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华北东北强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重现期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歆雨 李栋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0-821,共12页
利用中国华北、东北(110~140°E,34.5~55°N)126个站1901-2015年月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去除11月到次年2月(即北方冬季)的数据后,利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东北地区中北部(Ⅰ区)、东北地区南部(Ⅱ区)、华北地区南... 利用中国华北、东北(110~140°E,34.5~55°N)126个站1901-2015年月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去除11月到次年2月(即北方冬季)的数据后,利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东北地区中北部(Ⅰ区)、东北地区南部(Ⅱ区)、华北地区南部(Ⅲ区)、华北地区北部(Ⅳ区)以及华北地区西部(Ⅴ区)5个气候区,利用游程理论在识别单站强干旱事件的基础上,给出区域强干旱事件的识别标准,并与实际干旱事件相比较,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不同区域强干旱事件年代际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基于拟合优度最高的Copula函数,以华北西部(Ⅴ区)为例,分析其强干旱事件的重现规律;分析在相同重现期条件下,干旱历时与干旱强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强干旱事件的识别标准对于中国华北、东北强干旱事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华北北部(Ⅳ区)的强干旱最为严重,且较易发生连旱事件。(3)华北西部(Ⅴ区)的一般性强干旱事件有约5 a^6 a的周期,1929年、1941年和1965年分别有一次特别严重的强干旱事件发生,其重现期分别约为94 a^102 a、93 a^101 a和35 a^41 a。(4)对于2 a、5 a、10 a、20 a、50 a和100 a一遇的强干旱事件,华北北部(Ⅳ区)的强干旱事件最为严重,华北西部(Ⅴ区)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强干旱事件 华北东北 SPEI指数 重现期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3
2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华北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华北-东北地区海相层系烃源特征与战略选区 被引量:7
3
作者 闫相宾 周小进 +5 位作者 倪春华 朱建辉 徐宏节 欧阳睿 蒋永福 张欣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8-460,共13页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初步落实了冀北中-新元古界、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冀北中-新元古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蓟县系洪水庄组下部,华北南缘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辛集... 通过大量露头、钻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初步落实了冀北中-新元古界、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冀北中-新元古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蓟县系洪水庄组下部,华北南缘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辛集组(或雨台山组)底部,鄂西南中奥陶统较好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平凉组下部,它们均以黑色泥页岩为主要特点。同时指出,华北台内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一套总体较差的烃源岩;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南华北地区发育条件最为优越,比鄂尔多斯、渤海湾盆地多发育了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层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对东北地区上古生界进行了变质相区划,初步认为二连盆地中西部、松辽盆地东南部是上古生界发育未变质潜在烃源岩的主要地区。综合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是古生界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华北南部是进一步探索上古生界煤成油气的有利地区,冀北中-新元古界、东北上古生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层系 烃源特征 变质相 战略选区 华北-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高延光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47-857,共11页
本文通过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的接收函数H-k研究结果,给出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分布图.本研究表明该区地壳最薄的地方出现在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28~35 km);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6~4... 本文通过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的接收函数H-k研究结果,给出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分布图.本研究表明该区地壳最薄的地方出现在松辽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28~35 km);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地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6~45 km范围,其中燕山造山带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加;而最厚的地方则出现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55 km).研究区平均波速比为1.76±0.05,较全球大陆平均值明显偏高,这可能与中、新生代以来该区显著的岩石圈减薄与破坏过程相关.其中地壳波速比最高的地方出现在山西地堑、长白山、大同—张家口等新生代火山区,意味着这些地区可能具有较高的地壳温度或存在广泛的壳内部分熔融.本文研究显示,大兴安岭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与波速比/泊松比成负消长关系,推测大兴安岭在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增厚以长英质上地壳增厚为主.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松辽盆地可能具有复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中国东北华北 岩石圈破坏 减薄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及邻区地壳和地幔转换带厚度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炳瑜 陈凌 +1 位作者 艾印双 何玉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 本文利用宽频流动台阵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地壳厚度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以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界,西北部的兴蒙造山带地壳较厚(~40km),东南部的燕山带、松辽盆地和辽东台隆地壳明显较薄(30~35km).