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地震构造——长距离测深人工地震测深剖面探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嘉世旭 王夫运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11期42-43,共2页
1华北超长剖面人工地震测深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为山东文登~山西忻州一内蒙阿拉善,东西向横跨1600km。沿测线布置了11个炮点,单炮激发药量1200~12000t。使用了三分向轻便数字地震仪器500余套,接收点距2.5~3.5km,全测线接收,形成... 1华北超长剖面人工地震测深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为山东文登~山西忻州一内蒙阿拉善,东西向横跨1600km。沿测线布置了11个炮点,单炮激发药量1200~12000t。使用了三分向轻便数字地震仪器500余套,接收点距2.5~3.5km,全测线接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深地震测深宽角超长观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超长剖面人工地震测深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分块构造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地震构造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4
2
作者 朱光 王薇 +2 位作者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9,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被引量:83
3
作者 刘俊来 Gregory A.Davis +2 位作者 纪沫 关会梅 白相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81,共10页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令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拆离 伸展构造 岩石圈减薄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热结构特征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启示 被引量:26
4
作者 黄方 何丽娟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71-3686,共16页
基于二维稳态热传导方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东西向横穿鄂尔多斯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大剖面进行了深部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下伏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地幔热流变化范围:21.2~24.5mW·m... 基于二维稳态热传导方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东西向横穿鄂尔多斯盆地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大剖面进行了深部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下伏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地幔热流变化范围:21.2~24.5mW·m^-2,体现为东高西低特征.壳幔热流比(Qc/Qm)介于1.51~1.84之间,为"热壳冷幔".与华北东部地幔热流对比表明,西部的鄂尔多斯盆地相对处于稳定的深部动力学环境.在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基础上,对克拉通地震岩石圈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震岩石圈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约达140km,而东部的汾渭地堑,渤海湾盆地二者差异逐渐减小.华北克拉通自西向东,地震岩石圈厚度与热岩石圈厚度差异不断减小,意味着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下部的软流圈地幔黏性系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本文从地热学角度可能印证了太平洋俯冲脱水作用对华北克拉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场 热结构 热岩石圈 华北克拉通破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岩石圈拆沉还是软流圈上涌?——正常密度理论与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郝晓光 方剑 +4 位作者 刘根友 胡小刚 柯小平 王新胜 刘成恕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37-1140,共4页
"岩石圈拆沉"还是"软流圈上涌"?这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命题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球重力学"正常密度理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驱动力和动力学问题,讨论了应用"正常密度理论&... "岩石圈拆沉"还是"软流圈上涌"?这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科学命题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地球重力学"正常密度理论"的基本观点,针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驱动力和动力学问题,讨论了应用"正常密度理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力学机制、分析"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的地球物理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密度理论 华北克拉通破坏 重力学机制 岩石圈拆沉 软流圈上涌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系统设计
6
作者 姚志祥 欧阳飚 +3 位作者 吴建平 郑秀芬 黄静 黎明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9期14-18,共5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系统是为了管理该计划产生的天然地震等多种类型的海量观测数据而建立,在实现对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的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基于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ArcGIS技术和现代网...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系统是为了管理该计划产生的天然地震等多种类型的海量观测数据而建立,在实现对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的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基于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ArcGIS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对共享数据库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并采用成熟的B/S结构、MVC三层架构模式和Java语言作为系统开发基础。本文对共享数据库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系统开发体系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 共享数据库 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
