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偶极子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的影响
1
作者 严晟江 谢宇 周厚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近20多年来对IOD的研究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和大气环流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提到的高—低纬度温差、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外,IOD活动也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IOD活动的影响弱于高—低纬度温差;但相对于AO、PDO和ENSO,IOD活动对该地区地表风速的变化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全球变暖的IOD活动加强是造成华南沿海地区秋季地表风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地表风速 大气环流 华南沿
下载PDF
华南沿海广从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石英微形貌与第四纪活动性特征
2
作者 丁盛昌 邱世藩 +2 位作者 朱照宇 詹松 张秉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对广东省中南部广(州)-从(化)活动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的石英碎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形貌分析和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裂活动的刻蚀阶段主要表现为放射状、阶步状断口以及平直擦痕,在后期... 对广东省中南部广(州)-从(化)活动断裂带北段断层泥中的石英碎粒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形貌分析和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石英微形貌特征在断裂活动的刻蚀阶段主要表现为放射状、阶步状断口以及平直擦痕,在后期溶蚀阶段以Ⅰ_(A)类和Ⅰ_(B)类特征为主兼有Ⅰ_(C)类和Ⅱ-Ⅲ类形迹;石英ESR年龄为234~296 ka BP。据此分析,该研究地段的广从断裂带在第四纪至少有4次活动,其主要活动期在中更新世中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在上新世也有轻微活动;断裂运动性质以快速滑动的粘滑为主,兼有缓慢运动的蠕滑;力学性质为压剪性和张剪性并存。尽管这些特征显示该地段广从断裂带在全新世活动性较弱,但断裂带造成的岩石破碎性和地形反差致使工程建筑的地基非常脆弱。因此,对该地段流溪河特大桥及周边地段应切实加强潜在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微形貌 ESR测年 第四纪活动性 广从断裂带 华南沿
下载PDF
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治明 杨熙 +2 位作者 余威 杨振雄 吕意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 为探究华南沿海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地区差异及其与海草群落间的关系,2020年在华南沿海12个海草床区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布设33个调查断面99个站位,在主要群落参数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nMDS排序、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群落生态学统计方法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海草群落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大门类199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9.7%。各区域底栖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55.7 ind/m2,青葛—龙湾(琼海)的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珍珠湾(防城港)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平均生物量为118.36 g/m2,最低值出现在义丰溪(汕头),最高值出现在珍珠湾。各区域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以潮间带泥沙滩常见腹足类、双壳类和多毛类为主;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12,最低值出现在唐家湾(珠海),最高值出现在铁山港(北海);各调查区域底栖动物主要群落参数大致呈现“北部湾>海南沿岸>珠江口及粤东”的规律。华南沿海海草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地理位置相近的海草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相似性程度较高。海草密度越大,总生物量越高,越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维持在更高水平。以大、中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相较于面积小,以小型海草为主的海草床,其区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海草床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华南沿
下载PDF
马尼拉俯冲带潜在地震海啸对华南沿海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英男 魏笑然 +3 位作者 支泓欢 刘金伟 李培良 白晔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50,共20页
