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人离散译者陈贻范《孝经》英译之译者行为阐释
1
作者 黄勤 李无双 《外国语文研究》 2022年第5期62-70,共9页
本文以陈贻范的《孝经》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之以传教士裨治文和理雅各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华人离散译者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深度探讨陈贻范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陈贻范的译者身份与译者角色对其译者行为产生了较多正面... 本文以陈贻范的《孝经》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之以传教士裨治文和理雅各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其华人离散译者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深度探讨陈贻范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陈贻范的译者身份与译者角色对其译者行为产生了较多正面影响。在翻译选材上,陈贻范兼顾中华优良文化传播和古籍名声维护;在翻译策略上,通过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确保中华文化内涵的传播,通过普通句式的归化翻译确保译文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离散译者 陈贻范 《孝经》英译 译者行为
下载PDF
历史中的原乡书写——华人离散译者的京剧译介研究
2
作者 黄勤 王亚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身处于不同时空语境,离散译者的原乡文化译介活动呈现出不同特点。本研究以身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华人离散译者熊式一和杨世彭的京剧译介活动为个案,探讨他们的京剧译介特征。研究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熊式一嗅识到异域英伦对于原乡... 身处于不同时空语境,离散译者的原乡文化译介活动呈现出不同特点。本研究以身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华人离散译者熊式一和杨世彭的京剧译介活动为个案,探讨他们的京剧译介特征。研究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熊式一嗅识到异域英伦对于原乡中国的误读,为了迎合目标语文化,他将京剧《王宝钏》改译为话剧,其目的实则是为了更顺畅地言说正面的中国形象。而在20世纪60年代,鉴于中国戏曲表演范式在西方已经得到认可和吸收,原汁原味的京剧也是很多在美华人离散学者的共同精神纽带,杨世彭因此将京剧表演范式忠实地迻译到异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离散译者 京剧译介 中国正面形象言说 京剧忠实迻译
原文传递
《儒林外史》节译本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群体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3
作者 黄勤 王琴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一群体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及其动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尤其是乡土语言的英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节译 乡土语言 华人离散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