下载PDF
吉南白山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证据: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制约 被引量:3
7
作者 玄雨菲 董晓杰 +5 位作者 王长兵 刘正宏 张诺 王晨 高煜 李梦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42-2466,共25页
对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早白垩世岩浆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能约束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并为深入探讨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岩石圈形成与演化提供依据。吉南白山地区的兴林花岗斑岩、红土崖安山质晶屑凝灰... 对华北克拉通东北部早白垩世岩浆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能约束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并为深入探讨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岩石圈形成与演化提供依据。吉南白山地区的兴林花岗斑岩、红土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和江源含角砾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的锆石为岩浆成因,结晶年龄分别为130±1Ma、128±1Ma和120±1Ma。兴林花岗斑岩和红土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具高SiO_(2)、Al_(2)O_(3)、Sr含量及高Na_(2)O/K_(2)O,Sr/Y和(La/Yb)_(N)比值,贫Y、Yb,富集LILE(如Ba、Th、U),亏损HFSE(Nb、Ti、P),具有微弱的负铕异常(δEu=0.82~0.94),具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兴林花岗斑岩富碱,低TiO_(2)含量,铝饱和指数A/CNK=1.06~1.14,表现为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全岩锆饱和温度为798~815℃,属I型花岗岩。兴林花岗斑岩ε_(Hf)(t)介于-17.96~-0.19,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1197~2313Ma,指示兴林花岗斑岩源自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加厚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红土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ε_(Hf)(t)介于3.37~5.47,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830~967Ma,暗示红土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是新元古代拆沉榴辉岩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橄榄岩的产物。结合江源含角砾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ε_(Hf)(t)(-2.69~1.00),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1115~1349Ma,可知吉南地区早白垩世岩浆岩ε_(Hf)(t)具有不均一性,岩浆源区存在多组分的特点,既有古老地壳,也存在新生地壳,指示多阶段地壳生长过程,暗示华北克拉通东北部陆壳在元古代演化过程中存在两次增生事件。综合研究表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崎)的俯冲回撤导致增厚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地壳整体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并自西向东发生拆沉减薄,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区域广泛分布的埃达克质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吉南地区 埃达克质岩石 加厚与拆沉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回撤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基于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应力状态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健翁 林逸 +3 位作者 张长厚 丁照月 侯丽玉 黄滢竹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9-936,共18页
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 在燕山中西段晚中生代岩体中的116个观测点中共采集到2 321组断层和破裂面滑动数据,利用Tensor软件进行古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将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相结合,发现研究区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以来存在5期可识别的构造应力场:(1)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应力场(D1,148~127 Ma);(2)早白垩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D2,143~127 Ma);(3)垂向挤压主导的多向水平伸展应力场(D3,120~110 Ma);(4)NE-SW向挤压(D4);(5)E-W向挤压的应力场(D5)。D1和D2可能分别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消减关闭作用的远程构造效应,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的俯冲作用有关,且这两大构造系统在该时期可能同时作用于燕山地区。D3期应力场可能反映源自壳下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动力作用。D4、D5期应力场相对较弱,其动力学背景尚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分析。本区古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期间,主要的伸展作用并不完全符合西太平洋板块后撤主导的被动伸展裂谷模型,而是表现为深部地幔活动引起的垂向挤压作用主导的水平方向多向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数据 古构造应力场 晚中生代 华北克拉通破坏 燕山
下载PDF
对比地幔物质在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机理的应用
9
