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 被引量:91
1
作者 朱光 胡召齐 +2 位作者 陈印 牛漫兰 谢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94-1604,共11页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郯庐断裂带 伸展盆地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盆地白垩—古近纪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印 朱光 +2 位作者 胡召齐 张必龙 向必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6-854,共19页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世(孔店期),次构造沉降峰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南部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古新世为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区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而其它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构造沉降峰期前后的弱沉降过渡阶段。结合盆地的分布规律,盆地的主要构造沉降中心在白垩纪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和北缘,而在古近纪则迁移到克拉通内部渤海湾地区,即由华北克拉通边缘向内部迁移。伸展期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宽裂谷(莱阳期)→窄裂谷(大盛期)→宽裂谷(孔店期)→窄裂谷(东营期)的循环演化模式,揭示了岩石圈的温度和强度的变化。而这种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更支持华北克拉通破坏以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伸展盆地 构造沉降 克拉通破坏 拆沉作用
下载PDF
什么控制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在新近纪的构造活动? 被引量:13
3
作者 安美建 赵越 +4 位作者 冯梅 杨玉山 胥勤勉 郝俊杰 谭成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40,共20页
在新近纪初期(约23 Ma)的时候,在当时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构造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活动性质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岩石圈增厚了,唐山—邢台断裂开始活动的同时太行山山前断裂却变得不... 在新近纪初期(约23 Ma)的时候,在当时中国大陆周边板块构造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活动性质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岩石圈增厚了,唐山—邢台断裂开始活动的同时太行山山前断裂却变得不活跃了,华北局部构造变形性质发生了变化等。虽然在古近纪和8 Ma以后,有证据显示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其所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扩展对华北在水平方向的动力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种水平动力作用在整个新生代明显弱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垂直方向上对华北东部岩石圈的破坏,甚至在8~23 Ma之间前者对华北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也不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在47 Ma发生重要的变化。如果以这个时间之后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来开始分析,我们会发现太平洋俯冲板片在俯冲运动约20 Ma后(约27 Ma时)就到达了华北东部之下,并在此时板片应被完全破坏。在板片运动过程中,低温板片由于不断被加热和改造,其自身演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对上覆软流圈和岩石圈产生不同程度的改造。这个阶段性不但在时间上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尤其是华北盆地)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构造活动变化基本对应,甚至也与日本海在8~23 Ma扩张的时间基本对应;同时板片在不同演化阶段所能产生的对上覆软流圈和岩石圈的作用也可以合理地对后两者进行解释。因此,太平洋俯冲板片对华北可能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影响可能是控制华北东部在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甚至在8~23 Ma之间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在水平方向也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俯冲板片 新构造运动 岩石圈演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9
4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刘鹏举 王自强 陈寿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物群"、"辽南生物群"和"淮南生物群"可能是新元古代"南华大冰期"前后较为独特的生物群落,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归属于多细胞后生动物和多细胞藻类,是地球早期生命景观的重要代表。因此,对这些新元古代早期生物群的研究将可能揭示比陡山沱期更早的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演化面貌,在演化生物学上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地调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本文综合现有资料,详细记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燕山地区和辽南、徐淮地区)含宏体化石的新元古代地层及其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和生物地层序列。同时,依据宏体化石记录,探讨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新元古代 宏体化石 生物地层序列 地层对比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侵位年龄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5
5
