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造山带基底年代学研究的评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水涛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2期14-19,共6页
自八十年代初作者提供第一批测年数据论证“华夏古陆”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又在近十年相继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更为丰富的资料。诸如闽北、粤西、海南元古基底的存在业已确证;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如上虞—政和—莲花... 自八十年代初作者提供第一批测年数据论证“华夏古陆”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又在近十年相继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更为丰富的资料。诸如闽北、粤西、海南元古基底的存在业已确证;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如上虞—政和—莲花山断裂系以东的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大量露头已被揭示属于早、中元古代的基底,其地域甚广且波及东海陆架区。近年,对中生代火山岩及古生代侵入岩所作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再次证实源于古结晶基底的重熔。并测定东南广大火山岩覆盖区基底T(DM)普遍为1400~2000Ma,个别点达2750Ma。对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年代学资料必须予以审慎甄别和评价。如浙江陈蔡地区所谓“晚元古代”地层的厘定则是完全忽视了强动力作用的构造地球化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造山带 古结晶基底 年代学 评析
下载PDF
华夏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10
2
作者 水涛 《浙江国土资源》 1995年第2期25-32,共8页
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华夏地体基底是双层结构,分别由早、中元古代(2.3~1.5Ga;1.4~1.0Ga)地层所组成,华夏地体乃是经历多阶段演化的复杂造山带。大量早元古花岗岩化的发生和侵出(2.2~1.5Ga)是古华夏造山带克拉通化的标... 中国东南边缘大陆──华夏地体基底是双层结构,分别由早、中元古代(2.3~1.5Ga;1.4~1.0Ga)地层所组成,华夏地体乃是经历多阶段演化的复杂造山带。大量早元古花岗岩化的发生和侵出(2.2~1.5Ga)是古华夏造山带克拉通化的标志。古华夏地体在1.0Ga后再与扬子古地体斜接碰撞,遂发生大规模深层推覆析离及岩片堆叠,继后又演化为走向韧性剪切滑移。所得PTl轨迹显示造山作用的递进演变过程。华夏地体与中间(南华)地体自中元古代直至早中生代持续发生作用,形成了宏伟而复杂的华夏板缘岩浆带并表现为向板内迁移的规律。边缘岛弧带诸岛群基底岩石地层、年代学均有相似特点,在晚古生代毗连一体,均处于古亚洲大陆的东南边缘,应是华夏古陆的自然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造山带 碰撞 深层推覆析离 板缘岩浆岩
下载PDF
浙江龙泉岩群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南构造演化的指示
3
作者 张金国 赵希林 +2 位作者 刘欢 姜杨 邢光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02-2223,共22页
华夏地块是华南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属于古陆还是造山带一直存在争议。选取华夏地块北部浙南地区龙泉岩群变沉积岩,开展了野外调查、年代学研究、原岩恢复和原岩构造环境判别。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多峰值特征,存... 华夏地块是华南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属于古陆还是造山带一直存在争议。选取华夏地块北部浙南地区龙泉岩群变沉积岩,开展了野外调查、年代学研究、原岩恢复和原岩构造环境判别。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多峰值特征,存在明显的Grenville期和泛非期峰值,反映了其源区与冈瓦纳古陆的亲缘性;4件变沉积岩样品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618 Ma、620 Ma、570 Ma和549 Ma,结合区内加里东期花岗岩、变质作用等信息,推测变沉积岩的原岩应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龙泉岩群变沉积岩的原岩为杂砂岩和粘土岩,为类复理石建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龙泉岩群包括类复理石构成的基质和变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等构成的岩块,它们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最年轻的基质沉积于震旦纪晚期(570~549 Ma)之后,其构造属性应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指示该时期扬子与华夏两大块体尚未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造山带 变沉积岩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龙泉岩群 俯冲增生杂岩 浙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