作者 邹岩 《科技与创新》 2015年第12期118-119,共2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或岩石圈变薄使得华北成为了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最理想区域,在该地区可以直接研究不同时代由深部岩浆捕获的地幔物质(捕虏岩或捕获晶)。特别是将它们与周围造山带的橄榄岩地块对比,可获得次大陆岩石圈地幔特性和地质历... 华北克拉通破坏或岩石圈变薄使得华北成为了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最理想区域,在该地区可以直接研究不同时代由深部岩浆捕获的地幔物质(捕虏岩或捕获晶)。特别是将它们与周围造山带的橄榄岩地块对比,可获得次大陆岩石圈地幔特性和地质历史过程中各段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在华北克拉通之下的岩石圈地幔被破坏,使它成为了研究大陆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区域。然而,破坏的机制、时间、范围和动力原因仍旧充满争议。在对比了与橄榄岩直接相关的岩石圈地幔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克拉通复杂的破坏机理和岩石圈变薄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地幔物质 橄榄岩 岩石圈
下载PDF
辽东半岛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地壳响应 被引量:44
10
作者 林伟 王清晨 +3 位作者 王军 王非 褚杨 陈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8-653,共16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辽东半岛记录了大量的晚中生代的伸展构造,其中包括:(1)具有氧化条件下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和溢流喷出的火山岩作为充填物质的半地堑盆地;(2)低角度拆离断层;(3)同构造花岗岩;(4)变质核杂岩.上述伸展构造在区域尺度上...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辽东半岛记录了大量的晚中生代的伸展构造,其中包括:(1)具有氧化条件下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和溢流喷出的火山岩作为充填物质的半地堑盆地;(2)低角度拆离断层;(3)同构造花岗岩;(4)变质核杂岩.上述伸展构造在区域尺度上均具有NW-SE向的伸展方向.拆离断层具有NW-SE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向NW的剪切变形;同构造花岗岩的矿物拉伸线理也为NW-SE向,但表现为上部指向NW或SE的剪切变形.同位素年代学的测量结果指示了变形的时间在130~120Ma.这些伸展活动导致了同构造花岗岩和核部杂岩的快速隆升和折返.根据岩浆岩发育特征和辽东半岛伸展构造、岩浆作用的时空关系判断,华北克拉通破坏可分为侏罗纪地壳弱伸展和白垩纪强地壳伸展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华北克拉通破坏
原文传递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59
11
作者 陈凌 危自根 程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洋深俯冲对东部的作用相比,包括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内的多期热-构造事件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影响相对较弱,不足以大范围改造和破坏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现今岩石圈结构的高度横向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厚度 地幔转换带 古老岩石圈薄弱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被引量:117
12
作者 朱日祥 郑天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950-1961,共12页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其动力学作用,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分析研究... 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发生变化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范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其动力学作用,需要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及其周围的地幔状态和构造有整体的认识.从地震学研究构建的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出发,分析研究了岩石圈厚度、壳-幔边界性质、上地幔结构和变形的构造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流动模型.我们认为: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使东亚大陆下方地幔流动呈现快速和不稳定的特点.这一独特的区域地幔流动体系促进了华北克拉通上地幔中熔流体含量的增加和岩石圈软化,导致了华北克拉通不同地区分别以拆沉和热侵蚀为主的不同方式被破坏.同时,根据华北克拉通地壳记录的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证据,揭示了地球在古元古代已经进入与现今相似的板块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地震成像 地幔流动 古元古代 板块构造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破坏》:多学科融通、十年磨一剑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义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4期3860-3861,共2页
30年前读研究生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知道它以强烈亏损易熔组分、低密度、低地温梯度为主要特征.当时还没有铼-锇同位素定年技术,但科学家用钐-钕法对南非金伯利岩金刚石中石榴石和单斜辉石包裹体定年首次获得了30多亿... 30年前读研究生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知道它以强烈亏损易熔组分、低密度、低地温梯度为主要特征.当时还没有铼-锇同位素定年技术,但科学家用钐-钕法对南非金伯利岩金刚石中石榴石和单斜辉石包裹体定年首次获得了30多亿年的年龄,因此克拉通下岩石圈地幔的长期稳定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两年后,我在北京参加了由丛柏林和刘若新先生主办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and Deep-seated Xenoliths from China and its Environs”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听到克拉通下岩石圈可发生巨幅减薄的新观点.也正是从那时起,全球深部岩石圈研究进入了一个“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mantle is not forever”的时代,而“华北克拉通破坏”无疑是这个大背景下深部地质研究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据Goldschmidt奖得主Rick Carlson语:华北东部是世界上克拉通破坏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金伯利岩 单斜辉石 地温梯度 包裹体 刘若新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及其科学意义