作者 张宏福 杨岳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华北克拉通内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Ar-Ar同位素年龄和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Hf同位素组成特征,并结合金伯利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华北金伯利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年代...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华北克拉通内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Ar-Ar同位素年龄和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Hf同位素组成特征,并结合金伯利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华北金伯利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金伯利岩中金云母巨晶的年代学分析显示华北克拉通内部的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具有一致的侵位年龄,约465±2Ma。这与以前发表的金伯利岩中钙钛矿的U-Pb年龄和金云母的Rb-Sr等时线年龄一致。Sr-Nd同位素结果表明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皆具有很小的Nd同位素变化范围(ε_(Nd)分别为-0.4~0.2和-3.4~-2.3)。然而,这些金伯利岩却具有极大的Sr同位素组成范围(I_(Sr)分布为-0.2~28.1和0~75)。其中复县比蒙阴金伯利岩具有较低的Nd同位素和更宽的Sr同位素组成。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蒙阴和复县两岩区内部各金伯利岩岩管具有非常一致的铪同位素组成,类似于Nd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蒙阴金伯利岩的^(176)Hf/^(177)Hf初始值为0.282474~0.282416,相应的ε_(Hf)值为-2.37~-0.30;复县金伯利岩的^(176)Hf/^(177)Hf初始值为0.282305~0.282369;相应的ε_(Hf)值为-6.29~-4.04。这说明蒙阴金伯利岩与复县金伯利岩相比具有较高的Hf同位素组成。结合Sr-Nd同位素组成,暗示蒙阴和复县金伯利岩的Hf同位素组成的不同可能反映金伯利岩岩浆形成时软流圈、岩石圈地幔以及俯冲的洋壳物质参与比例的不同。Sr-Nd-Hf同位素特征说明我国华北古生代金伯利岩的形成同样与华北用边的古大洋岩石圈向华北内部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R年代学 Sr-Nd同位素 Hf同位素 古生代 金云母 金伯利岩 华北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回撤作用:来自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记录与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崔芳华 徐学纯 +2 位作者 郑常青 姚文贵 施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3-2492,共30页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 目前对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仍存在地幔柱、加厚/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脱水导致地壳熔融等不同认识。辽西兴城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组成,岩浆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156Ma)、早白垩世早期(139Ma)、早白垩世中期(130~125Ma)。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且具有富集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等活动陆缘岩浆岩特点,表明辽西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发生与俯冲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6~139Ma)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I型花岗岩类似,同时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22.70^-18.66)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387~2767M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中上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130Ma的花岗质岩石同样具有与I型花岗岩相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其Hf同位素组成突变为亏损(εHf(t)=+3.64^+6.22、tDM1=537~969Ma),其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亏损地幔物质组分;形成于125Ma的花岗质岩石为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岩石有所不同,具有负的εHf(t)值(-17.30^-11.56)和相对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年龄(tDM2=1917~2278Ma),初始岩浆可能起源于较为古老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华北克拉通东部形成于160~139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I型、高钾钙碱性、与埃达克质岩石类似的高Sr/Y、低Y含量特征和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而形成于130~120Ma的花岗质岩石具有A型、碱性、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对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同时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向洋年轻化的特点,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156~139Ma期间可能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而139~130Ma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开始回撤,130~125Ma进入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持续回撤导致的强烈区域伸展作用阶段。古太平洋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岩石圈地幔并形成幔源岩浆,幔源岩浆不断底侵作用于古老/新生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为花岗质岩石提供岩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岩石成因 HF同位素组成 古太平洋俯冲与回撤 华北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华北克拉通东部古太平洋俯冲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崔芳华 徐学纯 +3 位作者 郑常青 姚文贵 施璐 王路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9-287,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期间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并引发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但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开始的具体时限仍未有定论。