马尼拉俯冲带潜在地震海啸对我国南部沿海城市构成巨大威胁,利用情景式数值模拟技术重构灾害过程并评估危险等级有助于理解南海海啸传播规律并指导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美国太平洋海洋环境研究中心(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 马尼拉俯冲带潜在地震海啸对我国南部沿海城市构成巨大威胁,利用情景式数值模拟技术重构灾害过程并评估危险等级有助于理解南海海啸传播规律并指导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美国太平洋海洋环境研究中心(Pacific Marine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PMEL)发布的马尼拉俯冲带断层参数设计M_(w)7.5、M_(w)8.1和M_(w)8.5三个震级下共19个震源,应用非静压海啸数值模型(Non-hydrostatic Evolution of Ocean WAVE,NEOWAVE)模拟各震源激发海啸在南海海盆的传播过程,通过最大波辐和测点时间序列发现海啸波能量传输分布并评估代表区域危险等级。研究表明,M_(w)7.5级地震海啸对我国南部沿海的影响较低,波幅一般不超过30 cm;M_(w)8.1级地震海啸对华南沿海主要造成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定义的Ⅱ或Ⅲ级海啸危险等级,海啸影响范围和能量分布特征由震源位置决定;M_(w)8.5级地震海啸主要对中国沿海构成Ⅲ级以上海啸威胁,不同位置震源的影响均不可忽视。受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岛链、海山等地形特征影响,源自马尼拉地震带的海啸波在传播入陆架浅水区域后,主导能量呈现始于陆架坡折处的带状分布,这直接导致我国汕头南澳、大亚湾、中国澳门、阳江、湛江、葫芦港等沿海区域受海啸影响显著;同时分布于南海深水区的东沙、西沙、南沙群岛等诸岛屿会受到相较于大陆沿海更为严重的海啸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俯冲带 NEOWAVE模型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华南沿
下载PDF
华南沿海热带-亚热带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50
5
作者 郑卓 邓韫 +2 位作者 张华 余荣春 陈炽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7-393,共7页
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在最温暖期大约比现在温度高出 1~ 2℃。许多钻孔揭示 ,在大约4 0 0 0~ 30 0 0aB .P .以来 ,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包括气温下降、季节性降雨增强等 ,这些变化与中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对比 ,... 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在最温暖期大约比现在温度高出 1~ 2℃。许多钻孔揭示 ,在大约4 0 0 0~ 30 0 0aB .P .以来 ,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包括气温下降、季节性降雨增强等 ,这些变化与中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对比 ,发现很可能与全球性的南方涛动增强有关。文章根据华南沿海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特点 ,分析了自然环境变迁与沿海一带渔猎文化的兴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 全新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黄海波 郭兴伟 +1 位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96-3906,共11页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是了解该地区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广东台网和福建台网共75个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2008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H-κ叠加法获得了74个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 华南沿海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是了解该地区板块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广东台网和福建台网共75个固定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2008年远震波形的接收函数,通过H-κ叠加法获得了74个台站下方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的有效估计,结合该区断裂分布、地震活动和地形地貌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该区地壳厚度范围在26-32km之间,由陆向洋、自北向南减薄.泊松比0.23-0.28,由陆向洋增加,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分别和地表地形呈正相关和负相关;(2)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呈块状和带状分布,对应该区的断裂活动,其过渡带变化地区与地震分布一致,震群区和地幔上隆区对应泊松比的急剧增加;(3)该区主要以中、酸性地壳物质为主,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在近海区的构造伸展作用和褶皱区的逆冲推覆作用影响下,分别呈正、负消长关系,揭示该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构造演化模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华南沿海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增焕 林钦 +1 位作者 王许诺 李刘冬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1-297,共7页
