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矮靶子·水济眼儿
1
作者 卞继卜 《社会科学辑刊》 1987年第5期97-97,共1页
78回:“矮着个靶子,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魏子云先生注释为“讽喻西门庆与贲四娘子是两半块砖头凑成的一块。如今语云‘半斤八两’。”通观全句联系上下文,只是讥讽贲四娘子是形容矮小的“矮靶子”。“矮靶子”今语犹存,童谣:“... 78回:“矮着个靶子,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魏子云先生注释为“讽喻西门庆与贲四娘子是两半块砖头凑成的一块。如今语云‘半斤八两’。”通观全句联系上下文,只是讥讽贲四娘子是形容矮小的“矮靶子”。“矮靶子”今语犹存,童谣:“矮靶子、矮靶子,够不着碗架子……”。“两是半头砖儿也是一个儿”,似为两块砖头摞起来才是“一个儿”,形容她不如两块半头砖高。如同今俗语“三大钱儿垫一块豆腐高”或者“垫三铜钱,没一块豆腐高”等等。此语误解,或因文字错乱。崇祯本理顺为:“矮着个靶子,象个半头砖也是的”则语义畅明。此语只是讥讽贲四娘短小,而与西门庆了无关涉。她不仅身材短小而且眉眼儿也不济。紧接此句之后便是:“把那水济济眼挤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头砖 俗语 语义 靶子 西门庆 崇祯本 文字错乱 联系上下文 个儿 豆腐
下载PDF
武汉市东西湖相泉农场古墓群清理简报
2
《江汉考古》 1998年第1期37-47,共11页
关键词 武汉市 古墓群 武汉地区 出土器物 北偏西 半头砖 盘口 农场 黄釉 湖相
下载PDF
安全帽的风波
3
作者 于胜泉 《建筑安全》 2008年第S1期76-76,共1页
大老王刚刚睹气扔掉安全帽,忽地一块半头砖从正在砌墙的四楼落下,不偏不倚正砸在头上。他不醒人事的被送进了医院,立即进行开颅手术。
关键词 安全帽 开颅手术 半头砖 施工现场 人事 老子 砌墙 安全员 送进 医院
下载PDF
猜猜看
4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 1994年第12期27-27,共1页
右图是一个半圆仪,在圆心处设一细线绳,线绳下端捆一块半头砖,猜猜看,这是干什么用的? 下图是一个示意图,画的不太标准,里面画了许多曲里拐弯的等温线,所标数字都是温度(℃),这个图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用处?
关键词 线绳 半头砖 圆仪 等温线 圆心 示意图 数字 温度
下载PDF
兰台文苑
5
《兰台世界(上旬)》 1996年第2期42-43,共2页
兰台文苑回家(小小说)徐荣臣家在乡下。一个从城里乘车下车再乘车再下车然后徒步几经辗转才能到达的偏僻而穷困的小乡村。村里三十多户人家,查看村史也只有五、六百年。老祖先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凤凰屯。凤凰电没有飞出金... 兰台文苑回家(小小说)徐荣臣家在乡下。一个从城里乘车下车再乘车再下车然后徒步几经辗转才能到达的偏僻而穷困的小乡村。村里三十多户人家,查看村史也只有五、六百年。老祖先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凤凰屯。凤凰电没有飞出金凤凰,我是第一个考上学的,抱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台 档案馆 乡里人 资料管理 好听的名字 档案资料 技术资料 半头砖 安装人员 资料员
下载PDF
如今流行“崇高”
6
作者 赵忠心 《健康》 2001年第3期23-24,共2页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当今的世界变化太快,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流行”的东西很多。比如,流行歌曲、流行色、流行款式等。近些年来,社会上又流行“崇高”。这里说的“崇高”,不是指人物品格高尚,而指的是人们崇尚“高”...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当今的世界变化太快,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流行”的东西很多。比如,流行歌曲、流行色、流行款式等。近些年来,社会上又流行“崇高”。这里说的“崇高”,不是指人物品格高尚,而指的是人们崇尚“高”的身材。比如,女孩子谈对象,不管自己身材有多高,一律要求对方在1.75米以上,视1.70米以下的男孩为“二等残废”而不屑一顾;女孩子不满意自己的身高,就脚蹬半头砖似的松糕鞋;做父母的也要孩子的身材高了还要高,穿“增高鞋垫”,服用“增高药物”,贴“增高贴”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孩子 矮身材 界变 松糕 半头砖 二等残废 生长激素 行款 身高增长 脚蹬
原文传递
较量(圣龙村闲话系列之五)
7
作者 李保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1995年第6期65-67,共3页
墙角背风的地方,几块用半头砖垒的临时灶里冒着浓烟烈火。灶上架着一个“锅”(实际是一个大号的生铁铁盆)。“锅”里翻滚着一寸多长的白菜帮子,“锅”沿上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做饭的老陈把另一个大铁盆扣在地上当案板,用一根足有一米长... 墙角背风的地方,几块用半头砖垒的临时灶里冒着浓烟烈火。灶上架着一个“锅”(实际是一个大号的生铁铁盆)。“锅”里翻滚着一寸多长的白菜帮子,“锅”沿上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做饭的老陈把另一个大铁盆扣在地上当案板,用一根足有一米长的铁锹把儿当擀面棍,伸出两只皴得裂了许多口子的黑手擀面条儿。灶火离老陈太近,烤得他额上的汗珠吧嗒吧嗒地掉在擀好的面片儿上。面片儿有学生用的橡皮那么厚。老陈拿着一把豁牙露齿的切菜刀狠狠地划着,将大姆指那么顸的面条儿扔进滚开的“锅”里。老陈做饭晚了,包工队马上就要回来吃午饭。包工队的人是承德某县赵庄的农民。带队的是两个说话结巴的人,一位外号叫“对不对”,另一个叫“是不是”。赵庄有句打油诗:“是不是,对不对,到北京,白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楼 半头砖 菜帮子 打油诗 面片 农民 根足 烟熏 瓦刀 生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