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入与传承:新加坡华族家庭祖语治理研究
1
作者 刘慧 李叶凡 薛炜俊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1-28,共8页
文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及案例研究法,在实地调研新加坡华族家庭语言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祖语治理”的概念,考察不同类型华族家庭(本土华族、新移民华族、本土与新移民华族组合的家庭等)的语言治理尤其是祖语治理的理念... 文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经济社会学理论及案例研究法,在实地调研新加坡华族家庭语言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祖语治理”的概念,考察不同类型华族家庭(本土华族、新移民华族、本土与新移民华族组合的家庭等)的语言治理尤其是祖语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分析“嵌入”作为家庭祖语治理机制的类型及特点。文章指出,跨学科视角有助于深入研究海外华族祖语治理的区域国别特征以及华族祖语的活力和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族家庭 祖语治理 嵌入机制
下载PDF
印尼华族生态的华文文学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峰 《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白色恐怖的威权政治举措愈演愈烈,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全面封锁。对于威权同化政策下的华族生态,印尼华文作家并未回避敏感议题,他们立足本土言述华侨华人的政治遭际、族群创伤与身份认同更迭,在痛诉中融入政治批判与社会建言,在反思中寻求政治出路与族群新生。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印尼华族的社会作用日趋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 威权同化 华族生态 华文文学
下载PDF
1995—2005年越南堤岸华族状况的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米歇尔.道林斯基 杨保筠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44-51,共8页
在以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受访家庭于1995—2005年间在经济和认同方面的演变情况。结果显示,华人族群规模正在逐渐缩小;族群间通婚的数量增加;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柬埔寨的华人在经济活动中十分活跃;... 在以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本文分析了受访家庭于1995—2005年间在经济和认同方面的演变情况。结果显示,华人族群规模正在逐渐缩小;族群间通婚的数量增加;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柬埔寨的华人在经济活动中十分活跃;华族聚居区的总体情况与国家经济改善的大趋势一致,但财富增长的分布不平均;华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提高社会地位的努力。由此得出结论,华人社区在越南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族在经济和认同方面的集中化进程正在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地调查 越南 华族研究 华族演变
下载PDF
印尼华族集聚区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以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为例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慧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文以少数族群的语言景观为研究视角,考察印尼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华族集聚区华语标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标牌内容与华人族群感知、标牌语码参数与华人族群态度、标牌文字顺序与华族行为模式、标牌功能与华... 本文以少数族群的语言景观为研究视角,考察印尼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华族集聚区华语标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标牌内容与华人族群感知、标牌语码参数与华人族群态度、标牌文字顺序与华族行为模式、标牌功能与华人族群认同等的关系。此外,通过对三地196位华人的问卷调查和110位华人的口头访谈,发现其族群认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等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已形成华人言语社区。此次考察也显示,判断少数族群的言语社区是否形成,其公共空间的语言景观应成为重要的参照指标。因为对于少数族群而言,族群语言景观是增强族群语言活力、构建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 华族 语言景观 族群认同 言语社区
下载PDF
和平与认同:小觑越南河内华族的民族认同感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文青 赵永飞 谢林轩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57-65,100,共10页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 移民及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变化已成为全球感兴趣的课题,并越来越受重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二战结束后,中国移民民族认同感变化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此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半世纪前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当地被视为少数民族的华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西方学者很少涉及的越南河内的"华族"。我们认为,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中越之间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关系对越南华族认同感的改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人 越南河内华族 民族认同感 影响
下载PDF
试析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聿峨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6-60,共5页
本文概述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基本状况,介绍新加坡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和目标,分析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者指出,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深层面的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学术思想理论等深层次的文化,只能... 本文概述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基本状况,介绍新加坡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和目标,分析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者指出,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深层面的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学术思想理论等深层次的文化,只能通过系统的教育进行传播。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要根本改变新加坡华族民族意识淡薄、母语水平下降的局面,只能通过进行系统的母语教育才能解决。然而,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族 母语 教育状况 华文教育
下载PDF
基于国别差异视角的华文教育影响力实证调研——以当代印尼华族的汉语习得相关度为个案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新年 蔡明宏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18-24,共7页
华文教育撑起了海外华族的民族性内核,华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汉语言成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期望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当代印尼华裔群体已然跨域了移民初期先辈们对生存的卑微渴望,他们也不再把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当做毕生的夙愿,... 华文教育撑起了海外华族的民族性内核,华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汉语言成为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期望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当代印尼华裔群体已然跨域了移民初期先辈们对生存的卑微渴望,他们也不再把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当做毕生的夙愿,面对在居住国独特而多舛的历史运命,他们在"中华化"与"在地化"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归属与尊重之间微妙的华族移民情感诉求与自我族群身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华族 华文影响力 民族身份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的传播 被引量:2
8
作者 余幸平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中国音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 中国音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传播动力、传播价值、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族 中国合唱 传播研究
下载PDF
嬗变中的“他者”形象:论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当地社会华族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振鹏 丁丽兴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5,共8页
