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被引量:43
1
作者 钱超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9,共13页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流散文学 身份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悲剧感
原文传递
如何中华文化,怎样本土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论纲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崇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5-160,共6页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繁复的关系。这里的中华文化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相对古典(晚清以前)的中华文化;第二重是20世纪以来(或现代)的中华文化;第三重是指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变异后仍然具有较强中国性...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繁复的关系。这里的中华文化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相对古典(晚清以前)的中华文化;第二重是20世纪以来(或现代)的中华文化;第三重是指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变异后仍然具有较强中国性的本土中国性文化。相较而言,第一重体现在有关文学书写中显得宽泛而散漫;第二重中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发展,又有对现代中华文化事件的回应与拓展;第三重中既有本土意识,又有地域文化和异族书写的介入。在多元并存的视角和语境下,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本土中国性是为了强大和提升中国本土的文学和文化;反过来,也可以反哺世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文/华人文学 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 华文 本土中国性
下载PDF
国际汉学与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3
作者 李诠林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传统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研究文本的构成要件方面有着相通之处。范畴不断扩展的“中国学”学科与学科边界不断游移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更是具有多元的吻合面。现已初具规模的“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学科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关涉中... 传统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研究文本的构成要件方面有着相通之处。范畴不断扩展的“中国学”学科与学科边界不断游移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更是具有多元的吻合面。现已初具规模的“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学科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关涉中国境内与海外互动关系的“有关中国的文学的学问”。因此,世界华文文学及其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漂泊的汉学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学科前景 汉学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和华人非华文文学研究的比较整合新论
4
作者 赵庆庆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4期12-16,共5页
在大陆海外华文文学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否需要和海外华人非华文文学研究接轨,走比较和整合之路?本文认为二者分立存在弊端,比较和整合具备三点充分的理由:即海外华人的双语文学实践要求... 在大陆海外华文文学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中,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否需要和海外华人非华文文学研究接轨,走比较和整合之路?本文认为二者分立存在弊端,比较和整合具备三点充分的理由:即海外华人的双语文学实践要求对之做统一考察;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和非华文文学研究的体系互参将促进各自的学科建设;两种文学诸多共享的文化和文学命题,奠定了其可比性和整合可能。而比较文学研究范式的引进将有助于华人文学诗学的创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比较 整合 华人文学诗学
下载PDF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来自日本的视角
5
作者 星野幸代 《华文文学》 2013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目前在美国与西欧的中国文学学术界,海外华人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有许多的相关研讨会在召开,很多大学也都开设了华人文学讲座。然而很遗憾的是,在日本的大学里这种情形还很鲜见。可以说,在日本学界,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这方... 目前在美国与西欧的中国文学学术界,海外华人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有许多的相关研讨会在召开,很多大学也都开设了华人文学讲座。然而很遗憾的是,在日本的大学里这种情形还很鲜见。可以说,在日本学界,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这方面的积淀尚浅。本文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概况,并集中探讨名古屋大学杨晓文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上的几个重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华人)文学研究 杨晓文 日本学界
下载PDF
谈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兼论该学科的研究范畴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诠林 《华文文学》 2004年第4期40-44,共5页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要成为成熟的学科 ,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 ,应该有适应学科命名、进入其研究场域的足够丰富的研究对象。苏曼殊研究在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场域中的缺席 ,说明该学科还有许多“学术盲点”。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要成为成熟的学科 ,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 ,应该有适应学科命名、进入其研究场域的足够丰富的研究对象。苏曼殊研究在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场域中的缺席 ,说明该学科还有许多“学术盲点”。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问题的解决 ,可以为该学科研究提供新的启发。如果按照“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方向对该学科范畴进行重新界定 ,可以扫除许多“学术盲点” ,促进学科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学术盲点 学科建设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文学研究之研究
下载PDF
广义移民与文化离散——有关拓展当代文学阐释基础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钱超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7-101,共5页
文学与批评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走出“一城一地?”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它的“移民性”在时间维度上可联接现代文学的离乡、反叛家族等主题,而在空间维度... 文学与批评的“地方性知识”如何走出“一城一地?”中国特区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现象,有可能通过“文化离散”的思路奠立一个有效的阐释基础。它的“移民性”在时间维度上可联接现代文学的离乡、反叛家族等主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可延伸到国际移民的后现代文化生态。移民命运是不同种族、文化、社会和阶层等权力关系跨国、跨地区复制、投射的结果。当代移民问题总体上是资本全球运作的缩影,当此时空,移民文学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富有历史容量的审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离散 移民性 中国特区文学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建构华文文学学科独立品格和主体性的方法论实践——评李诠林《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
8
作者 邹婧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1期97-100,共4页
李诠林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从学科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结构全篇,将其十余年的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后试图建构一个颇具理论规模的系统化论述。该著作可视为作者对建构华文文学学科的独立... 李诠林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从学科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结构全篇,将其十余年的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后试图建构一个颇具理论规模的系统化论述。该著作可视为作者对建构华文文学学科的独立品格和主体性的一次方法论实践,书中体现出的自觉的理论意识、方法论视角和建构学科理论系统的先导性尝试对这门学科的主体性建设与成熟具有一定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学科论 主体性构建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 华人文学散论》
原文传递
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境界的解构或再构
9
作者 金惠俊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年第3期81-90,共10页
史书美和王德威提出华语语系文学,主张"众声喧哗""反离散论""反中国论""后遗民论""势的诗学",即承认华语语系文学具有的独在性、独立性,以与大陆文学对等的资格来重新定义两者间的... 史书美和王德威提出华语语系文学,主张"众声喧哗""反离散论""反中国论""后遗民论""势的诗学",即承认华语语系文学具有的独在性、独立性,以与大陆文学对等的资格来重新定义两者间的关系。他们的观点相差最大的地方在于史书美认为华语语系文学应将中国大陆文学"排除在外",而王德威则主张将其"包括在外"。简而言之,他们试图重新定义华语语系文学与大陆文学两者间的关系,重构包括这两者的"广义的中国文学"的版图和范围,这其中当然还包括掌握话语主动权的意图。华人华文文学原来具有少数文学的性质,在有关世界文学或文学本身的新的对策这一点上,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论者似乎过于沉没在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文学 华人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史书美 王德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