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湍蛙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一中 代亚如 +2 位作者 程岩岩 邵晨 王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23-27,共5页
2014年7月,在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161只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个体的头体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分析了华南湍蛙的个体大小和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眼间距外,其余的11个形态特征均与物种的头体长呈显著... 2014年7月,在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了161只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个体的头体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分析了华南湍蛙的个体大小和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眼间距外,其余的11个形态特征均与物种的头体长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华南湍蛙雌性成体的头体长、头长、头宽、吻长、眼间距和前臂及手长等形态特征均显著大于雄性成体;雌性成体头宽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雄性个体;雄性成体的眼间距与亚成体存在显著差异;而雌性成体则在眼间距和胫长2个形态特征上显著大于亚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异形 两栖动物 华南湍蛙 古田山
下载PDF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湍蛙种群监测 被引量:4
2
作者 熊建利 杨道德 +1 位作者 廖庆义 康祖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3-406,共4页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出蛰到再次冬眠期间基本上呈直线下降,在8月之前种群中均有新添加的数量,以后未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雌雄性比一般大于1,在繁殖季节基本接近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湍蛙 种群监测 两栖纲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系统发育与分类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宁 罗庆华 +2 位作者 邓怀庆 周俊 罗涛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6-745,共10页
结合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COI序列分析,对贵州省原记载的华南湍蛙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进行形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数据和p-distances模型计算贵州种群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省所分... 结合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COI序列分析,对贵州省原记载的华南湍蛙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进行形态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数据和p-distances模型计算贵州种群与华南湍蛙种组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贵州省所分布的华南湍蛙形态学特征与中华湍蛙相吻合;贵州分布的华南湍蛙与来自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分布的中华湍蛙的遗传距离为0.74%~1.30%,与模式产地福建武夷山分布的华南湍蛙的遗传距离为6.82%~6.96%;同时,基于线粒体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来自贵州的华南湍蛙与模式产地(广东石门台)中华湍蛙聚为一支。因此,贵州北部(习水、宽阔水)、中部(黄平、麻江)、东部(江口)、东南部(雷公山、丹寨)原记录的华南湍蛙应修订为中华湍蛙,这些分布地代表了贵州以往记录华南湍蛙的分布区域,进而建议将贵州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华南湍蛙修订为中华湍蛙。乌江以北、以西和以南地区中华湍蛙地理种群的分化可能与乌江水系造成的地理阻隔有关,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分类修订 中华(Amolops sinensis) 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
下载PDF
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3种无尾两栖动物肥满度的比较
4
作者 王宇 刘盼 +3 位作者 吴驰星 泮琦斌 黎慧 邵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421-426,共6页
为了解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于2014年7-8月,在保护区内分别采集了华南湍蛙287只、淡肩角蟾53只和花臭蛙111只,采用非伤害性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其肥满度.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3种无尾两栖类的... 为了解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于2014年7-8月,在保护区内分别采集了华南湍蛙287只、淡肩角蟾53只和花臭蛙111只,采用非伤害性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其肥满度.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3种无尾两栖类的肥满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个体肥满度均优于雄性个体,而成体的肥满度则优于亚成体;此外,3个不同物种间的肥满度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雄性的华南湍蛙和雌性的花臭蛙肥满度最佳,而淡肩角蟾肥满度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田山 华南湍蛙 淡肩角蟾 花臭 肥满度
下载PDF
浙江省发现角原矛头蝮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聿凡 陈征海 +1 位作者 李佐辉 吴承昊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0-491,共2页
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 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仅有的第5个分布点。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615.0 mm,头长26.0 mm,体长484.0 mm,尾长105.0 mm。头呈三角形,头颈部区分明显,上颌1对管牙,鼻眼间有颊窝,颊窝由3片大鳞围成,其中1枚为第2上唇鳞。上唇鳞10枚,鼻鳞与第1上唇鳞分离。下唇鳞14枚。舌前段2/3为黑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矛头蝮 颊窝 管牙 分布点 华东地区 头长 华南湍蛙 上眼睑 淡肩角蟾 粗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