本文对辽西兴城地区中生代药王庙-磨盘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研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花岗质岩石中岩浆成因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193~186 Ma,岩体侵位于早侏罗世;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石全碱含量较高,属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与Ⅰ型花岗岩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Pb等,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及P元素;岩浆成因锆石εHf(t)值为-12.94~-7.39,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05~1.69 Ga,其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辽西兴城地区早侏罗世花岗岩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花岗岩特征类似,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导致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古太平洋对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俯冲作用开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而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是古太平洋板块对华北克拉通俯冲作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石 早侏罗世 古太平洋俯冲 华北克拉通东部 辽西兴城地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破坏与幔柱的成因 被引量:9
8
作者 温常贵 真允庆 +4 位作者 刁谦 陈中 宋涛 张艳军 乔红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7,共17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地区。该地区与东北及华南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岩石圈减薄和岩石圈破坏的现象。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与新生代的橄榄岩包体地热值分别为40mW/m^2和80mW/m^2,地热增高是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因...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地区。该地区与东北及华南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岩石圈减薄和岩石圈破坏的现象。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与新生代的橄榄岩包体地热值分别为40mW/m^2和80mW/m^2,地热增高是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因素。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的GRACE卫星布格重力异常呈巨型环状展布,可能是地幔亚热柱所致。区内郯庐断裂带呈NNE向纵贯切割,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成果反映,该断裂带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正断层,所组成的大型"花状"复杂断裂构造带,切穿地壳、莫霍面,直至岩石圈地幔,起到破坏岩石圈的作用。S波速成像结果证实,在苏鲁造山带下方,分布的碎块状波速扰动带延伸>300km,应是中生代扬子板块走滑俯冲、断离、折返的产物;而在渤海湾盆地下方,下地幔也存在陡倾的破碎带,延伸>300km,在岩石圈76km处及其深部,S波速降低,扰动很剧烈,可能是地幔柱头部呈粗大状的反映,故可认为渤海湾盆地是由蘑菇云状的地幔柱形成。再从华北克拉通的大陆根来看,东部为A型反时针pT轨迹麻粒岩分布,而中西部则为B型麻粒岩,这是因为东部新太古代绿岩带中赋存有科马提岩,其岩浆温度可高达1 600℃,如用幔柱构造模型解释成因最为合适。通过研究近年大量地震反射P波和S波层析资料,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的相互作用,深部的地幔流体常沿构造破裂带运移,促使岩石圈拆沉,并发生热侵蚀作用,形成酸性大火成岩省(SLIP)、裂谷型盆地的广泛分布和成矿成藏作用的"大爆发"。由此认为,建立区域构造模型将有利于指导深部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岩石圈破坏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地幔热柱上隆 成矿成藏作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新太古代晚期变质火山岩及动力学体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树文 包涵 +8 位作者 高磊 孙国正 王伟 郭荣荣 郭博然 付敬浩 胡雅璐 白翔 胡方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热状态和壳幔岩浆作用是理解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华北克拉通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保存有大量新太古代晚期(约26~25亿年)变质火山岩记录的克拉通之一,对揭示全球新太古代晚期壳-幔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热状态和壳幔岩浆作用是理解早期地壳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华北克拉通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保存有大量新太古代晚期(约26~25亿年)变质火山岩记录的克拉通之一,对揭示全球新太古代晚期壳-幔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我们研究组近期关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中新太古代热状态和地壳厚度研究基础上,本文收集并整理了726个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包括中部带)新太古代晚期变质火山岩样品的有效地球化学资料。按照现代通用岩石地球化学标准来分类,这些样品主要包括超铁镁质岩石(其中含苦橄岩、苦橄质玄武岩和科马提岩,~7%)、稀土未分异型玄武岩(~14%)、稀土分异型玄武岩(~27%)、玻安岩(~4%)、高镁安山岩(~12%)、低镁安山岩(~26%)和英安岩-流纹岩(~10%)。然而不同区块之间火山岩岩石组合及其量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吉林南部和赞皇等地区以大量稀土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和低镁安山岩为主,含有少量的长英质火山岩;胶东、登封和阜新等地区以稀土未分异和稀土分异型玄武岩占有绝对优势,存在少量安山岩和长英质火山岩;冀北、冀东北部、冀东南部(迁安-滦县)、五台-云中山、辽北、辽南和鲁西等地区岩石组合比较复杂,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不同比例的玻安岩,组合有稀土未分异和大量稀土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和低镁安山岩,出现少量超铁镁质岩石和长英质火山岩。岩石成因研究揭示稀土未分异型和分异型玄武岩、高镁安山岩和玻安岩主要形成于俯冲板片流体、熔体和沉积物熔体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而低镁安山岩、英安岩和其它长英质火山岩则大都经历了上述俯冲相关初始岩浆的结晶分异或地壳物质熔融和地壳混染等过程。新太古代晚期胶东地区表现为相对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地热梯度(18℃/km),而冀东地区表现为厚的地壳厚度和低的地热梯度(最低8.7℃/km),满足现代俯冲地热梯度需求,其它区域的地温梯度介于热俯冲和现代冷俯冲之间。综合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新太古代晚期板块构造体制已经是最主要的壳-幔动力学体制,地幔柱构造体制和板块构造-地幔柱联合作用体制可能仍然在局部地区存在,但其作用范围和强度已经明显减小。因此,随着地幔温度的下降,中太古代到新太古代晚期地幔柱和板片俯冲的转化可能是相互关联、此消彼长的动力学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晚期 变质火山岩及其成因 地壳热状态 动力学体制 华北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 被引量:41