这有可能反映,研究区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地壳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伸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减薄.地幔转换带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410km和660km间断面结构存在横向差异.经度121°E—122°E之间,上地幔底部出现双重间断面,深度分别为660km和690km.经度122.5°E以东(北黄海地区),410km间断面有5~20km幅度的下沉,660km间断面有5~15km幅度的抬升;该地区地幔转换带厚度相对全球平均偏薄10~20km,指示着该地区较热的上地幔底部温度环境.我们认为太平洋俯冲板块可能停滞在研究区119°E—122°E经度范围的地幔转换带中,但未延伸至118°E以西;而俯冲板块在124°E以东可能局部穿透了上地幔底部而进入下地幔,同时引起小尺度的地幔对流,导致北黄海地区下地幔物质的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及其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410 km间断面 660 km间断面
下载PDF
华北、东北地区第六次卫生经济学术会议综述
6
作者 图易宸 于润吉 《卫生经济研究》 2002年第9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华北东北地区第六次卫生经济学术会议 大连市 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卫生 医院产权制度 区域卫生规划 医院经营管理
下载PDF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影响因子分析及季节预报模型的建立
7
作者 唐筱 陶丽 邓敏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63,共23页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夏季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频繁发生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但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成因复杂,其季节预测因子的选择和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由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1981—2020年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7—8月...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夏季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频繁发生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但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成因复杂,其季节预测因子的选择和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研究。由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1981—2020年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7—8月)降水前两个模态(分别为整体一致型、南北相反型的空间结构),基于信息流特有的因果关系挑选前两个模态的预报因子,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进一步筛选预报因子、建立季节统计预报模型。第一模态降水对应的主成分时间序列(PC1)的预报因子经过筛选有3个,分别为超前5个月的热带西印度洋海表温度(SST)、超前6个月的西西伯利亚平原850 hPa经向风以及超前2个月的热带中太平洋850 hPa经向风。第二模态降水对应的主成分时间序列(PC2)的预报因子经筛选有4个,分别为超前2个月的南印度洋中部SST、超前3个月的鄂霍次克海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LR)、超前2个月的热带西太平洋850 hPa经向风以及超前9个月的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基于前两模态的回报/预报时间序列的重构场与观测场的时间相关系数(TCC)全场平均达到0.46,实际两个模态的时间序列重构场与观测场空间相关系数(PCC)的年际变化较大,而回报/预报时间序列重构场和观测场年际变化与其类似,其40 a平均PCC为0.35,说明前两个模态重构拟合较好的年份预报技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汛期降水 季节预报模型 信息流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空气质量研究——以华北和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白芝珍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9年第1期48-49,共2页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6个重点环保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的评价。研究表明:(1)六个污染因子中,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省,受SO2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受O3和SO2影响最小。(2)尺度分析:区域尺度,空气质量和排名上,东北地区...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6个重点环保城市进行了空气质量的评价。研究表明:(1)六个污染因子中,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省,受SO2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受O3和SO2影响最小。(2)尺度分析:区域尺度,空气质量和排名上,东北地区城市明显好于华北地区城市;省域尺度,空气质量最好的是黑龙江省,最差的为河北省;市域尺度,前三名城市依次为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吉林,最差的三个依次为长治、石家庄和临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 华北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华北地区第八次卫生经济学术交流会在津闭幕
9
作者 崔洪波 《中国卫生经济》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7-27,共1页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2004年9月26日,东北、华北地区第八次卫生经济学术交流会在天津市闭幕。 历时3天的会议有近90位代表参会,大会收到应征优秀论文94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北'地区卫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 秋风送爽,金桂飘香。2004年9月26日,东北、华北地区第八次卫生经济学术交流会在天津市闭幕。 历时3天的会议有近90位代表参会,大会收到应征优秀论文94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北'地区卫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天津市卫生局规财处陈力处长主持。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仁华到会并就深化卫生三项改革作专题讲座。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林立军向大会致祝辞,介绍了天津市卫生改革的发展远景。东北、华北地区8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此次会议,派出了以卫生厅(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华北地区第八次卫生经济学术交流会” 中国 卫生系统 医疗卫生体制 卫生经济
下载PDF
绥中800MW机组单机送华北安全技术措施
10