14
作者 姚志祥 欧阳飚 +3 位作者 吴建平 郑秀芬 黄静 黎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97-1600,共4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在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宽频带地震流动台阵观测和人工源地震剖面探测,以及与克拉通破坏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观测实验研究,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海量地学观测数据.为了统一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在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宽频带地震流动台阵观测和人工源地震剖面探测,以及与克拉通破坏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观测实验研究,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海量地学观测数据.为了统一管理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共享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基于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ArcGIS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设计,采用成熟的B/S结构并遵循J2EE的MVC三层架构模式以Java语言进行了开发.系统实现了对相关观测数据的汇集、管理、处理和共享服务功能,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方便快捷的检索下载,以及基于WebGIS的图形化服务."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共享,将有利于科学观测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实现该计划提出的研究目标及相关地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重大研究计划 共享数据库 数据管理 数据共享
原文传递
燕山运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瑜 孙立新 +1 位作者 周丽云 谢玥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1-535,共15页
燕山运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华北克拉通破坏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等是探讨和解决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燕山运动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地壳构造变动,其形成和演化时间及沉积-火山作用的表现已得到了系... 燕山运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华北克拉通破坏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等是探讨和解决中生代中晚期东亚大陆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燕山运动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地壳构造变动,其形成和演化时间及沉积-火山作用的表现已得到了系统地研究.但关于其全球意义,整体性的表现特征仍有诸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以不整合为基本的出发点.对于一个形成于陆内环境、具有强烈变形但不整合发育并不具有普遍性、且火山活动大量出现的地壳变动,到底是一个构造事件还是一个过程,以及它所代表的区域性或全球地质构造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深思.在简要综述燕山运动及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讨论了燕山运动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与华北克拉通的变形、破坏、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等的相关性.强调指出了燕山运动的发生发展时限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与白垩纪期间的伸展作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等为代表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是不同动力系统下的产物,或者是不同构造事件或构造过程的产物.另外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是否能代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过程或某一环节,是本文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华北克拉通破坏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大陆内部变形 层圈状旋转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 被引量:74
16
作者 林伟 王军 +2 位作者 刘飞 冀文斌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91-1810,共20页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这些伸展构造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沿拆离断层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除华北东部带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伸展时段外,各个研究区所涉及的伸展穹隆及其相关的拆离断层所表现的伸展峰期时间均十分相近:位于130~126Ma之间。岩石圈根部的拆沉可能是这个巨型伸展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这个模型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 拆沉机制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志 王夫运 +3 位作者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5-1157,共13页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观测距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华北裂陷盆地 岩石圈结构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壳-幔”混合成因高Ba-Sr花岗质岩浆演化——以华北克拉通中部带老山和狐偃山岩体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亚莹 曾令森 +4 位作者 陈福坤 蔡剑辉 阎国翰 侯可军 王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873-3896,共24页
