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被引量:44
1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唐伟 栾晓莉 杨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3-949,共7页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变化 半年变化 冬季异常
下载PDF
电离层电场的半年变化对F2区峰值电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2 位作者 刘立波 栾小丽 唐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6-622,共7页
利用一个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了太阳活动低年、地磁宁静情况下,中低纬和赤道地区电离层F2区峰值电子浓度(NmF2)的半年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电离层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输入的电场没有周年和半年变化时,磁赤道地区电... 利用一个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了太阳活动低年、地磁宁静情况下,中低纬和赤道地区电离层F2区峰值电子浓度(NmF2)的半年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电离层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输入的电场没有周年和半年变化时,磁赤道地区电离层NmF2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半年变化特征,而在稍高的纬度上,NmF2半年变化的强度较弱.当输入的电场具有一定的半年变化时,电离层NmF2的半年变化强度有明显的改变,且这种改变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不同有明显的差别.在地磁赤道附近的电离层赤道槽地区,从上午到午夜的时间内,具有半年变化的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强度是减弱的作用,在其他的时间内,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强度是加强的作用.而在稍高纬度的电离层驼峰地区,情况明显不同.从上午一直到翌日日出前,具有半年变化的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幅度都是加强的作用.在其他的时间内,电场对电离层NmF2半年变化的幅度是减弱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电离层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作用和“赤道喷泉”现象强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半年变化 电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电离层电场半年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2 位作者 刘立波 雷久侯 李小银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193,共12页
利用一个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情况下,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电场全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独计算南、北半球(去耦合)得到电离层电场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且两个半球电场的相位相差半年左右。而同... 利用一个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情况下,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电场全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独计算南、北半球(去耦合)得到电离层电场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且两个半球电场的相位相差半年左右。而同时计算南、北半球(计及耦合)时,电场则是以半年变化为主,且这种半年变化的幅度和相位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有变化。提出一个南、北半球耦合电路的简单物理模型给予解释。电路模型初步计算发现,即使两个半球电离层电场分别具有周年变化,只要它们变化的幅度相当,相位相差半年左右,由于跨越南北半球磁力线的耦合效果,耦合的电离层电场会产生明显的半年变化分量。由于缺少连续的电离层电场观测资料,将模拟结果与Richmond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建立的经验模式(ISR Model)相比较,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场 半年变化 模拟研究 耦合电路 理论模拟
下载PDF
f_0F_2半年变化的特征和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瑞平 徐寄遥 廖怀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6-772,共7页
利用东亚和澳大利亚扇区不同地磁纬度台站和两个极区台站 1 974— 1 986年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 ,分析了f0 F2 半年变化的主要特征 .提出了产生f0 F2 半年变化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 :低热层日潮的半年变化 ,引起赤道电急流幅度的半年变化 ,... 利用东亚和澳大利亚扇区不同地磁纬度台站和两个极区台站 1 974— 1 986年电离层垂直探测数据 ,分析了f0 F2 半年变化的主要特征 .提出了产生f0 F2 半年变化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 :低热层日潮的半年变化 ,引起赤道电急流幅度的半年变化 ,通过“喷泉效应”使得赤道电离层异常幅度产生半年变化 ,从而形成f0 F2 的半年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半年变化 赤道异常 大气环流 太阳活动
下载PDF
中低纬电离层F_2区峰值参量周年和半年变化及电场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毛田 王云冈 王劲松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9期25-30,共6页
