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氟脲嘧啶的β-D-半乳吡喃糖苷的合成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昌俊 陈再成 +2 位作者 张以宁 王义贵 张成如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73-277,共5页
5-氟脲嘧啶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代谢类抗癌药物,主要适用于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等,但具有一定的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
关键词 氟脲嘧啶 半乳吡喃糖苷 合成
下载PDF
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的合成及其肝靶向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希明 余江南 +4 位作者 傅志君 傅海珍 李青 尤启冬 张钧寿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合成具有肝靶向意义的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并考察其肝脏靶向性能。方法:以半乳糖为起始物,经乙酰化、澳代、缩合、置换,加醇后得目的化合物。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HPLC测定药物在小鼠肝脏及血液中的... 目的:合成具有肝靶向意义的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并考察其肝脏靶向性能。方法:以半乳糖为起始物,经乙酰化、澳代、缩合、置换,加醇后得目的化合物。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HPLC测定药物在小鼠肝脏及血液中的浓度。结果:目标化合物经IR和MS进行了结构确证。白蛋白微球表面偶联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肝靶向效率增大约1.5倍。结论:所制半乳糖白蛋白微球趋肝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 肝靶向 微球
下载PDF
保护的二糖半乳吡喃糖基(α1→2)葡萄吡喃糖苷的合成 被引量:3
3
作者 易幸 史慎德 +4 位作者 陈朗秋 刘开科 魏海南 石亮亮 卢高超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32-2535,共4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保护的二糖半乳吡喃糖基(α1→2)葡萄吡喃糖苷的合成方法。甲基-4,6-O-苄叉基-β-D-葡萄吡喃糖苷(1)经区域选择性地苯甲酰化,得到受体甲基-3-O-苯甲酰基-4,6-O-苄叉基-β-D-葡萄吡喃糖苷(2)。该受体与供体异丙基-2-O-苯... 建立了一种新的保护的二糖半乳吡喃糖基(α1→2)葡萄吡喃糖苷的合成方法。甲基-4,6-O-苄叉基-β-D-葡萄吡喃糖苷(1)经区域选择性地苯甲酰化,得到受体甲基-3-O-苯甲酰基-4,6-O-苄叉基-β-D-葡萄吡喃糖苷(2)。该受体与供体异丙基-2-O-苯甲酰基-3-O-烯丙基-4,6-O-苄叉基-β-D-1-硫代半乳吡喃糖苷(4)偶联,获得了一种保护的二糖Galp(α1→2)Glcp片段甲基-2-O-苯甲酰基-3-O-烯丙基-4,6-O-苄叉基-α-D-半乳吡喃糖基-(1→2)-3-O-苯甲酰基-4,6-O-苄叉基-β-D-葡萄吡喃糖苷(5)。所有的产品通过NMR、MS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吡喃糖基(α1→2)葡萄吡喃糖苷
原文传递
基于酵母双杂交的微囊藻毒素检测系统初探
4
作者 潘晓 沈萍萍 华子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微囊藻毒素是由淡水微囊藻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结构为环状七肽,分子量约1000Da,对生物机体具有多种毒理作用,是一类较强的肿瘤促进剂,目前没有比较简单便宜的藻毒素检测方法,本文探索建立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藻毒素检测的方法。前期实... 微囊藻毒素是由淡水微囊藻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结构为环状七肽,分子量约1000Da,对生物机体具有多种毒理作用,是一类较强的肿瘤促进剂,目前没有比较简单便宜的藻毒素检测方法,本文探索建立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进行藻毒素检测的方法。前期实验已用噬菌体表面展示肽库技术从随机12和7肽库中筛选获得若干与藻毒素有相互作用的多肽。本文分别挑选其中亲和力较高的3个多肽,构建到酵母双杂交系统中,将不同的肽段分别融合在含有Ac-tive Domain和Binding Domain的表达载体中,共转化酵母菌株AH109,然后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来反映下游报告基因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情况,从而通过反映培养基里面是否含有藻毒素,进而利用此方法来比较方便地检测藻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酵母双杂交 ONPG(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 β-Gal(β-糖苷酶)
下载PDF
LC-MS法鉴定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 被引量:15
5
作者 沈小月 宋敏 杭太俊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37-1744,共8页
目的:建立LC-MS法对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对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分别采用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衍生化后ODS柱分离或Hypersil SCX色谱柱直接分离,电喷雾正离子化高分辨TOF/MS检测,结合MS/MS法和对照品对照法进行鉴定... 目的:建立LC-MS法对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对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分别采用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衍生化后ODS柱分离或Hypersil SCX色谱柱直接分离,电喷雾正离子化高分辨TOF/MS检测,结合MS/MS法和对照品对照法进行鉴定。结果:在所建立的条件下,共检测并鉴定4个生物碱成分(2-氧-α-D-半乳吡喃糖苷-1-脱氧野尻霉素、1-脱氧野尻霉素、荞麦碱和1,4-二脱氧-1,4-亚胺基-D-阿拉伯糖醇),衍生化法和直接测定法2种分离分析方法的鉴定结果相互验证。此外,9-芴甲氧羰酰氯(FMOC-Cl)柱前衍生化法亦适用于桑叶生物碱成分的准确定量,方法准确可靠。结论: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鉴定为相关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2-氧-α-D-半乳吡喃糖苷-1-脱氧野尻霉素 1-脱氧野尻霉素 荞麦碱 1 4-二脱氧-1 4-亚胺基-D-阿拉伯糖醇 多羟基氮杂糖类生物碱 结构鉴定 阳离子交换 柱前衍生化 9-芴甲氧羰酰氯 液相色谱—质谱
原文传递
玉簪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瞿江媛 王梦月 +2 位作者 王春明 钟国跃 李晓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目的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 目的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簪 抗炎作用 活性部位 (25R)-2α 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糖苷] 豆甾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