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 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牡蛎样品中Cu、Zn、Cd的含量较高,其值分别为92.0、268、1.32 mg/kg(湿重,下同);Hg、As、Pb的含量低,其值分别为9.21、0.11、0.26 mg/kg。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季节的牡蛎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调查海域牡蛎产品中Cu、Zn、Pb、Hg、As的含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Cd的含量超过产品限量标准值。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牡蛎产品Zn的含量高、Cd的含量低,Zn的可利用性阻止对Cd的吸收,牡蛎产品中的Cd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适量的牡蛎,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重金属含量 风险评估 华南沿
下载PDF
2000年来华南沿海气候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7
8
作者 李平日 谭惠忠 侯的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6-94,共9页
通过华南沿海两个钻孔剖面的孢粉分析,并用14种热带、南亚热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之和与5种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之和的比值作为冷热变化的温度半定量曲线;利用2000年来古籍、地方志记载的典型热带动、植物分布、兴衰... 通过华南沿海两个钻孔剖面的孢粉分析,并用14种热带、南亚热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之和与5种中、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之和的比值作为冷热变化的温度半定量曲线;利用2000年来古籍、地方志记载的典型热带动、植物分布、兴衰的变化作冷暖变化事件;以华南沿海罕见的降雪记载,特别是对15世纪以来的降雪现象分纬度统计其出现频率,探讨华南的小冰期。据此分析华南沿海2000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华南沿 气候变化 历史气候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表红土地球化学特性变异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干预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照宇 谢久兵 +2 位作者 王彦华 谢先德 黄宁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2-408,共7页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 (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 ;而硅铝率 (或Al2 O3 SiO2 比值 )和 (高岭石 +伊利石 ) 石英比值在全岩研究中代表化学风化与侵蚀作用的共同强度 ;Al2 O3 SiO2 比值与CIA值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区分化学风化作用自然因素变化与侵蚀作用加剧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当样品CIA值异常偏离趋势线时 ,反映出自然化学风化作用的异常变化 ,而Al2 O3 SiO2 比值的异常偏离则可能反映了表层侵蚀作用的加剧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地球化学特征变异 自然因素 侵蚀作用 人类干预 华南沿
下载PDF
一次华南沿海海雾个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辉军 詹国伟 +2 位作者 刘春霞 涂静 毛伟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3-654,共12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2011年3月20—22日华南沿海一次平流冷却雾过程,同时利用综合观测资料(包括台站资料、MODIS卫星云顶温度资料、GPS探空资料和海洋气象观测平台资料等),对比和验证一次海雾个例模拟的范围、大气边界层结构和...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模拟了2011年3月20—22日华南沿海一次平流冷却雾过程,同时利用综合观测资料(包括台站资料、MODIS卫星云顶温度资料、GPS探空资料和海洋气象观测平台资料等),对比和验证一次海雾个例模拟的范围、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海气界面特征。针对此次海雾个例的研究发现:(1)使用水平分辨率为0.5°×0.5°的海温,已经可以较好地模拟华南沿海中尺度海雾的范围;(2)随着大气边界层内垂直层次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雾垂直结构的模拟效果,主要表现为可以较好地模拟贴海面的逆温层结;(3)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海雾期间的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并对此次海雾过程模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海雾 数值模拟 华南沿 范围 边界层特征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兆勇 周雄 +3 位作者 江四义 蔺明霞 游大伟 吕柏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 海表温度(SST) 热事件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珂 马浩明 蔡剑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6,共5页
首先分析了华南沿海温泉成因 ,排除该区多数温泉具局部衰变热、岩浆残余热、断层活动热成因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地下水深特循环的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地下水循环深度 (相当于张性断层的规模 )和水头压力(相当于地形反差 )对泉温和流量... 首先分析了华南沿海温泉成因 ,排除该区多数温泉具局部衰变热、岩浆残余热、断层活动热成因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地下水深特循环的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地下水循环深度 (相当于张性断层的规模 )和水头压力(相当于地形反差 )对泉温和流量的控制作用 ,并把泉温和流量与理论计算曲线对比 ,从而得出华南温泉为深循环的成因的结论。分析还得出 ,较大地形反差和张性大断裂是温泉形成的两个有利条件 ,如果仅具备其中一个条件 ,那么张性大断裂 (小地形反差 )比大地形反差 (小断裂 )更有利于获得较高泉温。可见 ,温泉深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对华南沿海地热资源的预测、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成因 地下水深循环 华南沿 元素衰变热 岩浆残余热 断层活动热 地震