利用二维电离层理论模式,在地磁平静和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下,模拟中低纬电离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和峰值高度hmF2的周年和半年变化规律。在考虑与不考虑理论模式输入电场的周年和半年变化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研究了电场对电离层NmF2和hmF... 利用二维电离层理论模式,在地磁平静和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下,模拟中低纬电离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和峰值高度hmF2的周年和半年变化规律。在考虑与不考虑理论模式输入电场的周年和半年变化两种情况下,对比分析研究了电场对电离层NmF2和hmF2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输入电场没有周年和半年变化分量时,模拟NmF2表现出一定的半年变化特征,而hmF2周年变化分量较强;当输入电场包含了周年和半年变化特征时,模拟NmF2和hmF2周年和半年变化特征明显改变,且这种改变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不同有较大的差别;电场对NmF2半年变化的影响无论是在强度还是范围上都明显大于对hmF2的影响,电场对NmF2的影响在赤道和驼峰区都比较明显,但对hmF2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磁赤道区。通过对比模拟NmF2和hmF2发现,中低纬电离层hmF2与NmF2半年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初步分析认为电离层电场及其关的"赤道喷泉"效应可能是这种相关性的重要纽带;电离层电场对hmF2半年变化的影响仅局限在地磁赤道地区,而对NmF2影响可达驼峰地区,因此hmF2与NmF2半年变化的相关性也仅在地磁赤道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周变化 电离层半年变化 电离层数值模拟 电离层电场
下载PDF
低纬地磁Z分量的半年变化
6
作者 马瑞平 徐寄遥 纪巧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0-345,共6页
利用武汉、广州、泉州和琼中等4个低纬地磁站连续多年的地磁资料,计算了各月5个磁静日Z分量日均值与中午1100-1300时段平均值之差(Dz),对每年12个Dz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各年的半年变化幅度和相位.结果表明: 4个站的Dz每年都有半... 利用武汉、广州、泉州和琼中等4个低纬地磁站连续多年的地磁资料,计算了各月5个磁静日Z分量日均值与中午1100-1300时段平均值之差(Dz),对每年12个Dz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各年的半年变化幅度和相位.结果表明: 4个站的Dz每年都有半年变化现象;半年变化幅度与太阳活动有关,一般来说,太阳活动高年Dz半年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太阳活动低年;太阳活动本身的半年变化,对Dz半年变化幅度有显著的调制作用;Dz半年变化的相位在3-4月(或9-10月),即极大值出现在分季;低纬地区地磁Z分量存在显著的半年变化,能够反映赤道电急流也有明显的半年变化,这再一次证明,赤道电急流幅度的半年变化,通过“喷泉效应”使得电离层f0F2产生半年变化,其是产生f0F2半年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变化 半年变化 太阳活动 电离层 临界频率
下载PDF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分析全球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特征
7
作者 马新欣 焦立果 刘晓灿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5期97-100,共4页
使用COSMIC掩星提供的NmF2数据,利用傅里叶分析方法,研究全球F2层峰值电子密度的周年和半年分布特征,分析2010年LT12:00—14:00 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及2008—2011年年平均值变化。结果显示,电离层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在中高纬地... 使用COSMIC掩星提供的NmF2数据,利用傅里叶分析方法,研究全球F2层峰值电子密度的周年和半年分布特征,分析2010年LT12:00—14:00 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及2008—2011年年平均值变化。结果显示,电离层NmF2周年和半年变化幅度在中高纬地区相对较大;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相对较小,且NmF2以半年变化为主。太阳活动增强期间,NmF2年平均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F2层峰值电子密度 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的季节内和准半年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天 齐义泉 程旭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1,共14页
利用2002-2015年ARGO网格化的温度、盐度数据,结合卫星资料揭示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的季节内和准半年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障碍层厚度变化的两个高值区域出现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北部。在赤道区域... 利用2002-2015年ARGO网格化的温度、盐度数据,结合卫星资料揭示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障碍层厚度的季节内和准半年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障碍层厚度变化的两个高值区域出现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北部。在赤道区域,障碍层同时受到等温层和混合层变化的影响,5-7月和11-1月受西风驱动,Wyrtki急流携带阿拉伯海的高盐水与表层的淡水形成盐度层结,同时西风驱动的下沉Kelvin波加深了等温层,混合层与等温层分离,障碍层形成。在湾内,充沛的降雨和径流带来的大量淡水产生很强的盐度层结,混合层全年都非常浅,障碍层季节内变化和准半年变化主要受等温层深度变化的影响。上述两个区域障碍层变化存在关联,季节内和准半年周期的赤道纬向风驱动的波动过程是它们存在联系的根本原因。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西风(东风)强迫出向东传的下沉(上升)的Kelvin波,在苏门答腊岛西岸转变为沿岸Kelvin波向北传到孟加拉湾的东边界和北边界,并且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顶部(95°E,16°N)激发出向西的Rossby波,造成湾内等温层深度的正(负)异常,波动传播的速度决定了湾内的变化过程滞后于赤道区域1~2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碍层 季节内变化 半年变化 孟加拉湾 赤道东印度洋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
