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生物硅记录的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兰兰
邱卓雅
+2 位作者
向荣
杨艺萍
陈木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基于生物硅含量变化,结合碳酸钙和硅质生物放射虫数据,本文揭示了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生产力演变规律及其气候响应。研究区域的古生产力演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生产力相对低的末次冰期(56~18 ka)、生产力呈阶段性增加的末次冰...
基于生物硅含量变化,结合碳酸钙和硅质生物放射虫数据,本文揭示了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生产力演变规律及其气候响应。研究区域的古生产力演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生产力相对低的末次冰期(56~18 ka)、生产力呈阶段性增加的末次冰消期(18~10 ka)以及高生产力的全新世。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沉积物中放射虫物种主要是具有硅化程度较高的矢状环形结构的轭环虫/双篮虫属占据绝对优势(约60%)、少见硅化程度轻的纤细结构,推测末次冰期沉积物中硅质生物壳体受到明显溶解作用影响,尽管如此,末次冰期碳酸钙含量约20%、生物硅含量3.5%~4.4%、放射虫丰度1000~6000枚·g^(-1),表明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生产力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营养盐物质丰富、生物量较高。该结论得到放射虫群落结构中罩笼虫目高相对丰度(>50%)的数据支持,其被认为是营养盐丰富的指标。此外,末次冰消期生物硅含量的阶段性波动变化现象,可能是受千年尺度气候事件的调控引起的,即Heinrich1(HS1)和新仙女木(YD)时期生产力增高、生物量增加,推测与陆源有机物质的输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进入上层水体、南极中层水入侵带来中层水通风增强促进硅质生物生产力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古生产力
末次冰期
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印度洋东北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郑培松
赖忠平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5期455-470,共16页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过程与冰期大气CO;浓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Bipolar Seesaw对于理解冰期气候的运行机制,探究大气CO;变化的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的观测研究已较为全面,但Bipolar Seesaw的具体机制仍有众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Bipolar Seesaw的研究进展,并归纳了Bipolar Seesaw未来的几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olar
Seesaw
冰期
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冰期
千年
尺度
大气CO
变化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生物硅记录的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兰兰
邱卓雅
向荣
杨艺萍
陈木宏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基金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56,42176080,41576044)。
文摘
基于生物硅含量变化,结合碳酸钙和硅质生物放射虫数据,本文揭示了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生产力演变规律及其气候响应。研究区域的古生产力演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生产力相对低的末次冰期(56~18 ka)、生产力呈阶段性增加的末次冰消期(18~10 ka)以及高生产力的全新世。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末次冰期沉积物中放射虫物种主要是具有硅化程度较高的矢状环形结构的轭环虫/双篮虫属占据绝对优势(约60%)、少见硅化程度轻的纤细结构,推测末次冰期沉积物中硅质生物壳体受到明显溶解作用影响,尽管如此,末次冰期碳酸钙含量约20%、生物硅含量3.5%~4.4%、放射虫丰度1000~6000枚·g^(-1),表明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生产力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营养盐物质丰富、生物量较高。该结论得到放射虫群落结构中罩笼虫目高相对丰度(>50%)的数据支持,其被认为是营养盐丰富的指标。此外,末次冰消期生物硅含量的阶段性波动变化现象,可能是受千年尺度气候事件的调控引起的,即Heinrich1(HS1)和新仙女木(YD)时期生产力增高、生物量增加,推测与陆源有机物质的输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进入上层水体、南极中层水入侵带来中层水通风增强促进硅质生物生产力的升高有关。
关键词
生物硅
古生产力
末次冰期
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印度洋东北部
Keywords
biogenic silica
palaeoproductivity
last glaciation
millennial events
northeastern Indian Ocean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Q915.81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郑培松
赖忠平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汕头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
出处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5期455-470,共16页
基金
汕头大学科研基金(NTF19003)。
文摘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过程与冰期大气CO;浓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Bipolar Seesaw对于理解冰期气候的运行机制,探究大气CO;变化的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的观测研究已较为全面,但Bipolar Seesaw的具体机制仍有众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Bipolar Seesaw的研究进展,并归纳了Bipolar Seesaw未来的几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
Bipolar
Seesaw
冰期
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冰期
千年
尺度
大气CO
变化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Keywords
Bipolar Seesaw
glacial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event
glacial millennial-scale atmospheric CO2 changes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生物硅记录的孟加拉湾东南部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生产力变化
张兰兰
邱卓雅
向荣
杨艺萍
陈木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末次冰期Bipolar Seesaw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郑培松
赖忠平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