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城镇化:牧区城镇化的新特点
1
作者 张素绮 罗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40,156,共12页
近年来,随着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新疆牧区形成了“择新地,建新城”与在经济中心边缘“建新区”两条城镇化路径,成为当代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路径。调查发现,牧民选择了“以工为主,以农(牧)为辅”的生计策略,充分调动了城乡资源,实... 近年来,随着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新疆牧区形成了“择新地,建新城”与在经济中心边缘“建新区”两条城镇化路径,成为当代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路径。调查发现,牧民选择了“以工为主,以农(牧)为辅”的生计策略,充分调动了城乡资源,实现了在城镇的扎根和发展。牧民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了城乡“互嵌”的特点,一头已经扎入了城镇社会之中,但另一头尚未从牧区社会中“脱嵌”。文章认为,牧民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将对牧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 牧民 牧区 城镇
下载PDF
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春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北京市的半城镇化人口数量和人口半城镇化率整体上呈逐渐增长态势。造成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直接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快而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户籍人口的比例低;具体来说,是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北京市的半城镇化人口数量和人口半城镇化率整体上呈逐渐增长态势。造成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直接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快而流动人口转化为城镇户籍人口的比例低;具体来说,是由北京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其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与首都存在的较大差距形成的推力,严格控制城镇户籍人口的政策和不断上涨的房产价格造成的迁移阻力,空间承载力对人口容量构成的现实约束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抑制和缓解北京市人口半城镇化状况,需要采取分流拉力、化解推力、减小阻力和提升承载力的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半城镇化 半城镇化人口 人口半城镇化 改进的“推拉模型” 流动人口
下载PDF
土地供给、房价与中国人口半城镇化 被引量:31
3
作者 文乐 彭代彦 覃一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31,共9页
近十多年来,中国房价快速上涨,人口半城镇化率也随之迅速上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次将土地供给、房价与人口半城镇化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以土地出让面积作为房价的工具变量,有效克服模型的内生性,从理... 近十多年来,中国房价快速上涨,人口半城镇化率也随之迅速上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次将土地供给、房价与人口半城镇化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以土地出让面积作为房价的工具变量,有效克服模型的内生性,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供给减少导致房价上涨,进而推升了人口半城镇化率,抑制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房价每上涨一个百分点,人口半城镇化率大约上升0.189 4个百分点。在未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房价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严重被低估。而2003年后土地供给政策收紧且向中西部地区偏移是导致东部房价上涨进而推升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重要根源。另外,还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均有利于降低人口半城镇化率,相反,财政负担能力和户籍制度改革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降低人口半城镇化率,有序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1)调整土地供给政策,并且健全住房供应体系,防止房价上涨过快。为此,需要增加东部地区以及大城市的土地供给,使土地供给与人口流动方向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增加廉租房和保障房的供应。(2)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并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进而促进地区人口城镇化。(3)深化户籍制度,切实放宽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条件,同时还需要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增加地方公共服务并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半城镇化 房价 工具变量 土地供给
下载PDF
土地供给错配、房价上涨与半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文乐 彭代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27,共10页
研究目的:从土地供给入手,识别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内生性。研究结果:(1)土地供给错配导致房价上涨,进而推升半城镇化率;(2)不管来自省外还是来自省内... 研究目的:从土地供给入手,识别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内生性。研究结果:(1)土地供给错配导致房价上涨,进而推升半城镇化率;(2)不管来自省外还是来自省内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受到房价上涨的负面冲击,但是省外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房价上涨过快不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土地供给错配是造成房价上涨的重要根源。因此,为了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必要调整限制大城市而鼓励中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半城镇化 房价 土地供给错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下载PDF
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的意愿及影响机制分析——以成都市近郊为实证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有正 张京祥 +1 位作者 杜若菲 陈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8-924,共7页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部署,中小城镇将成为解决我国半城镇化问题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辅以访谈获取的367份成都近郊半城镇化人群的问卷调查资料,探究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访者(半城镇化人群)落户成...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部署,中小城镇将成为解决我国半城镇化问题的重要空间载体。基于辅以访谈获取的367份成都近郊半城镇化人群的问卷调查资料,探究半城镇化人群落户中小城镇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受访者(半城镇化人群)落户成都近郊区中小城镇的意愿整体偏低,仅为34.9%。(2)其落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产状况和子女教育需求,其中半城镇化人对农村资产的牵挂及其在城镇拥有商品住房的能力不足是其落户意愿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子女教育需求则是其落户意愿的重要促进因素。基于这一发现,对于提升半城镇化人群的市民化意愿和能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人群 落户意愿 中小城市 成都
