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列耀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9-184,共6页
 一般而言 ,东南亚华文文学 ,经历了由华侨文学到华文文学的转变。但是 ,就东南亚华文文学所呈现的族群的身份意识而言 ,则经历了由华侨意识到华人意识再到华族意识 ,这样一个由“三段式”体现的发展过程 ;而且 ,作为“第三段”的华族...  一般而言 ,东南亚华文文学 ,经历了由华侨文学到华文文学的转变。但是 ,就东南亚华文文学所呈现的族群的身份意识而言 ,则经历了由华侨意识到华人意识再到华族意识 ,这样一个由“三段式”体现的发展过程 ;而且 ,作为“第三段”的华族意识 ,现在还正在转换、成长与壮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地区 华文文学 华族身份意识 华侨意识 华人意识 华族意识
原文传递
代际冲突中当代台湾地区诗人的中华族裔意识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小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7-148,共12页
在当代台湾地区诗歌这一错综复杂的权力场域中,围绕着台湾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与中国关系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出身的台湾诗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夺符号权力的斗争。20世纪50—60年代,纪弦等一些台湾前行代外省诗人在极为推崇诗歌的... 在当代台湾地区诗歌这一错综复杂的权力场域中,围绕着台湾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与中国关系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出身的台湾诗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夺符号权力的斗争。20世纪50—60年代,纪弦等一些台湾前行代外省诗人在极为推崇诗歌的"超现实性""独创性"和"纯粹性"的特性的同时,也使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走入了一条重视西方文化,忽视现实、忽视民族文化的道路。由此,台湾新诗场域中的西方文化资本与中国文化资本的拥有者之间的不平等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权力的压抑性,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台湾新世代诗人对它的质疑与竞争权力模式的产生。也就是说,正是西方现代性中暗含的东方主义意识和台湾一些前行代诗歌中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激发了台湾新世代诗人强烈的民族情感。一般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新世代本土作家总体上由推崇乡土意识转向推崇台湾意识。而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民族认同虽然出现过偏离和困惑的问题,但大体上而言,它是循着由感性认同向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认同轨迹和方向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冲突 前行代诗人 台湾新世代 本土诗人 权力场域 华族意识
原文传递
马来西亚诗巫市华人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日常文化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计峰 高楚东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100,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诗巫华人致力创建回忆空间,兴建纪念场所、经营文化团体、庆祝各类节日,让回忆成为日常文化实践。他们以此方式来阐释自己的历史,丰富族群记忆,传承华人文化。华社整体性历史叙述的形成,伴随着乡属群体间的竞...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诗巫华人致力创建回忆空间,兴建纪念场所、经营文化团体、庆祝各类节日,让回忆成为日常文化实践。他们以此方式来阐释自己的历史,丰富族群记忆,传承华人文化。华社整体性历史叙述的形成,伴随着乡属群体间的竞争,背后是华社内部不均衡的权力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的祖籍地意识得到强化,与祖籍地的联系得以加强。华社在叙述先辈筚路蓝缕的经历时,并不只是突出移民历史,同样强调已扎根当地的华族意识。他们积极描绘与原住民的合作交流,其目的不仅是竭力营造和谐共处的族群关系,更是强调华族与原住民一样,应得到国家的公平对待。通过兼顾这两个方面,当地华人重塑了早期移民历史,强化了作为马来西亚族群之一的华族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人 华族历史意识 文化记忆 回忆空间 诗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