世,最重要的无疑当推《元曲选》和《六十种曲》。前者可视为元人杂剧之渊薮,后者则可称为明传奇之大观。《六十种曲》之名并不始自原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种曲 元人杂剧 《元选》 明传奇 鼎盛阶段 东郭记 《琵琶记》 鸣凤记 最大流 明中叶
原文传递
聊斋俚曲中的“十样锦”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万鹏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4期15-20,共6页
聊斋俚曲中的“十样锦”李万鹏在传世的聊斋俚曲中,有两篇作品的曲调联缀形式特别引人注目,这便是《姑妇曲》和《慈悲曲》中的“十样锦”。蒲松龄先生在前一作品开头处明确地说,“编了一套十样锦的曲儿,名为姑妇曲”;后一作品开头... 聊斋俚曲中的“十样锦”李万鹏在传世的聊斋俚曲中,有两篇作品的曲调联缀形式特别引人注目,这便是《姑妇曲》和《慈悲曲》中的“十样锦”。蒲松龄先生在前一作品开头处明确地说,“编了一套十样锦的曲儿,名为姑妇曲”;后一作品开头处则说,“这件故事名为十种慈悲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俚 叠断桥 蒲松龄研究 式结构 十种曲 银纽丝 抄本 南北 调名 组织形式
下载PDF
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十)
6
作者 郑怀兴 《艺海》 2015年第8期17-22,共6页
第十讲戏外功夫一、博览群书,专攻一业戏外功夫主要是读书。读书,并不仅仅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从书中可以学到许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在回乡种田的岁月里,家中一贫如洗,我何以能有顽强的毅力坚持读书呢?就是因为我非常钦佩颜... 第十讲戏外功夫一、博览群书,专攻一业戏外功夫主要是读书。读书,并不仅仅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从书中可以学到许多立身处世的道理。在回乡种田的岁月里,家中一贫如洗,我何以能有顽强的毅力坚持读书呢?就是因为我非常钦佩颜回的好学精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因为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句名言在激励着我。因此身处困境而求知不倦,自强不息。如今商品大潮汹涌而来,但并不影响我的读书心态。跟当年比起来,我读书的条件不知优裕了多少倍,已经拥有一个书房,近千册藏书,不愁吃,不愁穿,物质上还奢求什么?一个人的精神充实比物质富有重要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大潮 理论与实践 不改其乐 目连戏 外国戏剧 春草闯堂 创作冲动 电视剧创作 民间小戏 十种曲
下载PDF
李渔的戏曲与歌舞伎 被引量:4
7
作者 冈晴夫 《文艺研究》 1987年第4期66-69,共4页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596—1876),中国的戏曲书流传到日本特别多的是《李笠翁十种曲》。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所有的中国戏曲中,李渔的戏曲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和特征与《歌舞伎》最相近。当时的人们尽管是凭着直觉,但是他们一定已经很锐敏地体...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596—1876),中国的戏曲书流传到日本特别多的是《李笠翁十种曲》。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所有的中国戏曲中,李渔的戏曲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和特征与《歌舞伎》最相近。当时的人们尽管是凭着直觉,但是他们一定已经很锐敏地体味到了李渔戏曲的这种独特风格。 也就是说,两者所相同的是,它们追求的不是具有典雅高尚情趣的戏曲。它们以一般老百姓为对象,把通俗的娱乐性放在最首位,以它为最优先。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伎 李渔 中国戏 古典主义戏剧 十种曲 《西厢记》 《风筝误》 比目鱼 独特风格 江户时代
下载PDF
王国维与古代戏曲档案 被引量:1
8
作者 姚淦铭 朱瑞芬 《浙江档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2-13,共2页
王国维与中国古典戏曲档案是档案史上值得书写的一段光辉记载。这是因为:王氏是发现中国古曲戏曲档案价值的第一人;王氏是对古典戏曲档案进行科学整理和编篡的开创者;王氏又是卓越地利用这些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山者。但是从档案学角... 王国维与中国古典戏曲档案是档案史上值得书写的一段光辉记载。这是因为:王氏是发现中国古曲戏曲档案价值的第一人;王氏是对古典戏曲档案进行科学整理和编篡的开创者;王氏又是卓越地利用这些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山者。但是从档案学角度来阐述的迄今未见专文,故略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 古典戏 专文 《宋元戏考》 《录鬼簿》 《宋元戏史》 中山诗话 十种曲 录鬼簿
下载PDF
戏如人生——谈李渔的《比目鱼》小说及戏曲
9
作者 童元方 《中国文化》 1991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一)李渔曾写过一篇小说,题“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于死节”,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和后出的另一个本子《连城璧》中。说的是谭楚玉和刘藐姑的爱情故事。李渔又用同一故事,写了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比目鱼》。也就是他戏曲... (一)李渔曾写过一篇小说,题“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于死节”,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和后出的另一个本子《连城璧》中。说的是谭楚玉和刘藐姑的爱情故事。李渔又用同一故事,写了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比目鱼》。也就是他戏曲名作十种曲之一。这篇小说,按照说故事的人,也就是作者李渔自己的话,大致是这样的:天下最贱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刘藐姑 谭楚玉 爱情故事 十种曲 短篇小说集 钱玉莲 笠翁 《牡丹亭》