下载PDF
城镇化建设的两大突出问题:半城镇化人口与土地使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傅志华 刘保军 赵大全 《地方财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1,共4页
城镇化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至关重要,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土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半城镇化人口群体,既是城镇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正成为影响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引致城市化住房用地、经济建... 城镇化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至关重要,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土地。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半城镇化人口群体,既是城镇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正成为影响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引致城市化住房用地、经济建设用地紧张和地价上涨,而巨额土地收益分配环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险不断累积,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本文从宏观的视角,以人口和土地为两条独立线索,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构想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半城镇化 人口 土地
下载PDF
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单良 韩放 宋关东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7,共12页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 采用变异系数、尺度方差、地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基于分县级、地级、省级三种尺度分析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半城镇化区域差异在三种尺度上均表现出逐渐扩大的态势;(2)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为县级、地级、省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半城镇化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越大;(3)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不同尺度区域半城镇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东西梯度发展格局,各尺度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High-Hig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Low-Low"类型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4)最后,将人口半城镇化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 尺度 中国 空间分析
下载PDF
为什么半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基于房价上涨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7
8
作者 彭代彦 文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62,共12页
本文利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房价上涨的视角,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半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半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的成因。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半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 本文利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房价上涨的视角,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中国半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半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的成因。研究发现:(1)中国人口半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且存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特征;(2)房价上涨显著推升了本省人口半城镇化率,而对周边省市影响不显著,本省房价上涨1%,本省半城镇化率上升约0.077个百分点;(3)推升人口半城镇化率的主要是住宅价格,其次是工业用房价格。研究表明,房价快速上涨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上涨 人口半城镇化 ESDA 空间计量
下载PDF
中国“半城镇化”问题与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小刚 李太后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半城镇化"是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根源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相对于政府和学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热心,不少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却并不强。这种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主要在于城乡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土地价值的提高及其保障功能... "半城镇化"是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根源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相对于政府和学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热心,不少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却并不强。这种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主要在于城乡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和土地价值的提高及其保障功能。"半城镇化"现象,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解决"半城镇化"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应从长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 农民工 户籍制度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焦晓云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5年第3期64-67,共4页
"半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使农民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半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使农民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多方负担,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虚抬城镇化率,不利于国家决策。破解"半城镇化"现象,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打破户口束缚的藩篱;破除地方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就地城镇化,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半城镇化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土地制度安排与半城镇化问题研究:分野、论争及引申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要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36,共8页