9
作者 李波 崔瑞飞 翁利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针对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问题,使用2006-2019年COSMIC掩星电离层月均值数据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电离层N_(m)F_(2)和h_(m)F_(2)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N_(m)F_(2)和h_(m)F_(2)随地方时、季节、纬度存在显著差异,电... 针对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问题,使用2006-2019年COSMIC掩星电离层月均值数据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电离层N_(m)F_(2)和h_(m)F_(2)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N_(m)F_(2)和h_(m)F_(2)随地方时、季节、纬度存在显著差异,电离层峰值参数均与太阳活动水平表现出正相关性,月均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和0.8以上;正午电离层N_(m)F_(2)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存在显著年、半年等季节变化特征,午夜基本以年变化为主,且南半球电离层N_(m)F_(2)季节变化特征更为明显;正午电离层h_(m)F_(2)所有年份均存在显著年变化特征,午夜期间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太明显,且南半球电离层h_(m)F_(2)季节变化特征强于北半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更为显著;太阳活动指数和电离层峰值参数中似乎存在25~35个月的周期信号,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不会受到QBO现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 电离层峰值高度 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3
10
作者 周连童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6-1288,共13页
利用1951~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温、气温和表面风场逐日4个时次(02、08、14和20时)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 利用1951~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温、气温和表面风场逐日4个时次(02、08、14和20时)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夏季感热输送出现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春季感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而夏季感热却减弱了。并且还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4月感热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了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春季感热输送与中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中正相关区分别位于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58~200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水平和垂直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7~2000年期间,中国西北地区春季感热增强,使此地区上升气流增强,华北地区上空下沉气流增强,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出现持续性干旱,而长江流域的上升气流增强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出现洪涝。因此,西北地区春季感热异常可以作为我国夏季降水的一个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干旱区感热代际变化纬圈环流经圈环流
下载PDF
单台地磁夜均值资料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电磁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伯舫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7-304,共8页
用地磁夜均值资料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电磁响应 (地磁内外场比值 Q1) ,如夜均值半年周期变化的源场分布符合 P01分布模式 ,则可用单台资料进行计算 ,有利于进行地区性深地磁测深的研究 .本文选择了质量较好的 5个台约 2 6年的连续资料 ,... 用地磁夜均值资料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电磁响应 (地磁内外场比值 Q1) ,如夜均值半年周期变化的源场分布符合 P01分布模式 ,则可用单台资料进行计算 ,有利于进行地区性深地磁测深的研究 .本文选择了质量较好的 5个台约 2 6年的连续资料 ,又搜集了可用的全球分布的台站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表明 ,从夜均值估算的半年周期变化的 Q1更为可靠 .原因可能是源场模式不同 .一般的日均值资料不符合 P01模式 ,而夜均值资料则比较符合 P01模式 .本文对此作了源场分布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夜均值资料 周期变化 电磁响应 地磁
下载PDF