锆石U-Pb年龄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带西缘老山杂岩体和狐偃山正长岩形成时间接近(128.7~125.4Ma),代表华北克拉通中部带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岩体具有如下特征:(1)SiO_2含量中等(57.3%~69.8%),高K_2O(3.0%~8.2%)... 锆石U-Pb年龄显示华北克拉通中部带西缘老山杂岩体和狐偃山正长岩形成时间接近(128.7~125.4Ma),代表华北克拉通中部带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两岩体具有如下特征:(1)SiO_2含量中等(57.3%~69.8%),高K_2O(3.0%~8.2%)和Na_2O(4.3%~6.4%)含量,低MgO(0.2%~1.4%)、CaO、TiO_2和P_2O_5含量;(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K)和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HREEs。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如高Ba、Sr含量和K/Rb比值,低Rb、Y含量)与高Ba-Sr花岗岩相符;(3)根据主量元素,相容元素(Cr、Co、Ni、V)和微量元素(Ba、Sr)特征,研究样品可分为2组:组1具有高Ba特征,Sr(^(87)Sr/^(86)Sr(t)=0.7049~0.7053)和Nd(ε_(Nd)(t)=-11.5~-9.7)同位素组成均一,经历了以黑云母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组2具有低Ba特征,Sr(^(87)Sr/^(86)Sr(t)=0.7051~0.7070)和Nd(ε_(Nd)(t)=-18.7~-14.8)同位素组成更加富集且分散,经历了角闪石,斜长石及磷灰石、磁铁矿和榍石等矿物分离结晶。2组样品不同的源区组分和分离结晶组合会显著改变岩浆中特征微量元素(Ba、Sr、Rb)含量和比值(Sr/Y、Nb/Ta、Dy/Yb)。本文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岩石圈地幔富集机制主要与元古代东、西陆块向中部带碰撞拼合时俯冲板块派生流体交代作用有关,该区中生代破坏机制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碰撞后伸展背景下富集岩石圈地幔减压熔融、底侵至下地壳并引起"壳-幔"岩浆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规模深部岩浆抽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Ba—Sr花岗岩 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 “壳-幔”岩浆混合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河南鹤壁地幔捕掳体内磷灰石的发现及地幔交代作用
19
作者 秦战营 姜江 +3 位作者 任栩颖 齐永安 张艳林 侯广顺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地幔交代作用是岩石圈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显性交代作用以出现交代成因的地幔矿物为特征,可为地幔交代作用提供直接证据,磷灰石是地幔中交代成因的典型矿物。中生代以来,太行山构造带东侧的华北板块岩石圈明显减薄,而西侧仍保留较... 目的地幔交代作用是岩石圈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显性交代作用以出现交代成因的地幔矿物为特征,可为地幔交代作用提供直接证据,磷灰石是地幔中交代成因的典型矿物。中生代以来,太行山构造带东侧的华北板块岩石圈明显减薄,而西侧仍保留较厚的岩石圈,太行山构造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被破坏区与西部稳定区的过渡带。因此,太行山构造带的地幔包体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具有重要意义。鹤壁地区位于太行山构造带上,发育有金伯利岩等深源岩浆岩。方法本文以金伯利岩携带的地幔包体为研究对象,探讨鹤壁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性质。通过人工重砂的方法,从地幔包体中分选出数粒磷灰石和一粒被辉石包裹的磷灰石。结果体视显微镜下,磷灰石无色,透明,具玻璃光泽,呈短柱状;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被包裹的矿物主要由Ca,P,O,F元素组成,寄主矿物主要由Si,Fe,Mg,Al,O元素组成;电子探针结果表明,磷灰石中w(CaO)为53.525%~56.514%,w(P_(2)O_(5))为37.372%~40.851%;实验岩石学研究认为,顽火辉石+方解石→橄榄石+透辉石+CO_(2),磷灰石等作为副矿物产出。因此,辉石包裹磷灰石的矿物组合属于地幔交代成因,指示了显性交代作用。结论磷灰石这种显性地幔交代成因矿物的发现,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经历显性交代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鹤壁 华北克拉通破坏 地幔捕掳体 地幔交代作用 磷灰石
下载PDF
华北中生代火山作用:对克拉通破坏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的制约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强 郭建芳 +1 位作者 徐义刚 郑建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6-787,I0003,共13页
强烈的晚中生代火山活动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对华北中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分布、不同时空背景下火山岩的性质与岩浆起源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火山作用与克拉通破坏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浅表系统之间的联系,主要认识包括:(1... 强烈的晚中生代火山活动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对华北中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分布、不同时空背景下火山岩的性质与岩浆起源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火山作用与克拉通破坏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浅表系统之间的联系,主要认识包括:(1)华北中生代时期经历了5期火山活动,其中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最为强烈,与克拉通破坏过程关系最为密切;(2)中晚侏罗世火山活动自海沟向内陆迁移,岩石组合、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是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前端位置上覆的古老大陆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自内陆向海沟回迁,岩石组合、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表现出较大的时空不均一性,是古太平洋板块回转后撤与东亚大地幔楔形成过程中地幔楔与上覆岩石圈强烈相互作用造成深部岩石圈广泛部分熔融的结果;(3)华北中生代火山作用是联系克拉通破坏深部过程与陆地生物群演化的关键纽带,火山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及成因、环境气候效应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作用 华北克拉通破坏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陆地生物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