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乳糖配体介导多烯紫杉醇脂质体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卫 程怡 吴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研究经半乳糖配体修饰后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s modified with galactose ligand,Gal-DOC-L)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探讨Gal-DOC-L对肝脏的靶向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 目的:研究经半乳糖配体修饰后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s modified with galactose ligand,Gal-DOC-L)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探讨Gal-DOC-L对肝脏的靶向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各组织中多烯紫杉醇的药物浓度,以多烯紫杉醇普通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s,DOC-L)为对比,分别采用相对摄取率re、峰浓度比Ce和靶向效率te作为评价参数,对Gal-DOC-L的肝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DOC-L和Gal-DOC-L的re分别为2.80和4.34,Ce分别为1.67和2.38,te分别为28.44%和38.91%。结论:药物经脂质体包封后对肝脏具有一定的靶向效应,而半乳糖配体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脂质体对肝脏的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烯紫杉醇 脂质体 半乳糖配体 靶向给药
下载PDF
胆固醇-半乳糖配体介导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和小鼠组织分布研究
2
作者 仝一丹 罗利华 +5 位作者 程怡 聂华 陈宇潮 郑品劲 陈静 李朝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85-1289,1294,共6页
目的:考察胆固醇-半乳糖配体介导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及小鼠组织分布学特征。方法:大、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配体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s modified with galactose ligand,G-DOC-L)、多烯紫杉醇普通脂质体(doc... 目的:考察胆固醇-半乳糖配体介导的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药动学及小鼠组织分布学特征。方法:大、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多烯紫杉醇配体脂质体(docetaxel liposomes modified with galactose ligand,G-DOC-L)、多烯紫杉醇普通脂质体(docetaxel conventional liposomes,DOC-L)、多烯紫杉醇注射液(docetaxel injection,DOC-i),大鼠于不同时间点眼内眦取血,小鼠于不同时间点解剖,取组织匀浆液,建立LC-MS/MS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多烯紫杉醇的浓度,运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DOC-i,DOC-L,G-DOC-L血浆半衰期(t1/2z)分别为4.35,2.97和3.39 h;清除率分别为1.52,1.09,4.19 L·kg-1·h-1。小鼠组织分布,DOC-i,DOC-L,G-DOC-L肝摄取率分别为6.54%,4.06%,55.01%,肾摄取率分别为21.64%,10.74%,7.66%。结论:与DOC-i及DOC-L相比,G-DOC-L可较快在血液中消除,肝脏摄取率较高,而肾脏摄取率较低,对肝脏具有特异的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半乳糖配体脂质体 体内药动学 LC—MS/MS 多烯紫杉醇 组织分布
原文传递
微柱离心-HPLC法测定半乳糖化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包封率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卿 杨鑫 +1 位作者 余兰 蒲家志 《广州化工》 CAS 2020年第5期128-130,145,共4页
采用SephadexG-50微柱离心法结合HPLC法测定了半乳糖化胆固醇配体修饰去甲斑蝥素脂质体(Gal-NCTD-Lips)的包封率,并进行质量评价。当离心力为1000 r/min,离心时间为1 min,Gal-NCTD-Lips上样量为0.2 mL时,微柱离心法能有效分离脂质体和... 采用SephadexG-50微柱离心法结合HPLC法测定了半乳糖化胆固醇配体修饰去甲斑蝥素脂质体(Gal-NCTD-Lips)的包封率,并进行质量评价。当离心力为1000 r/min,离心时间为1 min,Gal-NCTD-Lips上样量为0.2 mL时,微柱离心法能有效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在所建立的色谱条件下,去甲斑蝥素在0.03~0.18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高、中、低三种浓度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5%、98.9%、97.9%,包封率为51.06%±2.65%(n=5)。3种浓度的凝胶微柱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99.25%、101.1%,RSD分别为1.69%、1.95%、1.40%,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快速,能用于Gal-NCTD-Lips包封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离心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乳糖化胆固醇配体 脂质体 去甲斑蝥素
下载PDF
反义锁核酸在转基因小鼠体内阻断乙肝病毒C基因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邓益斌 温旺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C基因反义锁核酸在转基因小鼠体内阻断病毒基因表达的效果。方法各实验组经尾静脉给药后,采用real-time 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技术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含量及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C基因反义锁核酸在转基因小鼠体内阻断病毒基因表达的效果。方法各实验组经尾静脉给药后,采用real-time 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技术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含量及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注射锁核酸后,对乙肝病毒核酸的复制和乙肝病毒e抗原的合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注射后1、3和5 d,HBV DNA的平均抑制率分别19.24%、39.20%和44.47%;HBeAg的平均抑制分别为30.71%、51.14%和63.46%;小鼠肝细胞的HBcAg阳性细胞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针对乙肝病毒C基因的反义锁核酸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能有效抑制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表达,提示C基因可作核酸药物治疗的有效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锁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半乳糖配体
下载PDF
反基因锁核酸体外阻断乙肝病毒前S2基因表达 被引量:6
5
作者 邓益斌 罗艳红 +2 位作者 邹佳峻 王春芳 温旺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9期3641-3644,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半乳糖配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采用...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半乳糖配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监测1、3、5和7 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前S2抗原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锁核酸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加入锁核酸后,对HBV DNA复制、HBsAg和前S2抗原表达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7 d后抑制率分别达61.56%、68.18%和72.82%。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A对细胞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对乙肝病毒前S2基因同聚嘌呤区的反基因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既为乙肝病毒治疗提供有效靶位,也为反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配体 乙型肝炎病毒 锁核酸 反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布鲁菌病患者血清sTim-3、Galectin-9水平与炎症因子IFN-γ、IL-4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曲丽梅 姜元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与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9...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水平与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烟台业达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其中急性期49例、慢性期41例;另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布鲁菌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sTim-3、Galectin-9水平,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IFN-γ、IL-4水平;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的sTim-3、Galectin-9及sTim-3/Galectin-9水平与IFN-γ、IL-4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人群血清中sTim-3[(18.28±5.38)、(7.01±1.97)ng/L]、Galectin-9[(2.79±0.94)、(1.67±0.23)ng/L]、sTim-3/Galectin-9(6.55±2.96、4.20±0.67)、IFN-γ[(5.99±1.94)、(10.09±2.03)ng/L]、IL-4[(7.34±3.13)、(3.71±1.76)ng/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71、8.276、5.527、11.785、7.556,P均<0.05)。观察组中,急性期、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sTim-3[(22.09±3.13)、(14.21±3.42)ng/L]、Galectin-9[(2.98±0.67)、(2.41±0.74)ng/L]、sTim-3/Galectin-9(7.41±1.07、5.90±1.72)、IFN-γ[(3.78±1.65)、(7.02±1.73)ng/L]、IL-4[(9.17±2.04)、(5.67±1.54)ng/L]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2、3.833、5.084、9.075、9.037,P均<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布鲁菌病患者的sTim-3、Galectin-9、sTim-3/Galectin-9水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568、-0.531、-0.519,P均<0.05),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0.517、0.524、0.536,P均<0.05)。结论布鲁菌病患者血清中sTim-3、Galectin-9呈现高表达,且与IFN-γ、IL-4水平显著相关,提示sTim-3、Galectin-9可能与布鲁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配体乳糖凝集素-9 炎症因子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