下载PDF
浅论李渔戏曲创作与园林艺术
10
作者 马婷婷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8期32-34,共3页
李渔以曲家名世,兼有园林家的身份。试对李渔《李笠翁十种曲》中所含园林元素的分析,从园林艺术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寻园林艺术在李渔戏曲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及李渔戏曲创作与园林艺术的相通、相似之处。
关键词 李渔 《李笠翁十种曲 园林艺术
下载PDF
论李渔人格在戏曲中的多角度投射
11
作者 李良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48,共7页
李渔的十种曲不仅在戏曲技巧方面有突出成就,也能够反映出李渔人格的多面性。结合其他的创作和编辑作品可以看出,李渔戏曲在娱乐性之外还蕴含着他的处世态度、对家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审视。李渔在复杂心态的支配下选择"隐于市"... 李渔的十种曲不仅在戏曲技巧方面有突出成就,也能够反映出李渔人格的多面性。结合其他的创作和编辑作品可以看出,李渔戏曲在娱乐性之外还蕴含着他的处世态度、对家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审视。李渔在复杂心态的支配下选择"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怀有"经世"之才,积极思考政事,并且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历史视角。这些多角度的投射提供了全面认识李渔的途径,也提供了认识李渔戏曲创作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十种曲 人格 隐逸 经世
下载PDF
汤显祖《邯郸记·行田》【柳摇金】曲“克膝的短裘,揸不住沙尘刮”点断及释义商榷
12
作者 黄武松 《辞书研究》 2017年第2期84-92,共9页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收有:“【克膝】谓长及膝部。明汤显祖《邯郸记·行田》:‘青驴紧跨,霜风渐加。克膝的短裘,揸不住沙尘刮。’”“【揸】(4)遮。明汤显祖《邯郸记·行田》:‘青驴紧跨,霜风渐加。克膝的短裘,揸不住沙...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收有:“【克膝】谓长及膝部。明汤显祖《邯郸记·行田》:‘青驴紧跨,霜风渐加。克膝的短裘,揸不住沙尘刮。’”“【揸】(4)遮。明汤显祖《邯郸记·行田》:‘青驴紧跨,霜风渐加。克膝的短裘,揸不住沙尘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记 十种曲 《邯郸记》 汉语大词典 《牡丹亭》 邯郸梦 齐如山 墨憨斋 缀白裘 韵字
下载PDF
《回文传》作者辨疑
13
作者 刘兴汉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53-61,共9页
《回文传》,全名《合锦回文传》,清代小说,十六卷,不分回。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除卷三、卷十二外,每卷卷后都有署名“素轩”的评语。现存最早刊本为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另有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因为... 《回文传》,全名《合锦回文传》,清代小说,十六卷,不分回。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除卷三、卷十二外,每卷卷后都有署名“素轩”的评语。现存最早刊本为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另有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因为此书刊刻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合锦回文传 《闲情偶寄》 作品 才子佳人小说 一家言 小说创作 中国古代小说 十种曲 《狮吼记》
下载PDF
继往开来 泽惠后学——“冯俊杰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暨戏曲研究座谈会”综述
14
作者 陈美青 《中华戏曲》 CSSCI 2013年第1期17-27,共11页
冯俊杰先生,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小学、中学、中专教师,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师范大学)从事先秦文学教学及研究,90年代后转行... 冯俊杰先生,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小学、中学、中专教师,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师范大学)从事先秦文学教学及研究,90年代后转行戏剧戏曲学领域,从事戏曲文学、戏曲文物的教学和研究。冯先生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三项国家社科项目以及一些省级社科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 冯俊 中国古代剧场史 演剧活动 花雅之争 十种曲 王廷信 中国戏
原文传递
一部推动文献学发展的专著——评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
15
作者 杨惠玲 《戏曲研究》 2006年第1期324-327,共4页