太阳活动高低年电离层TEC变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海山 杨力 徐世依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17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电离层变化特性受不同太阳活动强度影响的问题,提出太阳活动高低年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5个特定点的电离层TEC的变化特性;重点对太阳活动高低年的TEC半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周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度影响TE... 为了进一步研究电离层变化特性受不同太阳活动强度影响的问题,提出太阳活动高低年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5个特定点的电离层TEC的变化特性;重点对太阳活动高低年的TEC半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周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度影响TEC数值变化的同时,还影响其半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性;春秋分季节是出现峰值的高峰期,TEC半年变化强度与太阳活动成正比;太阳活动强度对季节异常现象有一定影响,太阳活动高年季节变化更显著,0°N^-20°N是TEC季节异常的活跃范围;全球TEC峰值呈自东向西周日性运动,通过2年数据的自相关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其变化周期为24h,未受到太阳活动高低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半年变化 季节变化 周日变化 相关性分析 太阳活动高低
下载PDF
中间层顶变化的SABER/TIMED卫星观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操文祥 张绍东 +1 位作者 易帆 黄春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89-2497,共9页
本文利用TIMED卫星搭载的SABER探测仪对全球中间层顶信息进行了研究,包括中间层顶的高度、温度及其季节和纬度变化,并对双中间层顶现象进行了分析.中间层顶的温度约在160~180K之间变化,高度在85~100km内变化,温度和高度都是冬季高夏季... 本文利用TIMED卫星搭载的SABER探测仪对全球中间层顶信息进行了研究,包括中间层顶的高度、温度及其季节和纬度变化,并对双中间层顶现象进行了分析.中间层顶的温度约在160~180K之间变化,高度在85~100km内变化,温度和高度都是冬季高夏季低,有着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中间层顶高纬呈现显著年变化,而低纬和赤道呈现弱的半年变化,南北半球的中间层顶信息有着不对称性.高纬地区的双中间层顶现象十分显著,中间层顶一般会从100km附近迅速降低至85km附近.根据长时间范围内平均的结果显示,北半球的双中间层顶现象在20°N—30°N的中纬范围开始发生,证实了北半球双中间层顶现象不再仅限于极区和中高纬地区.而南半球则仍是在50°S才显著发生双中间层顶现象.我们统计了中高纬地区夏季所有的单个观测剖面并且与当年冬季的平均背景剖面相比较,数据显示,较低的夏季第二中间层顶高度绝大多数比冬季中间层顶低12~1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探测 中间层顶 双中间层顶 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基于IGS的白天和夜间电离层TEC变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时爽爽 黄劲松 +1 位作者 冯建迪 谭先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297,共5页
利用1999~2009年的IGS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数据,分析全球TEC白天值Idc和夜间值Inc的半年变化、季节变化特性,并研究二者跟太阳、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Idc最大值出现在春秋分季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除了北半球近极地... 利用1999~2009年的IGS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数据,分析全球TEC白天值Idc和夜间值Inc的半年变化、季节变化特性,并研究二者跟太阳、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Idc最大值出现在春秋分季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除了北半球近极地地区和南半球的南美洲地区外,Idc的半年变化特性都很明显;Inc只在低纬度地区具有半年变化特性,并且Idc和Inc半年变化特性随太阳活动变化而变化,在太阳活动高年,全球85%以上地区Idc最大值出现在春秋分季节;Idc和Inc的季节变化特性随经纬度变化,并且在太阳活动高年季节变化明显;在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上Idc、Inc与太阳活动P指数日均值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达到0.9,但与地磁活动Dst、Kp、Ap指数日均值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小于0.4。本文进一步展示了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对电离层TEC整体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S TEC 半年变化 季节异常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北美与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TEC变化的EOF建模和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新 赵必强 +1 位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得到上述两地区前三阶本征模及相关时间系数,分别约占TEC总变化的99.57%和99.79%.结果表明,两地区前三阶:EOF分量所表现出的TEC变化基本一致.第一阶EOF分量表现为受太阳活动调制的半年变化;第二阶EOP、分量表现为关于零磁偏线的经向电子浓度东西不对称结构,计算表明该结构与受地磁偏角控制的热层纬向水平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密切相关;第三阶EOF分量表现为磁倾控制的热层子午向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经验正交函数(EOF) /变化 TEC东西不对称
下载PDF
日本西南部山阴地区地震地壳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16
