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墓壁画升仙图的仪式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汪小洋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20,共6页
汉人热衷长生,因此升仙就成为汉人普遍存在的一个宗教行为,汉墓壁画中升仙图的出现就是对这一宗教行为的图像表现。其中,升仙仪式是重点解读的内容。从升仙图的神灵表现看,升仙图表现的是升仙仪式的完成阶段;从升仙图的演变看,升仙图在... 汉人热衷长生,因此升仙就成为汉人普遍存在的一个宗教行为,汉墓壁画中升仙图的出现就是对这一宗教行为的图像表现。其中,升仙仪式是重点解读的内容。从升仙图的神灵表现看,升仙图表现的是升仙仪式的完成阶段;从升仙图的演变看,升仙图在东汉有一个式微的趋势。因此,升仙图提供的意义是:升仙图在墓葬中找到一个升仙活动的转化结构,通过仪式的图像表现满足了墓主人长生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壁画 升仙图 仪式解读
原文传递
论河南汉墓出土升仙图像类型、起源及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乐乐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54,共13页
汉代墓葬中的升仙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暗示或表现墓主升仙的动态场景和表现仙境的图像系统;从风格上来说,其自身经历了由昆仑山向西王母图像系统的风格转变。升仙图深切暗示着汉代人对于死亡最古老的态度,即死亡并不是无,但汉... 汉代墓葬中的升仙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暗示或表现墓主升仙的动态场景和表现仙境的图像系统;从风格上来说,其自身经历了由昆仑山向西王母图像系统的风格转变。升仙图深切暗示着汉代人对于死亡最古老的态度,即死亡并不是无,但汉代人似乎并不希冀复活和再生,而是在灵兽的护卫下飞升,进入无上的境界。由此,承认死亡又企图超越死亡成为汉代墓葬艺术的思想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墓葬 升仙图
原文传递
汉墓中太一升仙图的母题溯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晨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4,共11页
陕西定边郝滩出土壁画与此前陕西靖边、陕西西安、山东微山、内蒙古鄂托克旗、江苏徐州的七块画像存在密切联系。从绘制格套与画师意图切入,可知郝滩壁画的母题符合汉代宴乐绘法的基本格套,注重通过“围观”绘法来凸显画面主体。定边、... 陕西定边郝滩出土壁画与此前陕西靖边、陕西西安、山东微山、内蒙古鄂托克旗、江苏徐州的七块画像存在密切联系。从绘制格套与画师意图切入,可知郝滩壁画的母题符合汉代宴乐绘法的基本格套,注重通过“围观”绘法来凸显画面主体。定边、靖边壁画中太一等神非为图像强调的主体,而属于“边缘与陪衬”,其作为迎接尸解登仙的核心神祇出现于宴乐格套中“围观”的主位。汉代宴乐图与升仙图的绘法、布局均存在沿袭。以往汉代壁画中被研究者判定为“宴乐图”主题的图像应为“升仙图”,借此可证两汉时期本土宗教观念到宗教形象的逐步型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滩壁画 汉代 太一 升仙图
原文传递
汉代诗画的“出位之思”——升仙图与游仙诗的“空间叙事”
4
作者 伏雪芹 《中国美术研究》 2021年第3期24-31,共8页
升仙图和游仙诗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二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出位之思”。升仙图尝试突破空间媒介的“共时性”限制,进行“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实现了图像的“历时性”叙述。游仙诗则努力克服时间媒介的“历时性”局... 升仙图和游仙诗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二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出位之思”。升仙图尝试突破空间媒介的“共时性”限制,进行“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实现了图像的“历时性”叙述。游仙诗则努力克服时间媒介的“历时性”局限,有意识地建构文本的空间结构形态,实现了文本的“共时性”叙述。讨论二者在空间叙事层面所呈现的这些叙事特征,不仅能深入了解汉代诗画的叙事艺术,同时也能为汉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仙图 文书写 空间叙事
原文传递
仙传与升仙图:宋代“仙人接引”模式的文本建构与图像表达
5
作者 熊明 宋昭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3-71,共9页
成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最终目标,“飞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过程,宋代出现的与此相关的神仙传记与墓室壁画升仙图,是宋人升仙追求的文本再现与图像呈现。在二者共同描绘的升仙程式中,“仙人接引”都是核心与重点,而仙传中的“诏书”... 成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最终目标,“飞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过程,宋代出现的与此相关的神仙传记与墓室壁画升仙图,是宋人升仙追求的文本再现与图像呈现。在二者共同描绘的升仙程式中,“仙人接引”都是核心与重点,而仙传中的“诏书”与升仙图中的“灵幡”作为“仙人接引”模式的特殊“模件”,在各自的表达范式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宋代仙传与升仙图中的“仙人接引”模式,折射出宋代升仙叙事中存在的现实秩序,也体现了文本与图像之间以及更深层面的文学艺术与宗教体系、现实秩序之间的互渗相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仙图 人接引”模式 隐喻 像表达
原文传递
山西榆社北魏孙龙石椁研究
6
作者 安瑞军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孙龙石椁是目前所见北魏洛阳时代纪年最早的石质葬具,其文字结合图像的主题表达形式颇具特点,具有重要的标本学价值。本文回顾了孙龙石椁的发现与研究历程,纠正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石椁形制、题铭与榜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文字表达... 孙龙石椁是目前所见北魏洛阳时代纪年最早的石质葬具,其文字结合图像的主题表达形式颇具特点,具有重要的标本学价值。本文回顾了孙龙石椁的发现与研究历程,纠正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石椁形制、题铭与榜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一种旌表孝行的意图。文章重点对图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合大量考古新发现,对图像布局及题材渊源、主题表达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墓主人夫妇宴飨图、四神图、升天图为主题图像;射猎图、杂技图、牛车鞍马出行图、树下并坐图等居于次要地位。其在文化面貌上表现出受洛阳主流文化的影响,又留有许多平城传统的印记,体现出大变革时代文化交融、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榆社 孙龙石椁 升仙图 树下并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