1998年"五月风暴"后,在反思过往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印尼新政府开始转变新秩序时代以来的华族观。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和笔者切身观察所得,认为在印尼政府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印尼社会,包括中央及地方政... 1998年"五月风暴"后,在反思过往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印尼新政府开始转变新秩序时代以来的华族观。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和笔者切身观察所得,认为在印尼政府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印尼社会,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军队势力和穆斯林普通民众的华族观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华人生存空间得以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动了印尼民主化进程的向前发展,无形中更提高了印尼的国际民主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当地社会 后苏哈托时代 华族 融入主流
下载PDF
“富裕的弱势群体”:近代华侨与印尼华族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明枢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3-20,共8页
在政治动荡的近代侨乡,华侨和侨眷被称为"一个富裕的弱势群体";近代东南亚殖民地上的华侨同样是命途多舛。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却未必真"富裕"。印尼独立建国后,华族因其创富能力更强,整体上生活要优... 在政治动荡的近代侨乡,华侨和侨眷被称为"一个富裕的弱势群体";近代东南亚殖民地上的华侨同样是命途多舛。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却未必真"富裕"。印尼独立建国后,华族因其创富能力更强,整体上生活要优于原住民民族,政治上则长期处于"弱势",这是政治文明不发展的产物。从文明发展和创富能力看,华族有其特定的优势,是另类的"强势"。印尼华族要转变理念,既要避免因"人数"而来的"弱势",更要发挥其"优势",融入印尼民族国家的未来发展,引领印尼民族共同走出贫穷,走出"弱势",构建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裕 弱势 近代华侨 印尼华族
下载PDF
弱者的宣言——文学观照下的华族与美国弱势人群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亮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7年第3期67-69,共3页
随着在美华人在异国文化情境中的深入,其在认同问题上,也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这种趋近边缘化的认同方式提供了与各个方面接触的更多的可能性,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结盟意识,并无形中建构了与其它边缘人群间的某种休戚与共的联系.作家... 随着在美华人在异国文化情境中的深入,其在认同问题上,也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这种趋近边缘化的认同方式提供了与各个方面接触的更多的可能性,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结盟意识,并无形中建构了与其它边缘人群间的某种休戚与共的联系.作家严歌苓试图将这种联系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并使其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小说群落.这种创作理念的贯彻,给作家带来了文学主题上的拓展,为其书写相异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族 文化认同 边缘 弱势人群
下载PDF
从隔阂对抗走向共存共荣--马来西亚马华族群关系的演变
12
作者 俞云平 陈衍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0-97,共8页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华两族曾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此后,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马来人,另一方面也适时调整华人政策,平衡马、华两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诉求,使两族关系逐步从对抗走向共荣,但共存共荣中又充满着矛盾和竞争。未来两族关... 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华两族曾发生严重的种族冲突。此后,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马来人,另一方面也适时调整华人政策,平衡马、华两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文化诉求,使两族关系逐步从对抗走向共荣,但共存共荣中又充满着矛盾和竞争。未来两族关系的发展,也是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族群关系 马来族 华族
下载PDF
华族文化焦虑:《联合早报》与海外华文传媒的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春龙 《东南传播》 2007年第11期38-40,共3页
海外华人是一个特殊的族群。要对海外华文传媒及其所承载的华族文化进行研究,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的视域。通过文化人类学的切入,可以较为深入地研究海外华人的文化变迁与变异。
关键词 文化焦虑 联合早报 海外华文传媒 文化人类学 海外华人 文化变迁 华族文化 视域 承载 变异
下载PDF
当代马华报刊文本中的华族政治参与意识表达
14
作者 骆莉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4,共7页
本文通过对《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及其他马华主要报刊相关言论和社论的文本分析,揭示了20世纪80-90年代期间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参与意识的变化,包括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民主政治实践的探索,以及超越种族政治的发展变化过程。
关键词 马华报刊 华族 政治参与 意识 文本表达
下载PDF
华族同根承声韵 域外异言辨乡音——“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15
作者 王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8-158,共1页
在国内汉语方言的大面积普查告一段落之后,近年汉语方言研究有向国外拓展之势。2008年7月4-7日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在广州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正好代表并及... 在国内汉语方言的大面积普查告一段落之后,近年汉语方言研究有向国外拓展之势。2008年7月4-7日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在广州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正好代表并及时反映了这一发展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研究 国际研讨会 暨南大学 海外 声韵 华族 乡音 域外
下载PDF
地方性认同与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与演变——以域外晋江籍社团为例
16
作者 任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1965年后海外华族社团在地方性认同下建构了全球性的跨国网络。对域外晋江籍社团的研究显示,海外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存在两个场域:海外华族社会与祖籍地之间和海外华族社会内部。这一进程不仅显现了海外华族社团网络所经历的线、面、片... 1965年后海外华族社团在地方性认同下建构了全球性的跨国网络。对域外晋江籍社团的研究显示,海外社团跨国网络的建构存在两个场域:海外华族社会与祖籍地之间和海外华族社会内部。这一进程不仅显现了海外华族社团网络所经历的线、面、片的结构演变层次,而且出现了网络重心的历史转移。归根结底,海外华族社团跨国网络的形成是全球化时代下社会组织、文化、国家三者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认同 祖籍地 华族社团 跨国网络
下载PDF
“华族”:华侨华人研究的新视角——评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17
作者 李其荣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东南亚 华侨华人 庄国土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李其荣
下载PDF
华族文化外移文本的诗学诠释——评《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18
作者 陈玉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华族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诠释 诗学 文本 海外华文文学 著名学者 暨南大学 研究成果
下载PDF
海外华族及其经济
19
作者 单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16-20,共5页
在东亚地区经济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海外华族及其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学术话题,它要求学者既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民族问题,又要从民族学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从海外华族的形成及其经济活动看,海外华族经济的本国化、地区化、区域化... 在东亚地区经济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海外华族及其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学术话题,它要求学者既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民族问题,又要从民族学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从海外华族的形成及其经济活动看,海外华族经济的本国化、地区化、区域化、国际化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族 经济 文化认同 族群经济
下载PDF
海外华族的形成与发展
20
作者 阮西湖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2年第1期8-10,共3页
海外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有人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随着交通发展,海外华人的足迹更加广泛了。所以目前又有人提出,凡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华人居住地域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海外华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少数民族 发展趋势 中华文化 加拿大华人 祖籍国 中华民族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