10
作者 段永红 王夫运 +6 位作者 张先康 林吉焱 刘志 刘保峰 杨卓欣 郭文斌 魏运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5-856,共12页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强震的多发区.在华北及邻近地区已完成了二维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简称DSS剖面探测)剖面42条,文章收集了这些二维探测剖面的研究成果,在对... 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强震的多发区.在华北及邻近地区已完成了二维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简称DSS剖面探测)剖面42条,文章收集了这些二维探测剖面的研究成果,在对二维剖面速度结构和界面结构进行网格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方法构建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HBCrust1.0.采用走时拟合的办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HBCrust1.0地壳模型计算得到的初至波走时与实际台站观测到的初至波走时之间拟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是主要的孕震层,C界面(上、下地壳分界面)附近区域是地壳内部的脆韧转换带.唐山地震震源区下方Moho面深度有明显的变化,其低速结构一直延续到下地壳,推断唐山地震的应力积累与地幔物质运移和变形密切相关.克拉通东部华北盆地中心区域的下地壳平均速度明显要高于周围地区,可能是地幔岩浆长期底侵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DSS剖面 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 地震 克拉通破坏
原文传递
伸展构造与华北克拉通破坏——花岗岩磁组构和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伟 曾纪培 +7 位作者 孟令通 邱华标 卫巍 任志恒 褚杨 李双建 宋超 王清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58-1593,共36页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目前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大规模发育的岩浆岩是岩石圈深部减薄过程在浅部的重要响应,也是克拉通破坏在浅部的直接表... 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大规模减薄,岩石圈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目前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大规模发育的岩浆岩是岩石圈深部减薄过程在浅部的重要响应,也是克拉通破坏在浅部的直接表现.岩体侵位机制和侵位过程与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并记录同期区域大地构造信息.15年来,通过对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岩浆发育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及早白垩世晚期)22个花岗岩体开展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的研究,反演岩体的就位过程;结合早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探讨岩体侵位的构造背景,进一步约束华北克拉通在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相关性.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均具有一致的N(E)-S(W)向的磁线理,早白垩世早期岩体和变质核杂岩以NW-SE向(磁)线理为主,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磁线理则比较分散.结合区域构造,我们推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岩体侵位受区域N(E)-S(W)向弱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早白垩世早期岩体侵位则受区域NW-SE向伸展构造体系的控制,而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就位与先期浅表弱伸展已经产生空间相关.总而言之,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经历了从N(E)-S(W)向NW-SE的转变,并体现出阶段性由弱渐强的表现.上述伸展构造发育方向的转变可能代表蒙古-鄂霍茨克带和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东部相互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花岗岩 花岗岩各向异性 华北克拉通东部 伸展构造 克拉通破坏
原文传递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莹莹 高原 +1 位作者 石玉涛 Kelly Liu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1-553,711,共13页
利用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99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46km之间显著变化,地... 利用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接收函数H-k叠加搜索方法,得到了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及其邻区99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在30—46km之间显著变化,地壳厚度与地表地形相关性很好,呈现出从隆起区到盆地区逐渐减薄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地壳泊松比具有明显的分区特点,燕山地区泊松比偏低可能与该地区克拉通破坏方式以拆沉为主有关,郯城—庐江断裂带山东段出现的泊松比高低混杂现象可能与该地区火山活动有关,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西段与隆起的交汇地带,部分台站下方地壳的泊松比值偏高,可能是断裂带附近岩石比较破碎与岩石部分熔融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位于渤海湾中间岛链上的北隍城台下方地壳较厚,泊松比较低,其原因尚待查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 郯城-庐江断裂带 华北克拉通东部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接收函数
下载PDF
吉南龙岗岩群四道砬子河岩组泥质片麻岩变质作用
13
作者 郑常青 王博 +1 位作者 王琳琳 李美慧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共25页
