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自然地理因素下的唐蕃边界变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安福
王玉平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164-16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ZD09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唐蕃边界是唐朝周边关系中变化最为剧烈的边界走向,其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自然地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唐蕃之间存在着一片半耕半牧区,双方的边界变动基本都在这片半耕半牧区。唐朝在强盛时,将边界向西推进到靠近青海日月山一带的半耕半牧区;在唐朝势力式微时,吐蕃又将边界向东、向北推进到靠近河套地区、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即贺兰山—陇山—大渡河一线的半耕半牧区。无论是唐朝还是吐蕃,双方边界的最大推进度都受到相应的自然环境的制约,无法进入对方的平原农业区和高原牧业区。因此,在考察唐蕃划界的因素中,既要考虑主观的军事力量、政治目的等人文因素,也要考虑客观的自然地理因素,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然地理在唐蕃边界问题上的影响,更为全面地认识唐蕃关系变化的过程。
-
关键词
唐蕃边界
自然地理
半耕半牧区
-
Keywords
Tang-Tibetan boundary
physical geographical
farming-pastoral area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