以城市融入为主导的城镇化学术主张,不断成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城市户籍改革的持续深化与相关障碍的逐步扫清,"半城镇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重新审视半城镇化问题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值得关切的... 以城市融入为主导的城镇化学术主张,不断成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伴随城市户籍改革的持续深化与相关障碍的逐步扫清,"半城镇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重新审视半城镇化问题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值得关切的议题。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存在两个典型事实:城市建设的规模偏向、农村人口的永久性迁移与制度性迁移分化,均明确指向现行的土地制度安排。基于文献研究,本文凝练概括了两大经验假说:农村地权退出与土地财政冲动,并力图统一于一个土地制度的分析框架内,以寻求半城镇化的发生机制。现行土地制度以城市征用地制度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提供制度庇护,同时,以村集体所有权配置土地权利,无法为农村人口的土地财产权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前,关于土地制度与半城镇化关系及改革方向,出现了三类分歧:土地制度优势论认为半城镇化是制度运行的理想结果,土地制度扭曲论认为要重构土地私权;稳健的改革论认为关键是提防城镇化中的土地私有化陷阱与重构利益分配机制。本文分析认为,在现行土地制度框架内,"半城镇化"问题是农村人口微观行动策略与地方政府宏观政策选择共同的合意均衡。半城镇化向彻底城镇化的转型建设,不能以互相割裂的改革方案替代。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农地制度改革,国家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公权之上重塑私权,即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并逐渐向追求效率的经济功能与赋予权利的保护功能让渡,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制度建设要允许偏远农村人口将退地后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流动资产,可以有偿进行转让;要探索带"地标"城镇化方案,以构建建设用地指标物权化机制。一则纠正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动与错配支持,二则赋予进城农民的土地退出权或市场化收益权。改革理想状态是,地方政府与非属地进城农民建立起激励相容机制,以走出地方政府增长选择与农民损失厌恶的博弈困局,实现半城镇化到完全城镇化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安排 半城镇化 两大假说 分歧与进展 评述与思考
下载PDF
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策略与职业分布——来自朔州市405户农民工家庭问卷调查 被引量:4
12
作者 凌日平 安祥生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2期18-29,共12页
半城镇化农民是指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因家庭资产、社会关系、户籍身份留滞农村而未能彻底城镇化的农村人口。本文采用半城镇化农民朔州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在当前城市居留、配偶的随同、流动性和住所安置等安排,讨论半城镇化... 半城镇化农民是指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因家庭资产、社会关系、户籍身份留滞农村而未能彻底城镇化的农村人口。本文采用半城镇化农民朔州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通过分析在当前城市居留、配偶的随同、流动性和住所安置等安排,讨论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策略的决定,分析半城镇化农民的半城镇化特征是否已经减弱;对半城镇化农民的职业分布,以及职业分布下的收入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联系获得、社会公平感获得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非农职业的可持续性及其对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非农生计策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农民 可持续生计 生计策略 职业分布
下载PDF
土地依附效应与半城镇化事实: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要龙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0-153,共14页
半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 半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农村退出环节。现行农地制度将过剩农业人口约束在集体土地之上,没有为其土地退出与财产功能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直面城市进入环节的制度风险,乡城转移人口依附于土地,构建起了"进城能打工,退守能种田"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土地依附效应。基于此,对托达罗模型做出修正,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理论假说与模型修正的合理性,探讨户籍和土地对乡城转移人口"城市进入-城市留居"和"农村退出-城市落户"决策的影响。延伸认为,突破半城镇化困局依赖于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 农村人口退出 土地依附效应 农地制度创新
下载PDF
赋权与增能:新生代农民工“半城镇化”到“再城镇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志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半城镇化"不仅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与能力提升,还影响国家城镇化战略制定以及城市社会稳定。"半城镇化"主要源于权利贫困和可行能力不足,因而,作为"半城镇化"到"彻底"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生... "半城镇化"不仅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与能力提升,还影响国家城镇化战略制定以及城市社会稳定。"半城镇化"主要源于权利贫困和可行能力不足,因而,作为"半城镇化"到"彻底"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生代农民工的"再城镇化"需从"赋权"和"增能"两方面着手。赋权,既要激发主体能动性,也要依靠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外在力量的"合力"推动;增能,则针对其人力、物质以及社会资本匮乏而采取相应举措。唯有"合力"赋权以消解权利贫困,"多进路"增能以提升可行能力,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彻底"城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内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半城镇化 城镇 赋权 增能
下载PDF