吉南新太古代泥质片麻岩出露于龙岗岩群四道砬子河岩组中,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激光拉曼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分析,研究其变质演化特点、变质作用时代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龙岗岩群四道砬子河岩组泥质片麻岩记录了3个... 吉南新太古代泥质片麻岩出露于龙岗岩群四道砬子河岩组中,本文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激光拉曼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分析,研究其变质演化特点、变质作用时代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龙岗岩群四道砬子河岩组泥质片麻岩记录了3个变质演化阶段,其中峰前期进变质阶段(M_(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峰期变质阶段(M_(2))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矽线石+钾长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达到麻粒岩相;峰后期退变质阶段(M_(3))以矽线石转变为蓝晶石为特征标志,矿物组合为蓝晶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变质矿物地质温压计限定其变质作用,峰前期(M_(1))T为468~515℃,p为(3.8~4.3)×10^(5) kPa;峰期(M_(2))T为703~760℃,p为(6.6~7.1)×10^(5) kPa;峰后期(M_(3))T为552~591℃,p为(5.5~6.0)×10^(5) kPa;具有典型的近等压冷却型逆时针变质作用p-T演化轨迹特征,可能是在地幔柱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变质作用与大量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代为2 495~2 442 Ma,属于新太古代变质热事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岩群 四道砬子河岩组 泥质片麻岩 变质作用演化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
下载PDF
辽北新太古代晚期岩浆热事件与陆壳生长:来自清原奥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玲玲 刘洁 +3 位作者 张晓晖 杨智荔 张航 李宏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55,共23页
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片麻岩是太古宙陆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形成过程可以获得地球早期大陆地壳增生-演化的关键地球动力学信息。本次研究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北清原地体中识别出了柴河、摩离红两个奥长花岗岩岩株,... TTG(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片麻岩是太古宙陆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形成过程可以获得地球早期大陆地壳增生-演化的关键地球动力学信息。本次研究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北清原地体中识别出了柴河、摩离红两个奥长花岗岩岩株,在空间上它们与时代相近的赞岐岩类(石英二长闪长岩)伴生,SIMS锆石U-Pb定年指示二者结晶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2550~2546Ma和2510~2480Ma。柴河岩体SiO2含量介于70.7%~73.5%之间,Na2O/K2O比值为2.15~4.89,Al2O3含量为14.3%~15.5%;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Sr=356×10^-6~464×10^-6,Sr/Y=71~392),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N比值介于45~144之间,部分样品发育Eu正异常(δEu=1.17~2.41)。摩离红岩体SiO2含量为64.7%~75.7%,Na2O/K2O比值为1.86~2.78,Al2O3变化范围较大(13.7%~17.7%);同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并亏损高场强元素,Sr/Y比值为22~3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中等至偏高的(La/Yb)N比值(7~47),Eu异常发育不明显(δEu=0.86~1.34)。二者均具有接近亏损地幔的全岩εNd(t)(+1.9^+3.8)和锆石εHf(t)(+3.9^+7.1)值。以上特征指示柴河、摩离红岩体可能分别形成于低角度俯冲大洋板片或岛弧下地壳在榴辉岩相和石榴角闪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区域岩浆-变质事件的时-空分布关系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晚期热事件主要受控于初始板块构造体制下的短周期、小规模俯冲-碰撞-伸展造山旋回。俯冲带岩浆活动在新太古代晚期陆壳生长-分异过程中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G片麻岩 新太古代晚期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华北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冀东昌黎地区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永 辛后田 +1 位作者 滕学建 王山亮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冀东昌黎地区碱性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本文对该岩体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岩相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据此初步探讨其成因。昌黎花岗岩以碱性长石(如钾长石)和石英为特征,含有霓辉石、角闪石等碱性暗色矿物,并且具有富硅(SiO_... 冀东昌黎地区碱性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本文对该岩体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岩相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据此初步探讨其成因。昌黎花岗岩以碱性长石(如钾长石)和石英为特征,含有霓辉石、角闪石等碱性暗色矿物,并且具有富硅(SiO_2>71 wt%)、富碱(Na_2O+K_2O=10.6%~11.0%)、富钠(Na_2O/K_2O>1),相对低铝(Al_2O_3=14.50%~14.96%)的碱性花岗岩特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昌黎碱性花岗岩形成于约2 500 Ma,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规模岩浆事件的产物。昌黎碱性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明显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Eu正异常,相对高的Sr、Ba和Sr/Y比值以及低的Y和Yb含量,暗示昌黎碱性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熔融压力>15 kbar,源区残留矿物为石榴子石。综合分析显示,昌黎碱性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区域性伸展构造有关,为深部地幔物质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昌黎 晚太古代 碱性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华北克拉通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