作者 T.Ueda A.Kato +1 位作者 任家琪(译) 李万金(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识别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能增进我们对地震触发物理机制的理解。我们使用一种采用基于概率去丛集程序导出不确定性的新方法,探讨了日本西南部山阴地区的地壳地震活动的季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识别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能增进我们对地震触发物理机制的理解。我们使用一种采用基于概率去丛集程序导出不确定性的新方法,探讨了日本西南部山阴地区的地壳地震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我们确定了背景地震活动率的半年变化,即从1980~2017年期间地震活动率在春秋两季的增长统计是显著的。历史和现代大地震的频率分布显示出与近期背景地震活动相似的模式,这表明山阴地区的地震活动存在季节性变化已经有150多年。这些观测现象可以通过秋季降水和春季融雪引起地表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断裂带内孔隙压力增大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地震活动 地壳活动 地壳地震 周期变化 秋季降水 季节性变化 地震触发 半年变化
下载PDF
Heat center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石建 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69-176,共8页
A heat center (HC)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s defined, its variability is examined, and a possible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a temperature dataset from 1945-2006 show that the... A heat center (HC)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s defined, its variability is examined, and a possible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a temperature dataset from 1945-2006 show that the mean position of the HC during this period was near 0.4°S/169.0°E, at 38.0 m depth. From a time series of the HC,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bility was found, mainly in the meridio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were dominant in the zo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In addition, semiannual variation in the HC depth was discovered. The longitude of the HC varies with ENSO events, and its latitude is weakly related to ENSO on time scales shorter than a decade. The variation of the HC longitude leads the Nio-3 index by about 3-4 months, and its depth lags the index for approximately 3 month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C depth results from a combination of its longitudinal and latitudinal variations. Low-pass-filtered time series reveal that the HC has moved eastward since the mid 198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ENSO事件 经度变化 时间序列 垂直方向 季节性变化 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平流层风场的火箭观测及其与模式风场的比较
18
作者 刘梦珠 马民 刘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共8页
美国西北研究机构(NWRA:NorthWest Research Associates)发布了1963-1992年期间在Kwajalein岛礁(8°N,167°E)上共计1862次火箭探测的平流层风场和温度剖面.本文选取测量较为连续的1969-1972年期间共计345个风场剖面来研... 美国西北研究机构(NWRA:NorthWest Research Associates)发布了1963-1992年期间在Kwajalein岛礁(8°N,167°E)上共计1862次火箭探测的平流层风场和温度剖面.本文选取测量较为连续的1969-1972年期间共计345个风场剖面来研究平流层月平均风场及其两年变化、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的特征.同时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风场模式HWM07(Horizontal Wind Model:2007)和CIRA86(COSPAR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Atmosphere:1986)进行了比较.火箭测量的4年逐月平均纬向风在夏季为西向风,并在8月41km处达到最大值45ms-1;在冬季变为东向风,并在3月57km处达到最大值47ms-1.全年的经向风在60km以下基本上是北向风且风速低于10ms-1.纬向风在20~35km之间以两年变化为主,振幅在10~17ms-1之间;在45~55km之间以半年变化为主,振幅是16~25 ms-1之间;在5km以上以年变化为主,振幅在16~25 ms-1之间.测量风场与HMW07相比,HWM07的西向风在7月46km处达到最大值38ms-1,东向风在2月60km处达到最大值37ms-1,均小于测量风场的峰值.测量风场与CIRA86相比,CIRA86的西向风在7月49km处达到最大值36ms-1,东向风在3月60km处达到最大值43ms-1,仍小于测量风场的峰值.测量风速稍大于模式风速的可能原因之一是测量风场包含了背景风场和各种波动成分,而模式风场是气候学平均的结果;此外,HWM07和CIRA86虽然包含了不少探空火箭数据,但并没有包含在Kwajalein岛礁的测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月平均风 变化 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