下载PDF
近60年华南沿海登陆热带气旋特征和热带气旋巨灾灾情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俊香 刘旭拢 宫清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63,共7页
在回顾"巨灾"标准的基础上给出了热带气旋巨灾的定义;应用1951―2010年共60年的热带气旋和1981―2010年的热带气旋巨灾灾情资料,对登陆华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及巨灾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0年登陆华南沿海... 在回顾"巨灾"标准的基础上给出了热带气旋巨灾的定义;应用1951―2010年共60年的热带气旋和1981―2010年的热带气旋巨灾灾情资料,对登陆华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及巨灾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0年登陆华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数总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50、60年代登陆的热带气旋强度偏强,70―80年代强度偏弱,90年代以后,热带气旋强度显著减弱;华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登陆次数有从西向东减少的趋势;从趋势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热带气旋造成的死亡人数略有减少,单个热带气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弱的递增趋势;广东省是华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灾害的多发区与严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灾 登陆热带气旋 华南沿 灾情
下载PDF
2010年智利和2011年日本海啸在华南沿岸的实测海啸波形和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文亮 王盛安 +1 位作者 孙璐 龙小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3,共7页
文章根据三亚湾和台山广海湾实测水位数据, 分析了2010 年智利和2011 年日本海啸在中国近岸传播的海啸波形.通过与2 个深海海啸观测浮标(DART)观测到的海啸波形对照, 采用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技术, 研究远场海啸在中国华南沿岸的海... 文章根据三亚湾和台山广海湾实测水位数据, 分析了2010 年智利和2011 年日本海啸在中国近岸传播的海啸波形.通过与2 个深海海啸观测浮标(DART)观测到的海啸波形对照, 采用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技术, 研究远场海啸在中国华南沿岸的海啸波特征和传播规律.在2 次事件中, 海啸波通过巴士海峡进入中国南海后, 大约3-4h 到达华南沿岸.地形效应是决定海啸波能量的重要因素, 特定周期的海啸波得到选择性增强.海啸波在近岸海湾持续时间长达2~3d,海啸波周期越长, 持续时间越久.2 次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沿海造成灾害性影响, 但是通过海啸波形的对比分析, 能够更好地了解南海北部地形对海啸波的响应特征, 为防范海啸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 智利 日本 海啸波形 谱分析 小波分析 华南沿
下载PDF
华南沿海近100年气温上升速率估算 被引量:68
15
作者 陈特固 曾侠 +2 位作者 钱光明 赵美霞 余克服 《广东气象》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华南沿海气象站气温资料,在排除城市热岛效应的基础上,分析近50年、近100年地表气温的变化趋势,得出华南沿海近51年(1953—2003年)的平均增温速率为0.12℃/10年,近100年(1905—2004年)的增温速率为0.6—0.8℃/100年,... 采用华南沿海气象站气温资料,在排除城市热岛效应的基础上,分析近50年、近100年地表气温的变化趋势,得出华南沿海近51年(1953—2003年)的平均增温速率为0.12℃/10年,近100年(1905—2004年)的增温速率为0.6—0.8℃/100年,均与同时期的北半球(陆地+海面)平均增温速率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增温率 回归分析 华南沿
下载PDF
新奥尔良飓风灾难与华南沿海台风暴潮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俊香 李平日 黄光庆 《热带地理》 2006年第3期218-222,共5页
分析了新奥尔良的地理环境,概述了卡特里娜飓风与丽塔飓风及其对新奥尔良的影响。简述了华南沿海的台风暴潮灾害情况,提出了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对华南沿海的几点警示:(1)加强提高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的认识;(2)保护好沿海抗御台风暴潮的“前... 分析了新奥尔良的地理环境,概述了卡特里娜飓风与丽塔飓风及其对新奥尔良的影响。简述了华南沿海的台风暴潮灾害情况,提出了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对华南沿海的几点警示:(1)加强提高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的认识;(2)保护好沿海抗御台风暴潮的“前沿阵地;(3)加强和完善防台风暴潮应急预案;(4)应对台风暴潮要充分考虑全球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奥尔良 飓风 台风暴潮 华南沿
下载PDF
IPCC-AR4以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若干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东芳 陈特固 +2 位作者 吴晓星 程泽梅 吴楚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27,251,共6页