作者 吴志奇 刘文忠 王向前 《东北电力技术》 2003年第4期29-30,共2页
介绍了东北 -华北联网工程、运行方式及绥中 80
关键词 800MW机组 单机 电网 东北-华北联网工程
下载PDF
南海区域潜热通量变化与华北、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关系
11
作者 陈迪 陈锦年 左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6,共9页
为探讨中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冷冬,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和大气参数,采用海气热通量算法(COARE3.0)计算得到亚印太海区潜热通量。分析研究了南海区域潜热通量变化和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 为探讨中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冷冬,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和大气参数,采用海气热通量算法(COARE3.0)计算得到亚印太海区潜热通量。分析研究了南海区域潜热通量变化和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海区域潜热通量和冬季气温异常变化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尤其是中国冬季气温在上世纪1970s代末-1980s代初出现一次突变过程,由较常年偏低转为偏高,中国北方的增温幅度高达2℃,南方的增温幅度较小,甚至出现降温现象。由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国南海区域潜热通量与华北、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当超前16个月潜热通量出现异常偏大(小)时,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冬季气温将会出现异常偏低(高)的趋势。这种关系的揭示将对中国北方冬季气温异常变化的预测具有实用价值。为此,根据它们二者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和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预测方程,对2014年冬季气温进行了预测,将会出现较常年偏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潜热通量 冬季气温异常 华北东北
原文传递
天然气中高含H_2S的成因及其预测 被引量:26
12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1 位作者 梁英波 戴金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充足的烃类、发育的硫酸盐(石膏)和储层经历过较高的温度是形成高含H2S天然气所必须的3个基本条件,也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热动力保证。TSR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物—无机物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并非具... 充足的烃类、发育的硫酸盐(石膏)和储层经历过较高的温度是形成高含H2S天然气所必须的3个基本条件,也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热动力保证。TSR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物—无机物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并非具备了这3个条件就会发生TSR或形成高含H2S天然气。目前关于TSR的一些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对其发生反应的温度条件、反应体系方程、烃类的消耗、同位素分馏、反应产物及其转化等科学问题存在较多争论。本文认为川东北和渤海湾盆地晋县凹陷高含H2S的天然气属TSR成因,并对TSR中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建立H2S的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TSR石膏 硫同位素 东北华北晋县凹陷
下载PDF
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及其前兆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立强 张跃刚 +2 位作者 胡新亮 袁国旭 李明威 《华北地震科学》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之间发生了Ms5.9级地震,震前该区测震学指标和河北省北部距该地区较近台站的前兆测项中都出现了一些异常。本文对这些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这些异常和这次地震的关系。这次地震打...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之间发生了Ms5.9级地震,震前该区测震学指标和河北省北部距该地区较近台站的前兆测项中都出现了一些异常。本文对这些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这些异常和这次地震的关系。这次地震打破了华北、东北地区的5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新一轮地震活跃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 华北东北地区 前兆异常
下载PDF
汶川M_(W)7.9地震前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的预滑活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健生 吴琼 +2 位作者 荆强 张子良 李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64-2475,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早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比青藏地块区上各台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要迟.据此推测,汶川M_(W)7.9地震发生前,在同一构造力作用下,在青藏地块区发生预滑活动之后,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也发生了“准同步”地预滑活动.这些预滑活动弱化了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对青藏地块区的阻挡作用,使得青藏地块区获得了较大动能,打破了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的稳定状态,发生了突然破裂和失稳滑动,形成了汶川M_(W)7.9地震.特别是2008年4月6日后,幅度逐渐加大、频次逐渐加密、发生时间上更加协同的预滑活动可能是构造力进一步集中的征兆.因此,关注临震预滑活动的频度、幅度和发生时间的协同度以及滑动地块区尺度的大小对预测未来强震的发震时间和震级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W)7.9地震 预滑 颗粒物理 预滑震相Xp 华北东北亚地块区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东北部小冰期干湿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保硕 李月丛 +7 位作者 吕厚远 许清海 谢红丽 张芸 佘梓靖 葛亚汶 张振 赵永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6-1600,共15页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 小冰期作为距今最近的一次冷期,是研究寒冷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参照期,其气候总体偏冷已达成共识,但干湿变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华北平原作为东亚季风系统控制的核心区,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由于受到研究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限制,致使华北平原小冰期次一级干湿变化过程研究较少,且缺乏高分辨率的定量研究。本研究在6个AMSC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秦皇岛七里海湖泊深度为245~62 cm的钻孔沉积物92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WA-PLS),高分辨率地定量重建了华北平原东北部1250~1610 A.D.的降水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小冰期早期(1310~1450 A.D.)年降水量平均为565 mm,较中世纪温暖期降水减少约25 mm,气候变干,但程度较轻;小冰期中期(1450~1610 A.D.)降水量进一步降低,降至525 mm左右,最低可达410 mm,气候达到研究段最为干旱时期。分析认为,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区小冰期冷干变化过程可能受太阳辐射量、火山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东北 七里海 小冰期 降水定量重建 孢粉分析
