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门冬半乳葡聚糖的化学结构及其抑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志孝 黄成钢 +2 位作者 陈谦 王飞 陈耀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7-81,共5页
用热水从中药天门冬块根中提取粗多糖 ,经 DEAE- Cellulose及 Sephadex G- 150柱层析所得一半乳葡聚糖纯品 ACP,其分子量为 1.0 4× 10 5,比旋光度 [α ]15D=+6 4°(w =0 .6 4 ,H2 O) .经TFA全水解 PC及 GC分析证明 ACP中各残... 用热水从中药天门冬块根中提取粗多糖 ,经 DEAE- Cellulose及 Sephadex G- 150柱层析所得一半乳葡聚糖纯品 ACP,其分子量为 1.0 4× 10 5,比旋光度 [α ]15D=+6 4°(w =0 .6 4 ,H2 O) .经TFA全水解 PC及 GC分析证明 ACP中各残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Gal∶ Glc=1∶ 0 .87.经 IR,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 ,Cr O3 氧化 ,全甲基化 ,1H及 13 C NMR等方法对其结构的研究表明 :ACP是由 8个β - (1→ 4 ) Gal及 6个α - (1→ 6 ) Glc连接构成主链 ,并在其中一个 Gal残基的 O- 3位上接有一个α Glc残基的支链 ;ACP对 8种癌细胞的体外抑瘤试验表明 ,对人乳腺癌 (MCF-7)及人口腔上皮癌 (KB)具有抑制作用 ,体内试验证明对 L ewis肺癌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 半乳葡聚糖 抑瘤活性 中药
下载PDF
细菌半乳葡聚糖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少霞 钟颜麟 彭志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6-60,共5页
结合作者有关放射形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radiobacter)Q 94
关键词 细菌半乳葡聚糖 发酵 流变学 生产菌 研究
下载PDF
葡-半乳低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松 乐国伟 +4 位作者 丁苏 鲍洋 袁欣 陈皇女 施用晖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81,共5页
作者研究了高、中、低3种不同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在DPPH体系和羟自由基体系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高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中、低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强,IC50为13 mg.mL-1;而对.OH的清除能力,中聚合度葡... 作者研究了高、中、低3种不同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在DPPH体系和羟自由基体系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高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中、低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强,IC50为13 mg.mL-1;而对.OH的清除能力,中聚合度葡-半乳低聚糖较强,其IC50为21 mg.mL-1。高、中聚合度的葡-半乳低聚糖在两种体系中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聚合度大小影响葡-半乳低聚糖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DPPH 羟自由基
下载PDF
微波固相合成葡-半乳低聚糖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海松 乐国伟 +1 位作者 丁苏 施用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2-184,共3页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乳糖为原料,固相合成低聚糖。考察了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1000W,微波处理时间3min,催化剂的添加量3.5%,引发剂水的添加量20%,产率为8...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乳糖为原料,固相合成低聚糖。考察了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1000W,微波处理时间3min,催化剂的添加量3.5%,引发剂水的添加量20%,产率为82.71%。并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合成产物中三糖占6.99%、四糖占5.06%、五糖及其以上占6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固相合成 -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26
5
作者 郑罡 余进 +2 位作者 李雪迎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甘露 (1 3)-β-D-
下载PDF
云杉半乳葡甘露聚糖的结构表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先辉 马腾飞 +1 位作者 郑良燕 庞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99-2204,共6页
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GGM分子结构与表面特征进行表征,以期为其物理改性和应用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GGM分子链在3 352、2 930、1 639、1 354、1 230、1 028 cm出现特征吸收峰;β-(1→4)-D-吡喃式葡萄糖基和β-D-吡喃式甘露糖基以1,... 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GGM分子结构与表面特征进行表征,以期为其物理改性和应用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GGM分子链在3 352、2 930、1 639、1 354、1 230、1 028 cm出现特征吸收峰;β-(1→4)-D-吡喃式葡萄糖基和β-D-吡喃式甘露糖基以1,4甙键连接成主链,α-D-吡喃半乳糖基作为侧链通过1,6甙键连接到主链上;单糖分子为螺旋、折叠、卷绕,单个的多糖分子链中存在侧枝,多个分子链间互相缠绕,链间通过糖单元间不同的连接方式衍生许多环或带有分支的侧链结构,具有高度分枝的化学结构。单链的厚度小于2.8 nm,长度为50 nm^2μm,宽度为10~40 nm;呈团簇状,小球状外表有线状绒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甘露 结构表征 仪器分析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世会 龚文姜 +2 位作者 余艳 蔡明玉 杨杰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12期816-819,共4页
目的分析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检测在早期诊断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肾内科2008年1月~2019年1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目的分析1-3-β-D-葡聚糖(1-3-β-D glucan,B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检测在早期诊断腹膜透析相关真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肾内科2008年1月~2019年1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明确诊断腹膜炎的患者,纳入完善了血清BG和GM检测的患者63例,腹水培养有真菌的患者22例,培养为细菌的患者41例,对照组11例。共纳入分析7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50.65±13.31)岁,平均透析龄(37.08±25.01)月。血清BG和/或GM检测大于临界值,立即联合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收集入院至起始抗真菌治疗时间、住院时间、90天生存情况。采用4格表评价BG检测、GM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对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效能。结果BG和GM检测对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95.1%,90.5%,92.9%和36.4%,92.7%,72.7%,73.1%。联合检测诊断灵敏度达到95.5%,特异度达97.6%。联合检测组入院至起始抗真菌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t=12.751,P<0.001),联合检测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3.649,P=0.001)。联合检测组90天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515,P=0.019)。结论BG、GM联合检测可以早期诊断真菌性腹膜炎,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甘露腹膜透析真菌性腹膜炎
下载PDF
G试验联合GM试验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婷婷 刘永林 +3 位作者 钱煦岱 李晓芳 包文婷 李强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因素的30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指标。利...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因素的30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指标。利用G试验ROC曲线,寻求G试验最适的诊断界值,结合GM试验,评价G试验及联合GM试验在IFD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G试验≥150.55pg/ml时,灵敏度与特异性之和最大,AUC=0.803[(95%C10734-0.878),P〈0.01];以G试验≥150.55pg/rnl,GM≥0.5为界值,G试验、G试验串联GM试验和G试验并联GM试验诊断IFD灵敏度分别为66.67%、38.46%、82.05%;特异性分别为92.37%、98.20%、8834%;阳性预测值为60.46%、78.94%、55.17%;阴性预测值为94.06%、90.12%、96.57%。结论G试验联合GM试验并联能增加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串联能增加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两者联合应用,既能指导临床抗真菌治疗,又可以避免过度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甘露抗原侵袭性真菌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