综述自IPCC-AR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新进展,结果显示:1)7100―3500calaBP时期华南沿海的海平面较今高1.5~2.5m;2)1970―2010年的海平面上升率为2.5mm/a,高于同时期全球平均上升率2... 综述自IPCC-AR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新进展,结果显示:1)7100―3500calaBP时期华南沿海的海平面较今高1.5~2.5m;2)1970―2010年的海平面上升率为2.5mm/a,高于同时期全球平均上升率2.1mm/a,原因与西太平洋暖池直接影响有关;3)采用新的全球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分析得出,华南沿海各验潮站的GIA效应值为-0.18^-0.30mm/a;4)实施"海平面观测与影响评价标准"(HY/T134-2010)行业推荐标准,提高了影响评估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微环礁 验潮站 华南沿 评估
下载PDF
华南沿海地区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制约:琼粤闽浙镁铁质岩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晓雄 董传万 +2 位作者 唐立梅 吕青 顾虹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83-692,共10页
系统总结了华南沿海琼、粤、闽、浙4省中生代镁铁质岩的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了华南中生代区域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区内主要发育6期镁铁质岩石,分别形成于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即245~230、180~175、165~142、130... 系统总结了华南沿海琼、粤、闽、浙4省中生代镁铁质岩的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了华南中生代区域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区内主要发育6期镁铁质岩石,分别形成于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即245~230、180~175、165~142、130~115、110~101和95~85Ma.旱中生代印支期(245~230Ma)镁铁质岩,出露在海南岛,伴有A型花岗岩和碱性正长岩产出,形成于印支运动后的伸展环境.在晚中生代(180~90Ma)的镁铁质岩中,中侏罗世(i80~175Ma)的镁铁质岩石集中出露在粤北、闽西南一带,与湖南、赣南拉斑玄武岩/辉长岩一流纹岩/正长岩和A型花岗岩一起构成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具有裂谷型火成岩特征.晚侏罗世(165~142Ma)镁铁质岩,主要有海南、广东一些小的辉长岩等,也与A型花岗岩、碱性正长岩等伴生.白垩纪的镁铁质岩广泛出露在福建、浙江和海南沿海地区.其中,早白垩世(130~115、110~101Ma)的镁铁质岩常与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混合,构成辉长岩/玄武岩一花岗岩/流纹岩等复合火成岩;晚白垩世(95~85Ma)的镁铁质岩,在华南沿海地区形成壮观的镁铁质岩墙群,并伴有A型花岗岩产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构造域伸展环境.华南中生代镁铁质岩石的形成,对应于华南岩石圈多期伸展事件,是华南岩石圈伸展的重要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
下载PDF
华南沿海B/M界线附近的群发地质事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照宇 王俊达 +1 位作者 张国梅 江伟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5-42,共8页
在距今0.7Ma的B/M古地磁极性界线附近,华南沿海发生了一系列地质事件,其中包括火山喷发、断裂、褶皱、不整合、侵蚀、玻璃陨石撒落及气候突变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群是受地球星体运动统一控制的,并具有某种周期性,可与中国北方和其他... 在距今0.7Ma的B/M古地磁极性界线附近,华南沿海发生了一系列地质事件,其中包括火山喷发、断裂、褶皱、不整合、侵蚀、玻璃陨石撒落及气候突变事件。这种突发性的事件群是受地球星体运动统一控制的,并具有某种周期性,可与中国北方和其他大陆对比。文中提出了新灾变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界线 群发事件 华南沿 气候
下载PDF
华南沿海近100年来2月份的极端气温事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特固 时小军 余克服 《热带地理》 200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澳门和澎湖气象站2月份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极端冷/暖月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伞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得出近100a来华南沿海2月份各站平均气温存在准同步性和0.7-... 采用IPCC AR4规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划分标准,分析1908—2008年广州、香港、澳门和澎湖气象站2月份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极端冷/暖月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伞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得出近100a来华南沿海2月份各站平均气温存在准同步性和0.7-1.6℃/100a的上升趋势;其间还存在7个极端冷月和6个极端暖月。极端最冷、最暖月分别为1945年2月和2007年2月。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10a来2月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大趋势,约2~3a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气温 华南沿 2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