原文传递
Analysis on Conditions of Northwest,North China and Shandong Power Grids Interconnection
16
《Electricity》 2003年第4期20-22,共3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and benefits of interconnection of Northwest Power Grid with North China and Shangdong power grids. With different energy resources and power demand patterns, these three power gri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and benefits of interconnection of Northwest Power Grid with North China and Shangdong power grids. With different energy resources and power demand patterns, these three power grids have large potential benefits in future interconn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grid INTERCONNECTION power market FEASIBILITY
下载PDF
国家发改委核定东北至华北跨区送电价格
17
《中国电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0,共1页
为了调动发电企业积极性,促进跨区电力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东北至华北跨区送电价格的通知》,就规范东北送华北跨区送电电价规定如下:
关键词 发电企业 送电电价 电力公司 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核定东北华北跨区送电价格的通知》
原文传递
做好周边联网的分析论证工作
18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年第1期19-19,共1页
华北电网互联状况及西电东送现状华北电网是由原来的京津唐电网、河北南网、山西电网和蒙西电网逐步互联形成的。华北电网的形成提高了各分网、特别是相对容量较小、结构薄弱的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为华北电网供电区域内的西电东送、北... 华北电网互联状况及西电东送现状华北电网是由原来的京津唐电网、河北南网、山西电网和蒙西电网逐步互联形成的。华北电网的形成提高了各分网、特别是相对容量较小、结构薄弱的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为华北电网供电区域内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创造了条件。华北电网已经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联网 华北电网 分析论证 联网工程 华北东北联网 联网效益 河北南网 联网方案 初步可行性研究 国家电力公司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the dominant maize hybrids grown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9
19
作者 CHEN FanJun FANG ZenGuo +5 位作者 GAO Qiang YE YouLiang JIA LiangLiang YUAN LiXing MI GuoHua ZHANG FuSuo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6期552-560,共9页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utrient-efficient cultivars is one strategy to simultaneously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food security,resource shortage,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owever,the potential increased yield and r...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utrient-efficient cultivars is one strategy to simultaneously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food security,resource shortage,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owever,the potential increased yield and reduction in fertilizer input achievable by using high-yielding and nutrient-efficient cultivars is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we evaluated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of 40 commercial maize hybrids at five location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in 2008 and 2009.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enotype and nitrogen(N) input on maize yield was significant when the yield reduction under low-N treatment was 25%-60%.Based on the average yields achieved with high or low N application,the tested cultivar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ir NUE:efficient-efficient(EE) were efficient under both low and high N inputs,high-N efficient(HNE) under only high N input,low-N efficient(LNE) under only low N input,and nonefficient-nonefficient under neither low nor high N inputs.Under high N application,EE and HNE cultivars could potentially increase maize yield by 8%-10% and reduce N input by 16%-21%.Under low N application,LNE cultivars could potentially increase maize yield by 12%.We concluded that breeding for N-efficient cultivars is a feasible strategy to increase maize yield and/or reduce N inp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genotypexnitrogen interaction low nitrogen stres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Y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