笔者在研究古代戏曲的学术之路上,随着经验的增加,越来越体会到文献的重要性。首先,文献能够让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做到胸有全局,有的放矢;其次,文献能够提供研究必需的实证材料,以此为据,通过检验已有的结论、总结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 实证材料 元刊杂剧三 十种曲 吴梅 校注本 演变轨迹 齐如山 全元 资料汇编 程砚秋
原文传递
论李渔市俗喜剧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建祖 《远程教育杂志》 1999年第6期32-35,共4页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李渔对于市俗喜剧的贡献,就在于他扬弃了传统市俗喜剧中粗俗的成分,而使市俗喜剧趋于精、雅,从而提高了市俗喜剧的审美品味。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学大多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或完全是文雅高尚、奋进...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李渔对于市俗喜剧的贡献,就在于他扬弃了传统市俗喜剧中粗俗的成分,而使市俗喜剧趋于精、雅,从而提高了市俗喜剧的审美品味。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学大多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或完全是文雅高尚、奋进有德的典范,而那些自由轻松、活泼明快的俗文学却历来不为高雅人士所看重,正如《琵琶记》在当时较之《西厢记》更为士大夫所接受,尽管后者的成就要大于前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李渔,会发现李渔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他正处于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界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喜剧效果 市民阶层 俗文学 雅文学 十种曲 《风筝误》 语言 中国戏剧 《西厢记》
下载PDF
正是雷门堪击鼓──李渔研究会工作回顾
17
《文化艺术研究》 1996年第5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李渔 研究会工作 雷门 芥子园 剧协 李笠翁 交流研究成果 吴双连 全体会员 十种曲
下载PDF
词语札记
18
作者 王宣武 《唐都学刊》 1994年第4期42-47,共6页
词语札记王宣武被《搜神记》①卷六,147“儿生两头汉灵帝时”条:“后董卓戮大后,被以不孝之名.”《搜神记全译》②译为:“后来董卓杀大后,落下不孝的罪名.”按:译“被”为‘落下’,显系望文生义.“被”应释为“加”.“被... 词语札记王宣武被《搜神记》①卷六,147“儿生两头汉灵帝时”条:“后董卓戮大后,被以不孝之名.”《搜神记全译》②译为:“后来董卓杀大后,落下不孝的罪名.”按:译“被”为‘落下’,显系望文生义.“被”应释为“加”.“被”之“加”义,早已习见.屈原《九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神记》 叔茂 十种曲 九章 大后 叙述语言 夷坚 袁于令 沈德符 丹邱
下载PDF
读卢前《明清戏曲史》札记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云 《中华戏曲》 CSSCI 2013年第2期342-361,共20页
卢前(1905—1951)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原名正绅,字冀野,号小疏,别署饮虹簃主、碛龛、愧庵、老冀等。1905年3月,他出生在南京城一个书香世家之中。因家学渊源,他10岁能文,十二三岁始好韵语。1922年,17岁的卢前便以"... 卢前(1905—1951)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原名正绅,字冀野,号小疏,别署饮虹簃主、碛龛、愧庵、老冀等。1905年3月,他出生在南京城一个书香世家之中。因家学渊源,他10岁能文,十二三岁始好韵语。1922年,17岁的卢前便以"特别生"的身份被东南大学国文系破格录取,后师从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治曲,成为吴门得意的弟子之一。大学毕业以后,卢前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被聘为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华西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的教授,并担任过《中央日报》的副刊主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戏 八义记 吴梅 十种曲 国文系 创作 丹丘先生 花部 硕园
原文传递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冯俊杰先生戏曲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峰 《戏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64-377,共14页
20世纪国门洞开以来,各种研究方法的引进使得戏剧史的研究视野开拓,成绩斐然。特别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傩戏热"、"目连戏热"以及戏剧文物的大量被发掘,大大拓宽了已有戏剧观念,大批治史学者致力于以戏剧为综合艺术... 20世纪国门洞开以来,各种研究方法的引进使得戏剧史的研究视野开拓,成绩斐然。特别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傩戏热"、"目连戏热"以及戏剧文物的大量被发掘,大大拓宽了已有戏剧观念,大批治史学者致力于以戏剧为综合艺术来贴近其历史。这批学者中,冯俊杰教授便是用力较勤的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戏剧观念 邓绍基 郑光祖 十种曲 元杂剧研究 冯俊 戏剧史 目连戏 中国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