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金铭 王维婷 +1 位作者 袁天凤 屈清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84-291,共8页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PCA-GWR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的时序特征、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波动降低阶段,...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PCA-GWR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的时序特征、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口半城镇化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波动降低阶段,内部差异较大,形成了主城和渝西片区较高、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较低的二元空间结构,前者表现为“高中心—低外围”的圈层结构,空间差异较大,后者表现为“岛型—面状”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较小;(2)人口半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高/低值空间趋同、聚集分布,热点区、次热点区连片分布于主城和渝西片区,冷点区、次冷点区多位于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3)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人口半城镇化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推动效应显著,影响程度在空间上大致沿“西南—东北”方向梯次递减。最后提出优化城镇、产业空间结构,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约束,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新型城镇 人口半城镇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半城镇化地区意象认知分异与社会关联探讨——以广州沙湾古镇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浩 张问楚 +2 位作者 赵渺希 邹滢 张乔嘉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4,共11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地区在发展中尊重社会民俗并保护历史风貌,以本地居民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城镇的人文复兴。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为例,运用认知地图圈域法、问卷调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创新性地建立“意象要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地区在发展中尊重社会民俗并保护历史风貌,以本地居民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城镇的人文复兴。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古镇为例,运用认知地图圈域法、问卷调查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创新性地建立“意象要素-认知网络-影响机制”的研究路径。通过村民认知地图的要素关联来构建功能性意象认知网络,并根据网络派系划分来剖析村民社会网络的构建逻辑,进而解析典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社会关系特征与变迁机理。发现意象认知过程中个体间的互动进而产生社会关系;城镇化中的产业转型影响村镇整体土地利用格局,进而影响村民主体的意象认知;半城镇化地区空间意象变化和核心功能外迁使异氏异村村民的认知边界在村镇发展中逐渐消弭,社会网络呈现多元关系协同的趋势。将社会网络理论引入到城市意象的研究领域,为半城镇化地区的历史意象保护与基于人文社会网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地区 空间意象 认知分异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变迁
下载PDF
荆州市半城镇化农民工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志 谢云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8期86-89,共4页
"半城镇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性问题。为了解湖北省荆州市半城镇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荆州市城区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就缓解荆州市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半城镇化 农民工 问题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朔州市半城镇化农民工生计可持续问题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邓民 孟丽君 徐仲安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9期30-38,共9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生计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北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可持续性及农地流转",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对朔州市半城...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生计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北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可持续性及农地流转",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对朔州市半城镇农民工的生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农民工生计资本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半城镇化农民工生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朔州市 半城镇化 农民工生计 调查与思考
下载PDF
“第三类城市化”与“吾民无地”再论——一个土地制度与半城镇化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要龙 《西北人口》 CSSCI 2018年第4期26-33,共8页
讨论城镇化的中国式路径越来越离不开对农地制度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类鲜明的观点:土地制度优势下的"第三类城市化"与"吾民无地"的"外生型城镇化"。首先评述了"第三类城市化"的观点,... 讨论城镇化的中国式路径越来越离不开对农地制度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类鲜明的观点:土地制度优势下的"第三类城市化"与"吾民无地"的"外生型城镇化"。首先评述了"第三类城市化"的观点,认为:它所秉持的"制度遗产论"有待商榷,囿于其核心论点"返乡权"下的城镇化路径,是非公平与效率的表达,是以牺牲农村人口的权利主张为前提。再次,讨论了"吾民无地"的私权城镇化主张,但本文分析认为:私有化道路将会加剧农村社区之间的不平等,因为城市远郊社区无法通过土地增值分享城镇化发展红利,势必陷入土地私有化陷阱。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农地制度设计的基本取向可能是:通过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赋予农民农地市场化退出权利,籍此以彰示农民对农地的经济权主张,并解绑农地制度与城镇化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类城市 吾民无地 土地制度 半城镇化
下载PDF
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竹俊 周绪军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48-49,共2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半城镇化现象也日趋突出,半城镇化是否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呢?本文基于V A R模型分析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显著的正向冲击,且持续性强;方差分解...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半城镇化现象也日趋突出,半城镇化是否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呢?本文基于V A R模型分析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半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显著的正向冲击,且持续性强;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半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达到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半城镇化 城镇 VAR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